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備受國際讚譽的蔬食營養先驅——布蘭達.戴維斯與薇珊托.梅麗娜,繼《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的經典權威之作後,再次將她們多年的研究結果與素食營養知識,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與架構,為大眾讀者量身打造完整又易於理解的蔬食營養觀念。

 

文:布蘭達.戴維斯(Brenda Davis)、薇珊托.梅麗娜(Vesanto Melina)

動物的困境,人類的力量

有些人將地球上的一切,都視為可攫取的資源。對他們來說,動物存在的目的,就只是為人類服務。這樣的邏輯,被用來捍衛在時尚、娛樂、實驗、研究與食物方面對動物的剝削。在過程中應該如何對待動物,時常會引起爭議;但是對動物的實際運用,通常不是社會上大多數人爭論的焦點。

關於如何適當對待動物,觀點會因文化而大相逕庭。在美國,小貓與小狗是倍受寵愛的寵物;而在中國,牠們可能會被剝皮,並且煮成晚餐。儘管這種想法會讓美國人感到噁心,但他們卻能毫不猶豫地大啖龍蝦。有些人會反駁,因為貓和狗比龍蝦聰明,所以應該得到更友善的對待;但是我們在對待比狗更聰明的豬時,可能比對待龍蝦的方式還要糟。

食品業是造成絕大多數動物痛苦的產業。在被人有目的殺死的所有動物裡,有95%以上都是被殺來食用。

 

人類打造的肉類生產機器

忘掉你童年時最愛的故事書裡所描繪的田園風光吧。現今農場動物的生活,跟那些童話截然不同。

在1900年,有41%的美國人住在農場裡;100年後,這個比例掉到了1.9%。隨著動物性產品的消耗量增加,這麼少的農民,怎麼可能提供足夠的肉類與乳品,來滿足這麼多的人呢?答案可以由一個詞概括:農企業(agribusiness)。在動物性產品方面,農企業的目標,就是要把動物轉變成生產單位,以最少的金錢,來生產最多的肉品、乳品或蛋。要達成這個目標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把動物從田野帶進工廠,並盡一切努力,盡可能縮短屠宰所需要的時間。

這項任務本身已經成為一門科學。歷史最悠久的其中一項技術,就是把動物飼養在狹小的空間裡,給牠們使用荷爾蒙,讓牠們更快速地增重,激發牠們的食欲,將牠們配種以求快速生長,餵牠們抗生素來控制疾病,以及採用廉價飼料。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業界所謂的「集中型動物飼養經營」(concentrat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簡稱CAFO),更常被稱為工廠化農場(factory farm)。

在北美,每年大約有110億陸生動物被屠宰作為食物。其中,有將近80%的牛,以及幾乎所有的肉雞、蛋雞、火雞與豬,都是飼養在工廠化農場中。這些動物被小心翼翼地隱藏起來,承受著難以言喻的痛苦;然而一般消費者跟這些動物的生活距離遙遠,因此他們很容易忘記,在超市中陳列的肉品,是來自於動物身上的肉。

 

 

豬的一生

在自然環境中,豬是以6∼30隻為群體來生活的。牠們非常愛乾淨,也很講究,飲食、睡眠、理毛與排泄有個別的場所。豬很愛玩,也很有保護性,並且具有複雜的社會系統。牠們喜歡泡在水裡,而在泥漿中翻滾的行為,是牠們調節溫度所必須的,因為豬缺少汗腺,很容易產生熱緊迫 [1](heat stress)。泥漿還可以保護牠們不受蚊蟲叮咬與曬傷。研究顯示,豬比狗、甚至3歲小孩都還要聰明。牠們有驚人的長期記憶,可以學習玩簡單的遊戲,學習速度就跟靈長類動物一樣快。牠們甚至可以成為電玩高手,學會用特別為牠們設計的搖桿來玩遊戲。

豬的自然壽命是10∼15年,不過在美國的食用豬只能存活六個月左右。育種母豬會活到牠們的繁殖能力減弱,通常是3∼4年。在牠們活著的大多數時間裡,都是待在沒有足夠空間可以轉身的木條箱子中。儘管小豬通常是在15週左右斷奶,但在集約化飼養中,牠們只接受2∼4週的哺乳,就會從母親身邊被帶走去催肥,然後母豬就會再次受孕。

剛斷奶的小豬會在接下來的六週中進行「保育」(nurseries),通常就是將鐵絲籠疊放在一起。長得不夠快的小豬,通常會在三週大時被「安樂死」。雖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殺死這些小豬,但最常見的是頭部鈍傷。一般的執行方式,是抓住小豬的後腿,用力將牠們甩出,然後牠們的頭就會撞在水泥地板上而死。

健康的小豬要接受藥物治療,來預防因為吃固體食物所導致的腹瀉,因為牠們還太小,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大多數的豬都會遭受各種切割,包括雄性去勢、剪耳號、剪尾與剪針齒 [2],主要是為了減少與壓力有關的行為。這些造成劇痛的程序,都是在沒有施打止痛藥的情況下進行的。

 

用於肉類生產的豬,會被移到狹窄的圍欄中,直到體重達到110∼140公斤的可屠宰體重。豬隻被迫擠在一起,或者單獨關在隔欄,或者群聚在一起,擠到沒有空間可以拱土、探索、築巢,或者進行其他自然的社交行為。地板通常是金屬網格結構,好讓尿液、糞便和嘔吐物直接落入下方的大坑之中。這些設施內的空氣瀰漫著灰塵、皮屑、氨氣與其他有害氣體。毫不意外地,呼吸道疾病成為豬隻的流行病。養豬場是培育傳染病的沃土。為了確保動物能夠存活到宰殺之時,通常會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荷爾蒙及其他藥物。

這些動物唯一能看到天光的時候,就是從籠子裡被移到載往屠宰場的卡車這段過程中。據估計,每年美國有100萬頭豬在運往屠宰場的途中被壓死、凍死,或者因為脫水或生病而死。如果動物受到驚嚇,抗拒被裝載、卸載或在屠宰場的滑道上前進,就會受到高壓電棒的攻擊。有時候,還會被惱怒的管理者用鐵條毆打,或者拳打腳踢。

屠宰豬的第一步,就是用電擊或者二氧化碳來迷昏豬,讓牠失去知覺。接著,會用鍊條或繩子綁在豬的後腳上,將牠倒吊起來。不幸的是,電擊並不一定都有效,因此常有關於動物慘叫與瘋狂踢踹的報導。接下來上場的是「屠夫」,也就是將豬割喉的人。如果屠夫沒有成功宰殺豬隻,豬還是會繼續沿著生產線抵達燙毛槽,在那裡,豬隻會被活生生燙煮去毛。所有的步驟都是快速完成的,生產線的速度,每小時可以處理超過1,000頭豬。

每次消費者在超市購買500公克培根或幾片火腿時,都在為這些做法提供徹徹底底的認可,以及實質的經濟獎勵。在美國,光是在2010年,估計就有1億1千萬頭豬被宰殺作為食物。而放眼全球,每年則有13億頭豬最終成為盤中飧。

小紅母雞 [3]

雞是群居的動物,通常會成群一起生活。每個雞群都建立了一個完善的「啄序」,在這個順序中,優勢個體在食物與築巢區都享有優先權。每個個體都知道自己在雞群中的地位,也能記住多達90隻其他雞的長相與位階。

雞比大多數人認為的要聰明得多。小雞會透過觀察來學習。牠們會算數,具有自我控制能力、時間感與物體恆存概念——這是人類嬰兒直到6∼7個月大時才會具備的技能。雞還可以預知事件的發生與預測結果。一個研究小組用彩色按鈕為雞建立了獎勵系統。如果雞等個2、3秒鐘再來啄按鈕,就會得到少量食物;但如果牠們可以等待22秒鐘,就會獲得大量的食物。在學會了規則後,有90%以上的時間,雞都會為累積獎品而等待。

在北美,每年宰殺來食用的雞、火雞、鴨、鵝、雉雞、鵪鶉與其他禽類,加起來超過90億隻,其中雞佔了絕大多數。而且,北美有95%以上為食用而飼養的雞,從出生到死亡都處於完全被監禁的狀態。牠們或者是作為肉品(肉雞),或者是為了孵蛋(蛋雞)。(有關「自由放養」的條件,請參閱P.13中「『零殘忍』的問題」。)

肉雞

肉雞通常都飼養在開放式地板的巨大金屬棚雞舍中,每個棚裡經常容納了兩萬隻以上,而每座養雞場則有15萬∼30萬隻雞。每隻雞平均擁有的空間都少於0.1平方公尺。這種過度擁擠的情況,會造成極大的壓力,也會增加受傷與生病的風險。

由於雞胸肉很受歡迎,因此會選育出具有更大胸肌的肉雞,而且這些肉雞在宰殺時的體重,幾乎是牠1950年代祖先的兩倍。這種選育性繁殖的結果,造成雞隻的肌肉生長超越了骨骼發育,導致畸形、骨折、肌肉撕裂傷與內臟組織破裂。許多雞實際上會因為自身的體重而跛腳。有些雞因為畸形的關係,無法順利進食或飲水而餓死,有些則會因為心臟病或器官衰竭而亡。

肉雞在僅僅6∼7週大的時候,就達到了可上市體重。抓捕人會一手抓住3、4隻雞的腳,每小時將1,000∼1,500隻雞裝進木條箱裡,運往屠宰場。這個過程充滿高度的壓力,通常會對雞造成嚴重的傷害,有時甚至會致命。在屠宰場裡,雞隻會被傾倒在輸送帶上,然後被倒吊在可移動的架子上。在屠宰雞以前,並沒有規定要先擊昏,因為雞沒有受到《人道屠宰法》(Humane Slaughter Act)的約束。取而代之的做法,是將牠們浸在電水浴中使其癱瘓,但不見得會失去知覺。如果牠們沒有失去知覺的話,就會被割喉,好讓牠們在被投入燙毛滾水之前死亡。某些不幸的雞在這個過程中仍然沒有死亡,因此會活活溺死在滾燙的熱水中。

蛋雞

蛋雞被緊緊塞在鐵絲格子籠中,所得到的空間還不及肉雞的一半。每隻雞大約只有430平方公分的空間,比A4紙張大小的一半略大一些。從正常的觀點來看,一隻母雞需要大約465平方公分的空間才能站直,1,148平方公分的空間才能用喙整理羽毛,1,877平方公分的空間才能開展翅膀。這種過度擁擠的狀況,讓這些母雞無法進行像是築巢、棲息、覓食、洗沙浴、用喙理毛或探索等自然活動。為了處理因為這類情況所造成的異常行為,會用炙熱的刀片將1/3∼1/2的鳥喙切掉,來防止雞隻互啄致死。這種切除是在沒有麻醉之下進行的,會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傷,引起急性甚至長期的慢性疼痛。

許多蛋廠還會對他們的家禽進行強制換羽,來誘發下一個產卵週期。在這段時間裡,母雞被完全禁食或限制飲食10∼14天,期間所減輕的重量,可高達原體重的35%。

從餵食、飲水到收集雞蛋的整個系統,通常都是全自動的。籠子的地板向前傾斜,讓雞蛋能滾動到輸送帶上,然後就可以直接傳送到清潔站。蛋雞的產卵期有1∼2年,之後的產蛋量就會降到低於經濟效益標準以下。這些「產能耗盡」的母雞,是經由基因篩選來提高產蛋效率的,因此牠們身上的肉並不太多。因為生蛋需要大量的鈣,所以牠們的骨頭非常脆弱,在處理過程中很容易骨折。這兩個因素,使得這些母雞對肉品加工商來說幾乎沒有價值。傳統上,產能耗盡的母雞會被用來煮湯,也用於學校的營養午餐,不過由於肉雞的供應量很大,對這些體型較小的雞隻需求量很少,因此會用毒氣殺死牠們後焚化,或者將屍體磨碎然後餵食給其他動物,其中也包括了其他的雞。

當然,為了保持蛋業的持續發展,必須要不斷產生新的蛋雞。小雞在1天大的時候,就會經由性別來決定牠的命運。在美國,每年總共有2億6千萬隻出生的小公雞不具有經濟價值,因為牠們既不能產卵,也無法生產足夠的肉,因此牠們會立刻以幾種惡劣的方式被處理掉:活活被絞碎、用毒氣殺死、悶死、電死、甚至被丟進碎木機裡面絞死。

肉牛、乳牛與小牛

時至今日,畜養的牛為人類提供了大約一半的紅肉來源、80%左右的皮革,以及95%的牛奶。儘管牠們被烙印並除去牛角,公牛會被去勢,而且這一切過程都沒有使用止痛藥,但相對於豬和雞,牠們的生活似乎還頗令人稱羨。

肉牛

肉牛是少數能在戶外度過一生的食用動物之一,牠們出生後的7∼9個月之間都在牧場生活。當牠們成長到295公斤左右時,就會被帶到肥育場進行「肥育」。大多數的肥育設施,飼養了超過1,000頭牛,而較大的肥育場則能夠容納3萬∼15萬隻動物。在肥育場中,牠們會獲得以穀物為基礎的高熱量飲食,目的是要在3∼4個月中增加約180公斤的體重。當然,用違反自然的飲食餵養動物,讓牠能每個月增加約45公斤的體重,這對動物的健康一定會造成影響。牛的身體天生被設計成適合吃草料的完美構造,特別是高纖維低澱粉的飲食。以穀物為基礎的飲食,會對牛造成健康上的問題,嚴重的話,還會導致肝膿瘍、瘤胃酸中毒與瘤胃鼓脹。

飼料通常都添加了抗生素來促進生長 [4],同時降低因為這些集約化飼養系統所引發的疾病風險。目前,使用在牲口上的抗生素量,估計是美國所有抗生素使用量的70%;這助長了抗生素抗藥性細菌的問題。然而,抗生素似乎並沒有發揮功效:一項研究顯示,從美國5個城市的26家超市所採集到的136份肉類與禽肉樣本中,有將近半數在致病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上呈現陽性。幾乎所有測試過的葡萄球菌都對至少1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而至少有一半對於3種以上的抗生素具有抗藥性。

肉牛供應商從1950年代以來,就一直使用生長激素,讓動物吃得更少,但長得更快。這樣的做法可以降低成本,並且生產出比較瘦的肉質,更符合消費者的喜好。目前,大約有2/3的牛以及90%左右的肥育牛,都有使用生長激素。而在大型商業肥育場中,幾乎100%的動物都使用了生長激素。

牛肉中殘留的生長激素,可能會在人體中成為內分泌干擾物,干擾體內天然荷爾蒙的作用。殘留的激素還可能影響生育能力、青春期發生的年齡,以及提高食肉人士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此外,這些激素也會流入飼育場的廢料堆,經常會污染當地的水源。

肉牛生命中的最後一趟旅程,就是前往屠宰場。在那裡,每小時有300頭牛被依次送上斜坡道,擊昏後吊掛在空中,然後在割喉之後,順著肢解生產線往下走。

毫無意外地,屠宰場是北美最危險的工作場所之一。曾經,大多數的屠宰場工作者都加入了工會,具有良好的薪資與穩定的工作。過去的生產線速度較緩慢,工作也相對安全。如今,大部分的屠宰場都沒有工會,薪水很低,工作人員主要都是移民。生產線的速度提高,事故率也倍增。由於肉品加工廠會因為高傷害率而被罰款,有人曾發現工廠經理與經營者篡改實際發生的受傷與患病紀錄,謬誤率高達1,000%。

乳牛與小牛肉

有些素食者認為,喝牛奶和吃雞蛋是合理的選擇,因為在獲取牛奶或雞蛋的過程中,動物不需要犧牲生命。雖然在生產這些品項的過程中,動物的確不需要犧牲生命,不過一旦牠們的產值下降,幾乎都會被送進屠宰場。而且目前生產牛奶與雞蛋所採取的集約方式,所導致的痛苦與死亡跟肉類生產不相上下,在雞蛋生產上情況可能更加嚴重。

在1900年代早期,乳牛平均每年大約生產1,360公斤的牛奶。到了1950年,每頭牛每年的產乳量幾乎翻倍,而如今,每頭牛每年的產量竟然高達驚人的7,710公斤,在一個世紀間,產乳量幾乎變成了6倍。

在1950年代,大多數的農場家庭至少都擁有兩頭乳牛,來確保家裡整年的乳製品供應量。典型的酪農場大約會有12頭乳牛,而最大的農場則號稱擁有50∼100頭乳牛。時至今日,標準的酪農場擁有超過100頭乳牛,而許多大型設施則容納了700∼1,000頭牛,最大型的還能容納幾千隻動物。

酪農業在各方面的做法,都是為了盡可能提高產量和利潤。乳牛通常是在13∼16個月大時,藉由受孕(通常是人工授精)開始牠們的產乳期。接著,就會讓牠們每年受孕一次,以確保穩定的乳產量。在大多數情況下,小牛在出生後一天之內,就會被迫與母親分離。雖然這種分離對母牛與小牛都會造成極大的創傷,但如果讓牠們在一起更久,就會加強母子之間的連結,增加分離時的壓力。

小母牛會被飼養來替代「產能耗盡」的母牛,而小公牛,想當然爾對於酪農業毫無用處。除了少數幾隻會用於育種之外,剩下的小公牛中,較幸運的會被送去肉品業,其餘的則會變成小牛肉。在美國,這通常叫做「特殊飼餵小牛肉」,也稱為「白色小牛肉」或「乳飼小牛肉」,這些名稱反映了市場對於淺色肉品的需求。這是餵養小牛缺乏鐵質的牛奶代替品而達成的;而肉質的柔軟,則是藉由將牠們栓在狹小的牛欄中,讓牠們無法移動,也不能發育肌肉所造成。

大多數的小牛都會在16∼18週大時被宰殺。這個年紀或許看起來很幼小,不過還有15%的美國小牛肉(稱為「初生犢肉」),則是來自於僅僅2∼3週大的仔牛。

超過80%的乳牛主要都被囚禁在室內系統中,有些乳牛則可以進入穀倉周圍的院地裡。養在牧場上的乳牛不到10%。有些乳牛被拴養在牛欄中,而有些則被允許可以在牛舍裡自由走動。

這些飼養方法引發了兩種關鍵性的疾病:跛足與乳腺炎。據估計,有14∼25%的乳牛都出現跛腳的症狀,主要是由於長期接觸水泥地面,以及身體活動不足所導致的蹄部病變。這種痛苦的病症,是造成乳牛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極高的產乳量與衛生不良所造成的細菌感染,則會引發乳腺的腫脹與感染,也就是所謂的乳腺炎,這是乳牛最常見的疾病,也是第二大死因。跟跛足與乳腺炎都密切相關的一個因素,就是使用重組牛生長激素(recombinant bovine somatotropin,簡稱rBst,也稱為recombinant bovine growth hormone〔簡稱rBGH〕);這是一種基改激素,可以增加牛奶的產量。大多數的美國荷斯登(Holstein)乳牛在四歲時,就已經產乳729天左右了,對酪農業也不再有利用價值,因此會被宰殺。但牠們的自然壽命,原本至少有20年。

魚類

直到最近,科學都沒有把魚當成有感情的生物來重視。很少人相信魚具有思考的能力,更少人相信魚具有感覺的能力。不過,自從1990年代開始,源源不斷的研究迫使我們重新思考這個立場。現在我們知道,魚能建立群體關係、辨認出其他個體、傳遞知識與技能、具有長期記憶、能解決問題、會合作獵食、使用工具、建立策略、會經歷恐懼與痛苦,也會避免危險的情況。無庸置疑,魚能感覺到痛苦,不過由於表達的方式不同,因此我們很難衡量魚類與哺乳動物的痛苦程度是否相當。

衛生當局提倡要多吃魚,來降低患病的風險,但人們對於這種生物的開發利用,以及捕撈活動所造成影響的擔憂,卻是與日俱增。商業化漁業分為兩個部分:商業捕撈(或稱為捕撈漁業)與水產養殖(或稱為養殖漁業),每年的分別產值大約各佔了70億被宰殺魚類(甲殼類除外)的一半。

捕撈漁業

我們目前的捕撈活動,對於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無法估量。如今,有超過一半的受監控魚群已經被完全開發,意味著我們在捕撈這些物種上已經達到了極限,再捕撈就會威脅到牠們的生存。另外有1/4則是遭到過度捕撈、數量耗竭,或者再生緩慢。全球有超過90%的掠食性魚類已經被消滅了,然而消費者仍然不斷被鼓勵食用更多的魚。如果照目前的捕撈趨勢繼續下去,到2048年,所有的魚群都將崩解,也就是說,瀕臨絕種的魚種不太可能會重返生機。

捕撈漁業使用了大範圍的捕撈技術,其中有許多非常惡劣,像是炸毀珊瑚礁,以及用非常高效率的底拖網、延繩釣、刺網與圍網捕撈等方法。除此之外,捕撈業也慣用毒藥來使魚癱瘓或昏迷,好將魚送去水族館或活魚餐廳,但在過程中卻會殺死珊瑚礁。生態破壞性較小的作業方式也很常用。例如,用魚鉤來抓捕鯊魚,把鰭切下之後,再把牠們活著丟回海裡。在海洋中,這些鯊魚會慢慢窒息,因為在失去鰭之後,牠們無法游動,但牠們必須要讓水不停流過鰓才能呼吸——這一切,都是因為鯊魚鰭(魚翅)是亞洲料理中的美味佳餚,而且索價高昂。

海洋深處是地球上保留最原始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一些尚未命名物種的家園,這些物種可能在被發現之前就已經絕種。據估計,對於這些生態系統的破壞,有95%是由於深海底拖網的捕撈所造成的。這種巨大的網子,兩端帶有金屬板,底部則有金屬輪子,像巨型水下挖土機一樣在海底拖行,破壞了海底生態系統。這是伐木業「皆伐」的海底版本。而當漁網被拉出海面時,被網子捕獲的魚與海洋生物會經歷極快速的減壓,造成重要器官破裂。其中最惡劣的,要屬蝦曳網漁船了,每網獲0.45公斤蝦,就會在「無意間」殺死高達9公斤的海洋生物。這種被稱為「混獲」(bycatch)的內容,包括了海龜、海豚、鯊魚,以及許多其他魚類與非魚類的水生物種,而處理的方式,就是單純地扔出船外。

延繩釣採用1條或多條主線,上面綁了多條末端有鉤的短線。主線可以長達120公里,上面掛了數百或數千個餌鉤。這些繩子會根據目標物種被置於不同的水深處。延繩釣所捕獲的魚,可能會被拖在漁船後面幾個小時,甚至達數天之久。延繩釣漁業因為殺死了數百萬的海洋生物而惡名昭彰,其中包括了海鳥類、海豚、鯊魚與海龜。不過,跟底拖網相比,延繩釣對於海洋底層的破壞性相對還是比較小。

刺網法是種使用數十公尺到1.6公里以上巨大漁網,來捕撈目標魚類的方法。被捕的魚會試圖從網目游出去,但牠們的鰓會被卡住,因此無法逃脫。其他物種可能會因體型小而足以游出網目,或者體型大到魚鰓不會被卡住。刺網通常長時間處於無人監控的狀態,因此受困的魚會慢慢窒息而死。

圍網是另一種使用大型漁網捕魚的方式,因其結構而得名:一條繩子穿過一串沿著漁網底部延伸的環,可以拉動繩索,將網底封閉起來,就像個巨大的束口袋。圍網捕魚是抓捕聚集在水面附近魚群的首選方法。但圍網捕魚的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海豚經常會被漁網困住。而當魚被拉上甲板時,通常都還活著,因此當牠們被開腸剖肚時,都還是處於有知覺的狀態。

水產養殖

全球即將面臨的野生魚類資源崩毀,促使漁業從捕撈大規模轉向水產養殖。水產養殖,一般稱為養殖漁業,是世界上以動物為基礎的食品業中發展最快速的。在2008年,全球食用的魚類中,估計有46%都是來自於養殖漁業;而在1980年時,這個比例只有9%。一些養殖場以陸地為基礎,採用了池塘、水池、水缸或者人工水道來養殖。另一些則建立在海岸線附近,在海裡用巨大的網子、圍欄或籠子把養殖的魚圈住。所有的養殖漁業都是集約式經營,跟陸生動物的工廠化農場很類似。

養殖漁業的目標與集約畜牧並無不同,也就是用最少的成本,生產出最多的肉。養殖場的魚一直處於在野生狀態很少會出現的密集程度。因此,魚很容易生病或感染,而通常的處理方式,就是使用抗生素、抗菌劑與其他藥物。

這些集約養殖具有帶來廣泛且嚴重的後果,不過我們僅能推測在個別動物身上的嚴重程度。擁擠、不當的實體環境、受汙染的水與疾病的爆發,都會導致魚產生壓力、恐懼、不適與痛苦。然而最迫切的問題,是所有海洋生物的福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以及對於野生魚類的破壞。

養殖場的廢棄物、魚飼料與藥物殘留,都嚴重威脅著紅樹林沼澤區、沿海河口與鮭魚遷徙路線等生態敏感區域。這些未經處理的廢棄物直接流入海洋,會影響海洋生物與水質。水產養殖活動也會助長有害的藻華(algal blooms),這是一種有毒藻類大量繁殖的現象,會導致魚類、甲殼類、海洋哺乳動物、海鳥與食用牠們的動物大量死亡。

用來證明養殖漁業正當性最有力的論點,就是養殖漁業保護了野生魚類。然而矛盾的是,對於肉食性的海洋動物而言,養殖漁業的所作所為卻可能適得其反,因為養殖的肉食性魚類必須吃1∼2公斤的野生魚類,才能夠生產出0.5公斤的肉。除此之外,養殖魚可能會逃脫,將疾病、海蝨或其他寄生蟲傳染給野生魚類。當外來物種逃到附近水域時,會透過爭奪食物與棲息地,減損本地魚群的數量。

此外,漁業也逃不出基因工程的魔掌。雖然還沒有獲得市場銷售的許可,但目前已有基因改造的鮭魚、大蝦與鮑魚。舉例來說,大西洋鮭魚已經用帝王鮭的基因進行改造,讓牠們能夠用原本一半的時間,就成長到可市售的尺寸。而就像許多開放式養殖場飼養的魚一樣,基因改造過的魚可能會逃脫進入野外;一旦牠們進行雜交,就會對相關的本地物種構成重大威脅。


  1. 審訂注:熱緊迫症狀包括體溫升高、呼吸速率增加、 增加水分的攝取、進食量減少。
  2. 編注:小豬的上下顎各有一對細長尖銳的乳牙,即為第三門齒與犬齒,又稱為「針齒」(needle teeth)。為了防止小豬吮乳時咬傷母豬的乳頭,而造成母豬不願意哺乳,所以會進行剪齒。
  3. 譯注:小紅母雞是個童話故事,旨在說明勤勞的重要,故事裡的小紅母雞既勤勞又聰明。作者在此使用這個故事名稱,應該是要凸顯雞的聰明。
  4. 審訂注:「抗生素生長促進劑」(antibiotic growth promoters,簡稱AGPs)。1940年代時,製藥廠發現家禽、家畜吃了混有抗生素的飼料後,可以快速增重,還能減少罹病率(集約飼養容易使得動物免疫力下降,故採取預防性投藥的方式,將抗生素混在飼料內改善罹病率)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純素時代來臨!國際蔬食營養權威,教你成為自己的營養師,打造天然自癒力》,漫遊者文化出版

作者:布蘭達.戴維斯(Brenda Davis)、薇珊托.梅麗娜(Vesanto Melina)
譯者:謝宜暉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比爾蓋茲、李奧納多、娜塔莉波曼、珍妮佛洛佩茲、瑪丹娜……
全球知名人士力行實踐的永續飲食法

低飽和脂肪、高膳食纖維與零膽固醇的全植物飲食,
不僅是新世代的綠色飲食趨勢,
也是拯救地球環境、愛護動物的永續生活方式,
更能逆轉多種致命慢性病。

成為自己的營養師,打造天然自癒力
繼備受營養醫療專業人士推崇的蔬食營養學聖典《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後,
國際蔬食營養權威——布蘭達.戴維斯與薇珊托.梅麗娜,
再度為大眾量身打造,實踐純素飲食的最新姊妹作!
擁有本書,你不僅能輕鬆理解植物性飲食與營養素對於健康的重要性,
更能獲得許多增進營養攝取、備餐與烹調的重要觀念與眾多訣竅,
為自己與家人規劃均衡健康的一日三餐,
進而發揮純素飲食的最大優勢,
打造出天然的防疫力與健康自癒力!

適讀對象

  • 各類型素食族群
  • 孕婦、哺乳媽媽、嬰幼兒、青少年、老年、運動員、減重等特殊營養需求素食族群
  • 患有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膽結石、類風濕關節炎等慢性病患者

本書內容重點

  1. 破除素食的迷思與偏見
  2. 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建構正確全面的素食營養概念
  3. 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各種營養素的重要性與每日攝取標準
  4. 烹調時保留最多營養素與攝取營養素最有效的方法
  5. 學習為自己或家人規劃營養均衡的蔬食菜單
  6. 近千筆食物營養成分與GI、GL值等速查表,提供便利的採購及備餐依據
  7. BMI速查表與不同熱量需求的一日菜單,提供飲食規劃的示範與指引
  8. 慢性病患者、不同年齡階段、具有特殊營養需求者,應如何加強特殊營養素補充
  9. 兼具營養價值與口味多元化的烹調巧思,增添品嘗蔬食的更多樂趣

素食一直被各界誤導為不均衡的飲食方式,但各國蔬食營養專家學者們歷經了數十年、採樣自全球各地數百項研究,的確證實了——規劃完善的全植物飲食,不僅對全年齡的健康有益,而且還是多種慢性病的不藥解方。

然而無論是你出於健康、擔心環境汙染,或者愛護動物的理由而想要吃素,都應該了解素食對於健康的實際好處與營養概念,以及如何選擇對健康真正有益的食物,才能維持長遠的蔬食生活。

備受國際讚譽的蔬食營養先驅——布蘭達.戴維斯與薇珊托.梅麗娜,繼《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的經典權威之作後,再次將她們多年的研究結果與素食營養知識,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與架構,為大眾讀者量身打造完整又易於理解的蔬食營養觀念。

她們將在本書中告訴你,
素食者應如何正確地選擇飲食以確保均衡的營養,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完整分析五大營養素的重要性與攝取重點,
並提供全面、正確的營養資訊,以及豐富實用的選購、烹調與備餐要點,
讓你無論處於哪個人生階段,想藉由飲食來改善慢性病症,
都能同時享受健康美味的蔬食生活!

getImage  

Photo Credit: 漫遊者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8774?fbclid=IwAR2igMHTpiH3-o5XMVsJds4GMQBImkOE1eRjn0HgWt1xpohZgQ7nchi_Ud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kjlai 的頭像
    gkjlai

    gkjlai的部落格

    gkj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