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08 02:31 楊芬瑩/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楊芬瑩/綜合報導】


中美濕地專家將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共同發表一份溼地碳匯量(carbon sink,即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量)報告指出,佔全球面積二%的自然溼地,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與占全球面積七成的海洋相同,而溼地受工業汙染及氣候變遷問題影響,已大幅喪失其自然「碳匯」的功能。


以大陸溼地資源最豐富的上海來說,專家指出,二○三○年上海地區的海平面,會比一○年上升十二公分,到二○五○年並將累計上升廿五公分,「若無積極措施,屆時上海可能被海水侵入。」


另 一份上個月發布的《長江流域氣候變化脆弱性與適應性》也指出,卅年來上海地區的海平面,上升了一一.五公分,因此這幾年海水倒灌、鹹潮入侵的頻率明顯增 加。尤其,每年冬春之際,枯水期的長江,難以抵擋東海的水潮,鹽水就會由河口一路向上,甚至入侵水庫的取水區,影響用水安全。


氣候變化帶來環境衝擊,讓大陸除積極減碳,也開始關注海岸溼地的吸碳能力。這次參與中美碳匯報告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陸健健表示,目前長江口溼地還有卅萬公頃,若溼地資源可維持健康狀態,應能完全吸收上海的工業排放,達到碳平衡。


只不過,目前上海地區溼地狀態不佳,除氣候變化導致的風暴潮和海平面上升,人為江水資源調度、汙染等上游影響,也使溼地失去「碳匯」功能。除工業區汙染,溼地面積也常為各樣開發理由被鯨吞蠶食。


以九九年啟用的浦東國際機場為例,一口氣圍墾的溼地面積高達八.六平方公里。因此,目前上海潮間帶溼地只剩十餘平方公里,等同失掉了原有溼地三分之一的碳吸收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kj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