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9-30 欄目:航空知識
祁顥
1911年意土戰爭期間,意軍航空隊隊長皮亞紮駕駛“布萊裡奧”式飛機對土軍陣地進行目視偵察,戰爭史上使用飛機進行軍事行動就此開端……
1926年7月17日, 奉軍與馮玉祥國民軍在南口激戰時,奉軍飛機航拍照片。
航空偵察蹣跚起步北伐戰場初顯神威
華夏神州正值革故鼎新,民國肇始,袁氏竊國,北洋政府建立。1913年,中國第一所航空學校——南苑航校成立,是年冬,外蒙叛亂。南苑航校奉命派遣法制“高德隆”式教練機1架會同陸軍征討。該機從張北起飛,偵察叛軍駐地,這是我國首次飛機參戰。次年春,白朗農民軍起義,航校校長泰國鏞親率高式機4架追剿,不僅偵察起義軍動向,還手擲5千克炸彈轟炸。實際戰果有限,以武力威懾為主。
袁世凱逝後,北洋分化,直奉皖連年混戰。1926年7月17日,奉軍與馮玉祥國民軍激戰南口,奉航空隊教官田忭和隊員佟明倫駕“高德隆”機對國民軍陣地拍照,是我國首次航空照相。
南粵大地風雲再起,國民黨一大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蘇聯政府遂於1925至1927年派遣軍事顧問和飛行、技術人員攜R-1型偵察轟炸機15架,U-1型教練機1架,F-13水機2架秘密來華。其中R-1型機是莫斯科達克斯(Duks)飛機製造廠青年設計師波利卡波夫對英制DH-9型機測繪仿製而成。該機前艙為駕駛艙,後艙為觀察員兼射手艙,加裝0.30英寸(1英寸約合2.54釐米)雙管活動機槍。機翼下有炸彈架,載彈約400千克。
1926年7月1日,蔣介石率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俄援飛機編為航空隊,以林偉成任隊長,隨軍出征,轉戰兩湖及光復南昌諸役,航空隊中俄飛行員輪番出動,一日數次偵察轟炸敵軍工事、炮壘、列車,屢建奇功。
這是蔣介石的軍事生涯中無比懷念的時光:在孫中山先生遺訓感召下,北伐將士勢如破竹,出師半載收復東南,還將直系軍閥孫傳芳遺留的航空力量逐一接收。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蔣介石將航空隊改組為航空處,下設航空第一隊與第二隊。1927年11月,航空隊參加二次渡江北伐津浦路戰役。時任第一隊副隊長的石曼牛曾在報刊上披露其偵察歷險記:11月26日上午8:15分,石奉命駕駛“高德隆”小偵察機由南京轉場蚌埠,起飛不久遭遇“金紅色雲霧將機身裹住”,同時“旋風大作,熱氣震盪”,沖出雲層已是下午一時四十分。石以30米高度低飛蚌埠機場落地。因“機油甚足”於是北飛宿州、徐州偵察。在徐上空偵得機場停放敵直魯聯軍航空隊德制容克戰鬥機9架,車站有鐵甲列車兩列。不料敵方發覺,防空火炮向石機猛烈射擊,並派一戰鬥機升空攔截。手無寸鐵的偵察機只得以“飄蕩跳躍”之術躲避,窮追不捨的魯軍戰機突然被己方火力擊落!幾天後,北伐軍R-1機轟炸徐州機場,與前來攔截的魯軍容克A-35戰鬥機交火,此為發生於我國境內首場空戰,最終R-1機中彈受傷—架,未能擊落敵機。
北伐期間使用蘇制R-1型偵察轟炸機的國民革命軍航空隊員。
1930年前後國民黨空軍裝備的O2U-1D“ 可塞”式偵巡機。
航空學員初臨戰場航拍照片畫報呈現
北伐告成,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實現了全國統一。為發展“中央”航空力量,當局一面從地方軍閥處收編人員與飛機,一面從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六期學員裡選拔70人,組建航空隊(後改班)進行航空教育與飛行訓練,以打造“空中黃埔”。
航空機關經調整後定為軍政部航空署。畢業於紐約柯帝士航校,率先完成全國長途飛行的張惠長接任署長。張的留美背景使他力主向美方採購新機:通過美信洋行訂購錢斯-沃特“可塞”式02U-1D1型偵察巡邏機十二架,次年5月,再購加裝機槍與炸彈架的02U-1D2型20架。後續購改進型“新可塞”V-65C32架、V-92C 21架。這款脫胎於VE-7教練機的雙座“偵巡機”不僅成為抗戰全面爆發前國軍空軍主力機種,還因一機被紅軍俘獲並命名“列寧號”而知名。此外購入美制道格拉斯O-2MC大型偵察巡邏機(時稱“達式”機)85架。新機入役,舊機汰換,航空隊面貌—新。
北伐消滅了舊軍閥,國民黨內新軍閥又迅速走向對抗。1930年5月,閻錫山、馮玉祥集結70萬人馬南下討蔣。航空署下屬各航空隊全力配合蔣軍應戰。同時,航空班飛行組組長毛邦初率部分教官、15名學員組建航空偵察隊,執行沿隴海線偵察任務。由軍校方撥給華僑捐贈的英制“摩斯”式教練機5架。
中原大戰期間,劉錦濤拍攝的馮軍陣地照與蔣介石視察、航空隊出動照片。刊登于《良友》雜誌。
5月3日夜,全隊抵達徐州基地。5日起,毛邦初、教官李瑞彬率先飛赴馬牧集一帶偵察敵情。當時年僅21歲的川籍學員楊鴻鼎對初上戰場的情形記憶猶新:教官在前座駕機,學員在後座擔任偵察員。起飛後以隴海鐵路做地標,二三十分鐘可達前線,在空中可見“馮軍的戰壕挖的很深、很寬,看得很清楚。但看不到敵軍人員和火炮的情況……我軍則用布板符號將資訊傳遞給飛機。機組落地後向上級報告敵我方位。”肉眼目視偵察,往往效果不佳,飛機的出動率也受天氣與故障影響。因此組織偵察隊目的是為學員們提供寶貴的實戰經驗。
楊鴻鼎不會想到,中原大戰甫一落幕,這些令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戰壕、工事的照片居然出現在風靡一時的畫報《良友》雜誌上。普通讀者坐在家中就能以空中視角審視雙方攻防態勢,甚至來一場酣暢的“紙上談兵”!
這得益於一位來自廣東的空中攝影師——劉錦濤。劉早年從事攝影工作,後考入廣東航校三期飛行科。中原戰起,劉隨廣東空軍支援“中央”,被編入航空第四隊。每次出動,他都要帶一德制相機拍攝馮軍陣地。不同于昔日奉軍在南口試驗性質的拍照,這是首次拍攝長條連續的偵察照片。彼時使用的還是玻璃板底片,劉每次升空只能攜帶四隻暗盒,內裝24片。飛越敵陣時需手捧照相機,冒著氣流呼嘯,站在後艙一張張換、拍。每日隨隊裡可塞機來回飛行兩三次,終於完成對河南野雞崗到睢縣一帶馮軍步兵壕的拍攝。劉將底片拼接製成一幅全景地圖,呈報蔣介石。蔣閱後大為驚訝,指定劉錦濤研究空中偵照事宜,並予獎勵三千元。戰後,劉將部分航拍照片寄給上海《良友》畫報刊出,引起輿論熱議。
當劉錦濤立功受賞前途無限之際,他在廣東空軍時期的老上司,航空署長張惠長卻因與蔣介石產生矛盾,憤然去職,淡出航空界。
中央航校偵察組學員與V-65偵巡機,手捧K3B航拍相機(小圖)
杭城上空研習航拍偵察中隊投身抗戰
在那個風雨飄零的時代,航空人的命運也在歷史的大潮裡沉浮。1934年8月,剛剛結束了中級飛行訓練的中央航校三期飛行生薑獻祥正面臨抉擇。高級飛行訓練分為驅逐、轟炸、偵察三科。校方會綜合個人意願和教官建議確定該生深造方向。最熱門、大家趨之若鶩的當然是驅逐科。其次,也是薑期望就讀的,是轟炸科。名單終於確定,姜成為中級訓練同組同學裡唯一分派到偵察科的人員。他為此悶悶不樂了許久。
不過薑獻祥還是幸運的,因為一場殘酷的“淘汰賽”剛落幕。航空班學員畢業後,該班擴編為“中央航空學校”並遷往杭州筧橋,1932年9月1日開學。校方聘請美軍退役上校朱厄特率17人美籍教官團按美式標準對當時在校的二期飛行生開展訓練,技考不合格者即淘汰。在50%高淘汰率前,二期生羅中揚等不幸“折翼”,只得編入偵察員高級訓練班,發配到“圍剿”紅軍與鎮壓“福建事變”前線,充當可塞機和達式機後座偵察員,以此恢復空勤身份。聽聞同學陣亡的消息;被前座飛行員謔稱為“壓屁股的”;無功而返的空中偵察;一日數番空投補給陸軍以及空投數目不符時“上峰”的責難,是偵察員們最不堪的回憶。
順利晉級者,則能接觸到類似美軍使用的訓練模式。帶著幾分遺憾與不滿,薑等12位偵察科飛行生來到筧橋機場東棚廠偵察組駐地報到。管理他們的是航空班畢業、參加過隴海線偵察的安家駒,安調任航校偵察組組長之際,恰逢國軍空軍獨立建軍,所有航空人員由陸軍軍銜降兩級改敘空軍軍銜,因此安成為為數不多的空軍上尉。美籍教官霍伯洛克則是西點軍校畢業,轉學飛行的高材生。
偵察組擁有9架與部隊相同的V-65型“新可塞”偵巡機,先由美籍教官帶飛三次,即開始課目練習。學生除了完成與驅、轟組相同的空中編隊、炸射、陸空通信等課目,還要演練偵察組專業課目一目視偵察與照相偵察。其中照相偵察使用費爾柴爾德公司研發的K3B航拍相機。實施垂直拍照時,偵察員要先拔出後艙聯動駕駛杆,將座椅前移調整至背對飛行員,再把航拍相機分段安裝於艙板洞口上。接著將相機校準水準,用螺扣固定,飛臨目的地區域時用檢景鏡向下觀測拍照。拍完一張,手動卷片,默數幾秒後再拍,直至收工返航。實施傾斜拍照時,由於沒有安裝傾斜相機架,身穿臃腫飛行服的偵察員需站在座椅上,將20千克重的相機提出艙外,在時速160千米的疾風和機體晃動中搜索、追蹤、拍攝目標。唯一的保護措施就是用座椅安全帶將一條腿緊緊綁住……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訓練,姜獻祥和同學們基本掌握了空中拍攝的技巧,還完成了一幅杭州航拍地圖。
1935年2月,所有完訓畢業的三期飛行生開始分發部隊。薑也奉命前往南昌集訓。當年3月1日,國軍空軍第一支專業偵察機部隊——空軍十二隊在南昌成立。薑入隊服役,而首任隊長正是原偵察組長安家駒。十二隊成立後參與的首個重大行動是“兩廣事變”期間的警戒任務。當年10月,中隊編入第七大隊。抗戰軍興,該隊奉命由駐地洛陽飛赴南京,偵炸上海日軍陣地。1937年9月隨七大隊赴華北戰場作戰。日機侵襲洛陽,1938年3月,十二隊撤往西安,改為航委會直屬,稍後赴漢口接收許來克、復興號、白郎卡等各型機,並協同炮兵作戰。8月21日,隊長安家駒駕駛許來克機在漢口上空與駕駛可塞機的隊員關萬松、霍文耀實施空地聯絡訓l練時,無預警下突遭日機襲擊。三人同時遇難!隔日全隊撤往長沙,後一路“轉進”成都新津。1939年8月,更改番號為空軍第十二中隊。此後由於制空權喪失,中隊裝備的V-92C型機無法在日機威脅下繼續執行任務,同時人員、飛機與器材短缺且補給困難,中隊編制撤銷,人員飛機外調其他單位。
抗戰末期赴美受訓的3位中國空軍偵察部隊軍官,(右起)時光琳、翁克傑、方朝俊(劉文孝 供圖)
“閃電”助力鎮海重建台海高空諜影憧憧
1943年11月,隨著抗戰戰事發展需要,航委會決定重建空軍偵察機部隊。根據美方《租借法案》,中方甄選方朝俊少校、時光琳上尉、翁克傑上尉赴美受訓。三人先後在加州聖安納基地、亞利桑那路克基地等地接受AT-6、P-40機戰術訓練及考核。1944年9月轉入奧克拉荷馬州威爾羅傑斯基地,與在美的剛葆璞少尉等十二人會和,接受B-25及P-38機偵察課目訓練-中國空軍接收的“閃電”乃是P-38J偵察型號F-5E:將機載武器拆除、在機頭鼻艙內安裝司派利A-4自動航拍相機3至5部,該相機可由駕駛艙電力遙控拍攝,其照片涵蓋範圍與操縱便捷,遠非“可塞”機時代所能想像。然而不幸的是,訓練途中分別有一架中國飛行員駕駛的B-25機與P-38機失事墜毀,李嘉禾等4人殉職。
除了飛行人員,空軍當局還分批派遣照相士學員約40名前往駐華美軍偵察機部隊學習相機維護、照片判讀及製圖業務。
1945年1月29日,完訓中國飛行員啟程回國,5月赴印度接機,至6月30日首批9架F-5E飛越駝峰航線經雲南呈貢抵四川遂寧基地。第十二照相偵察中隊正式恢復編制。隊長方朝俊旋即駕駛新機奔赴梁山、恩施一線執行偵察任務。
抗戰勝利後,時光琳接任隊長,1946年3月,該隊移駐南京大校場機場,直屬空軍總司令部指揮,並以“鎮海中隊”作為代表番號。中隊人員、飛機繼續得到補充。除執行偵照作業,1947年3月,中隊接收美軍遺留B-25轟炸機4架,自行改裝成航測機後進行國土航測。1948年底全隊撤至臺灣桃園基地。
在上世紀50至70年代兩岸對峙時期,換裝噴氣式偵察機的十二中隊一面充當臺灣當局“反攻”急先鋒,多次派遣RT-33、RF-84、RF-86F機對大陸沿海進行中、短途偵察;一面輸出“種子教官”協助第四偵察機中隊重建,並與空運大隊共同抽調人員,編組執行空投特務、電子偵察等“特種作戰”,該組即“黑蝙蝠”中隊前身。而1959年成立,使用U-2高空偵察機的“黑貓中隊”,首任副隊長楊世駒、作戰長包炳光、資深隊員陳懷均來自十二中隊。陳懷甚至成為首個被解放軍地空導彈部隊擊落的“黑貓”。
1984年,第十二中隊實施“始安計畫”,為中隊F-104機加裝PC-201式長焦距斜向掃描相機。後因F-104機型老舊事故頻發,於2004年4月以“鳳眼專案”接收AN/VDS-5偵照莢艙,列裝RF-16偵察機。自2005年起該隊隸屬台空軍第401聯隊,駐防花蓮。
責任編輯:武瑾媛
抗戰末期首批駕駛F-5E(RP-38)偵察機回國的中國空軍飛行員(劉文孝供圖)
來源:
http://m.fx361.com/news/2019/0928/5589267.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