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2
在80年代軍工戰線緊縮的歲月裏,一群航空人用他們的智慧和努力,讓平臺性能已經過時的殲-7飛機在90年代重獲新生。不僅在國產三代機批量服役前爲部隊提供了一種頂用的裝備,更爲國家新時期出口創匯做出了貢獻。這就是本期《武器的秘密》的主角,殲-7E/G系列戰鬥機。
到80年代後期,此時殲-8II和殲-7III這兩個瀋陽601所和成都611所的重點專案都已經到了試飛定型的最後關頭,而611所更先進的殲-10戰機也已經進入了研製階段。但殲-7III已經在試飛中暴露出了水平機動性能笨拙的缺點,不適合用作替代當時仍大量服役的殲-6作爲制空戰鬥機使用。
此時仍在批量生産國內自用型殲-7IIH和出口型殲-7M/P系列的的成都飛機製造廠(下文簡稱132廠)認爲,根據國外客戶的使用經驗和近年來局部戰爭中的空戰戰例,殲-7的進一步改進型號應該以進一步提高機動性特別是中低空機動性爲主要目標,以實現適應90年代空戰的需求。
通過殲-7出口型的發展,132廠認爲有必要提高新機電子設備的水平以使用更多武器。這一起初被稱作殲-7IV的方案得到了空軍的認同,並於1987年開始研製。由於除機翼之外的機體部分仍然沿用了殲-7II成熟的技術,原型機於1989年就開始試製,並於1990年5月首飛,此時已經更名爲殲-7E。
由於飛機氣動佈局有明顯變化,加上使用了新型發動機和電子設備,殲-7E歷經三年試飛方於1993年5月設計定型,同年8月即少量交付空軍試用,年底就投入了批量生産。從1994年到2001年,殲-7E共交付了260多架,遠超過同期生産的殲-8II,足見這一型號受部隊的歡迎程度。
殲-7E改進的核心在於提高中低空機動性,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點就是依靠一副全新設計的機翼——也就是軍迷們耳熟能詳的“雙三角翼”。隨著殲-7後期型號的廣泛出口,雙三角翼已經成爲了中國殲-7家族的標誌性特徵。
這種翼形最早是由西北工業大學提出來的,保持殲-7原設計中三角翼前緣內側的後掠角不變,而把外側的後掠角由原來的57°減小到42°,後緣也帶有前掠角。此外還把原來的副翼向外移動,使得翼展增加,翼面積變大,翼載荷也降低了。另外殲-7E還在國內首次應用了前緣機動襟翼技術。
這些綜合改進大大提高了機翼的升力係數,顯著改善了飛機的盤旋性能、起降性能,對提高亞音速升阻比也有很大幫助,使得殲-7E除了高空高速截擊性能相比殲-7II略有下降之外,其餘包線範圍內機動性均比殲-7II優秀一個檔次,得到了空軍的高度評價,這是該機能夠大批裝備的重要原因。
根據空軍1993年在西北某基地進行的對抗測試結果,相比殲-7II,殲-7E的穩定盤旋過載提高29%,爬升率提高 24%,暫態盤旋角速度提高50%,近距格鬥能力提高84%,綜合機動性提高43%,綜合作戰能力提高35%以上。
如果從百分比中還無法直觀感受殲-7E的進步,在1996年珠海航展上,殲-7E的出口型殲-7MG在進行低空通場表演時曾經在試飛員的操縱下達到了將近40°的可控迎角!這讓現場觀看的美軍飛行員(曾和“紅鷹”假想敵中隊的米格-21對抗過)都不禁感慨,真是“改進最好的過時飛機”!
之所以冠以“過時”二字,一方面有美軍一貫“老子天下第一”牛逼慣了的口吻在裏面,另一方面也說明殲-7E不具備全天候和超視距空戰能力,在現代空戰中仍然吃虧的問題。雖然在設計之初空軍曾提出殲-7E應安裝火控雷達,但考慮到殲-7III機動性付出的巨大代價,最終殲-7E並未安裝雷達。
雖然沒裝雷達,但殲-7E還是加強了武器挂載能力,該機機翼下的武器挂架數量增至4個,並進行了修形處理以降低挂載阻力,整機載彈量提高到了1600kg。和爲了能挂載較重的PL-8需要在機頭增加配重的殲-7IIH不同,殲-7E通過雙三角翼調整氣動焦點後可以直接使用這種新型格鬥導彈。
除了霹靂-8之外,殲-7E也可使用體量較輕更適合輕型機使用的霹靂-5系列空對空導彈,在應用了霹靂-8/9技術進行改進後,該彈的性能也達到了AIM-9L水平。通過和HUD的結合,殲-7E在使用空對空導彈格鬥時比之前的型號更加自如,這也是空軍評估其近距格鬥能力比殲-7II提高84%的重要原因。
另外,由於現代空戰中機炮的地位下降,殲-7E取消了左側的30mm機炮,恢復了殲-7I的單炮配置。空出的空間被用於增載入油量,加上雙三角翼設計帶來的機翼油箱擴大,殲-7E機內燃油航程按高度不同,同比殲-7II可增加17%-44%,雖然仍屬於短航程飛機,但任務彈性已經提高很大。
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之後,如果沒有性能更好的發動機,很難保證飛機性能達標。幸運的是通過殲-7III的研製,配套的渦噴-13發動機也逐漸成熟,成爲了90年代中國空軍殲-7和殲-8改進型飛機的標準動力。裝備殲-7E的即爲渦噴-13F型,加力推力達到6.6噸(殲-7II使用的渦噴-7B爲6.1噸)。
由於殲-7E在中國空軍的使用非常成功,132廠很快推出了在其基礎上的改進出口型殲-7MG以招徠國外客戶,意爲殲-7M的改進型。隨後這一型號被之前有著豐富使用殲-7P戰機經驗的巴基斯坦看中,並要求進行進一步改進,也就有了殲-7PG的誕生。巴基斯坦空軍先後共購買了57架殲-7PG。
該機加裝了義大利Grifo雷達,採用先進的“一平兩下”座艙佈局和“手不離杆”(HOTAS)技術,可使用具備全向攻擊能力的PL-9C空對空導彈並恢復左側機炮(巴空軍很強調機炮格鬥),更換HTY-6M型彈射座椅和整體前風擋,性能又上了一個臺階。殲-7PG的成功,反過來又催生了自用型殲-7G。
圖爲巴基斯坦空軍女飛行員在殲-7PG的座艙內。殲-7PG的到來徹底取代了老舊的殲-6戰機,爲巴基斯坦空軍提供了一種性價比很高的戰鬥機,在美國提供的F-16C/D和中巴合作的“梟龍”戰機服役前,成功填補了巴基斯坦空軍戰力的空白。
在2001年開搞殲-7G這個在當時軍迷中還頗有爭議的“終極七爺”,倒不是當時全力進行殲-10試製工作的132廠吃飽了撐得。前面說了132廠賣殲-7PG又掙了一筆錢,但比較值錢的航電設備尤其是雷達都是外國貨,聰明的中國航空人自然就琢磨不能老這麽便宜洋人,必須把這筆錢掙到手。
殲-7PG的這些設備和殲-10的相比畢竟還是簡單,因此國產化進度很快。但此時已經是21世紀了,都這時候了還買殲-7的也夠困難的。窮人自有窮人的邏輯,即使國產的航電那也是航電,都白菜價了也喊貴,還美其名曰對中國技術不放心;更何況窮國的訂單也不多,想靠堆數量攤成本也難。
於是乎132廠只好跟中國空軍先推銷著,賣點就是一個字兒快。本身殲-7G這個型號除了航電換國產的,加上就一門炮之外和殲-7PG基本一樣,和殲-7E的差別也就是改裝了整體式前風擋和裝備了機載雷達,主要工夫就是花在測試國產航電上,兩年就能交機。
很多人對空軍在2000年前後還搞殲-7G和殲-8F這種型號頗有微詞,回過頭看,當時殲-11剛剛開始組裝,殲-10還在試飛,96年台海危機時《新聞聯播》裏一排飛行員站在殲-6前面高喊“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畫面還在眼前,這時候問需不需要改進型二代機簡直是個無需討論的問題。
殲-7G也對得起空軍的期待,01年立項,02年首飛,04年就交付,到06年年底殲-10形成戰鬥力並進入穩定生産後自動停産,不到三年換裝三個團,正好替換了全軍最後三個殲-6戰鬥團,可謂深藏功與名。從此殲-7只有外貿機生産記錄了,而這些出口的殲-7大多都使用了殲-7G的國產航電設備。
殲-7E/G還因其較爲出色的中低空機動性能而成爲八一飛行表演隊1995年至2009年的表演機。拆除軍械裝置、加裝高精度編隊表演用儀錶的殲-7EB/GB的藍天舞姿正是我們這代軍迷成長的記憶。如今隨著殲-10AY/SY的服役,這些殲-7表演機已經重新武裝完畢,回到戰鬥部隊。
另外,近年來部分殲-7E也通過使用殲-7G的SY-80型雷達等電子設備進行了升級,升級型號被稱爲殲-7L。升級後的殲-7L/G在預警機或地面雷達的指引下,在現代空戰中仍可執行包括國土防空攔截,護航攻擊機群等作戰任務。在三代機徹底取代二代機之前,這些飛機仍將在空軍服役。
殲-7G這個裝備專案對於殲-7後期出口型的意義也非常重大,一方面給窮國們打了個樣,告訴他們中國的電子産品一樣OK請放心採購;順便還攤了一部分成本,真可謂停産了還在産生效益的典範。從殲-7G服役開始,諸多第三世界國家開始紛紛上門求購殲-7MG系列改進型這種終極米格-21。
作爲中國軍機的傳統買家,殲-7MG客戶中自然少不了非洲兄弟。納米比亞,尼日利亞和坦桑尼亞三國先後各採購了12架殲-7NM/NI/TN型,替換了其原裝備中老舊的米格機。和二手的F-4或者米格-23相比,這些飛機的性價比很高,使用維護成本低廉,航程稍短對於小國空軍來說並不是問題。
孟加拉國早在2005年就採購了12架殲-7BG,不過當時使用的還是義大利雷達,2012年,16架使用了國產航電的改進型殲-7BGI陸續交付。這批飛機在座艙設備(已經採用“一平三下”座艙),製造工藝等方面已經達到了第三代戰鬥機的水準,可以看做是中國航空工業不斷進步的縮影。
斯里蘭卡在2007年底引進了6架殲-7GS用於對付“猛虎”武裝。2008年9月9日,殲-7GS用一枚霹靂-5E型空對空導彈擊落了一架“猛虎”組織的“澤林”143型輕型飛機,這也是殲-7出口型首開擊落敵機的實戰記錄。
2013年5月,隨著最後一架天藍色塗裝的殲-7BGI交付孟加拉國空軍,標誌著成都飛機製造廠生産殲-7家族長達43年之久的歷史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嶄新的時代在前方等待著成飛,等待著逐漸走向輝煌的中國航空工業。《武器的秘密》今天就到這裏,明天的《出鞘》本編與您再相約!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60922_32284.html#p=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