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0 來源:《廈門革命遺址上的故事》 作者:何丙仲

五通航空學校遺址位於廈門市湖裏區金山街道五通社區。19288月,菲律賓愛國華僑吳記霍等人遵循孫中山“航空救國”的遺訓,在廈門市郊五通鄉創辦了該航校。

廈門五通民用航空學校始末

廈門的航空事業發軔於19288月福建廈門五通民用航空學校的創辦。該校的創辦雖然前後不過一年半的時間,但卻是我國航空史上值得記載的一頁。

20世紀20年代後期,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了對我國的侵略,廣大愛國華僑爲祖國的安危很是擔憂。19288月,旅居菲律賓的愛國華僑吳記霍、吳福奇、薛煜添和林珠光等先生,遵循孫中山“航空救國”的遺訓,在海外組織成立了“航空委員會”。他們得到了菲律賓中華總商會會長薛芬仕(禾山庵兜人)、僑商孫有泰(禾山五通泥金人)的幫助,募集了一筆資金,著手購買飛機、聘請飛機教官,準備回國內培養航空人才,報效國家。

“航空委員會”的成員絕大多數是閩南人,加上廈門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完備,因此,“航空委員會”決定在廈門創辦航空學校。具體地點選定在市郊五通鄉,與之相配套的飛機場則設在該鄉店裏村孫印川早年購置的一片荒地上。與此同時,“航空委員會”開始了在國內外分別招考學員的工作,並向外國購買了7架飛機,還有中型收、發電訊設備一套及其他機械設備若干。

國外華僑子弟報考地點,設在菲律賓馬尼拉市僑胞創辦的普智學校。消息傳開,前往報考的菲律賓華僑青年有57名。經過嚴格的體檢和學科考試,有11人被錄取。這批學員于192810月中旬,由“航空委員會”聘請的飛行教官陳子文率領,乘坐英輪“四山馬”號直抵廈門。

學校最終定名爲福建廈門五通民用航空學校,國外招生11名,國內也招收了89名,總共100名學員。

航空學校的首任校長陳國梁,是莆田人。學校的教學內容設飛行、學科和軍事3個科目,各以教官分工負責。100餘名師生因陋就簡,借住在五通鄉泥金村內的舊祠堂裏,課堂和廚房則在祠堂的附近找舊屋安排。航校最初的安頓,得到了當時在泥金鄉創辦樂安小學的教育界人士何仰潛的鼎力支援。

五通航校的機場是當時全國最小、最簡陋的。其跑道長約250米、寬約100米,因地形所限,還須借助廈門市區到五通的公路以延伸跑道,滿足飛機起飛降落需求。所以,一遇到飛機起飛或降落,公路兩側就得設置竹制的活動橫欄,臨時請人放下來擋住行人、車馬,以維護安全。雖然其場所、設施是如此簡陋與落後,但它卻是20世紀20年代我國僅有的三所航校之一(其他兩所分別在廣州和杭州)。

航校創辦伊始,因飛機和設備尚未運達,學員們集中學習航空理論、數理化基礎知識和參加軍訓。

1929年春,航校的國內學員和華僑學員因瑣事發生摩擦,因校長陳國梁處置不當,遂引起學潮。後來,由海外的“航空委員會”出面解決:解散國內招收的學員,僅留李吉星(同安人)、謝志成(龍岩人)、許佐才(惠安人)等3人繼續學習,這樣總共留下學員14人。

1929上半年,“航空委員會”所購的飛機和設備陸續分批運抵廈門。學員們刻苦學習飛行業務,課餘親自動手用毛竹架設飛機庫,還要輪流看守飛機。每批飛機、設備到廈門,都是由學員們到碼頭卸貨並運回學校。儘管各方面條件都很艱苦,學員們仍然鬥志昂揚。華僑學員們不惜放棄國外優裕的生活環境,爲的是掌握航空技術,爲國效力,實現孫中山先生的遺願。這種精神是十分可貴的。爲節省時間,他們把宿舍和廚房遷到飛機場附近,還在下柄村的海邊搭建了一座水上飛機庫,想盡一切辦法節約開支,創造條件學習飛行。

然而,華僑的愛國行動並未得到國民黨政府的支援。1930年春,因爲經濟不景氣,海外華僑無力繼續支付航校經費,“航空委員會”不得不決定停辦航校。五通民用航空學校從19288月創辦,到1930年春停辦,前後僅短短的一年半時間。

航校停辦後,有13名學員轉到廣東航空處,他們於1931年春以空軍準尉銜結業,編入國民黨空軍部隊;另有1名學員轉到廈門海軍航空處。

(何丙仲)

 

http://xm.zgfjlsw.org.cn/contents/10596/40436.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kjlai 的頭像
    gkjlai

    gkjlai的部落格

    gkj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