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架C-53的研究最早起始點是從2010年從不同的拍賣網站賣家看到幾張“崑崙”號的照片, 由此開始了這趟拼湊歷史之旅. 之後包括從2008年出版的 “螺旋槳邊的歲月”書中獲得序號42-6500 C-53的照片, 並得知這架是美國租借法案下得到的第一架C-53/47系列 . 再因後來於2014年查到租借法案下得到的第二架C-53/47系列是序號42-6501的C-53 “天山” 號, 因此得以回推前一架的第一架應是42-6500號“崑崙”號. 至於最早那幾張“崑崙”號的場景, 時間與事件則是近日(2021年)從國史館網站中發現了 “新疆印度航空線” 一檔案. 其中由空軍於民國31年出版的 “新印試航記”最後一頁有張合照(見圖), 背景C-47的發動機整流罩上方的進氣口屬於早期型號的前伸型, 因而引發我去翻找那些於二戰時接收的少數C-47的照片. 結果竟然就與那幾張“崑崙”號的照片對上了.
原來這架C-53並不是原定要執行新疆印度航線探索用的, 而是因中國航空公司派定的任務機油箱漏油, 所以到印度修飛機時, 正好這架我空軍由美國租借法案下得到的第一架C-53/47系列飛機於6月29日抵達印度, 就直接換飛了. 民國31年7月3日由成都鳳凰山機場啟航. 先飛向蘭州, 沿著古絲綢之路向西飛抵新疆迪化. 7月5日在伊犁決定以莎車為出國境點. 7月19日到伊寧. 7月21日由伊寧經阿克蘇事經天山最高點騰格里山到達莎車. 7月21日由莎車沿葉爾羌河經蒲犁, 經喀拉崐崙山, 經幾爾幾特(Gilgit) 抵達印度新德里. 回程於7月28日由新德里到白沙瓦英軍空軍站. 7月29日溯印度河經幾爾幾特到莎車. 而“崑崙”號的照片則是8月1日返回成都鳳凰山機場落地之後的歡迎與命名典禮所攝.
“新印試航記” 這整件事無論在中國航空史或是中國空軍史上都鮮少提到, 因為這條航線後來並沒有再使用過. 但從美軍才於6月22日以B-24D一架, 試圖於白沙瓦橫貫喜馬拉亞山到我國新疆未成. 而我國卻是以性能較差的C-53仍能完成試航, 更凸顯了我空軍在惡劣的外在困境之下所做的優異求存範例.
上圖: 取自網路, 版主合成
版主2017年考證所繪 “崑崙”號 (中)
照片參見
「半世紀來航空迷的視界 1 」 134頁
「半世紀來航空迷的視界 2 」 139頁
民國31年美國羅斯福總統特使溫德爾•威爾基(Wendell Willkie)搭乘我空軍"天山"號C-53到重慶
https://gkjlai.pixnet.net/blog/post/396290483
故事參見 "螺旋槳邊的歲月:復興航空創辦人陳文寬的前半生" 第十八章 尋找新路 – 喬戈里峰強飛渡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