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大海軍夢: 1945年中華民國想造12艘航母

 

 

來源: 環球時報 作者:馬駿傑

 

 

 

 

 

 

 

 

 

 

 

 

 

 

  一戰中,航母的出色表現深深地吸引了前去觀戰的中國海軍軍官。圖爲英國“暴怒”號航母。

 

 

 

 

 

  提起航空母艦,人們都不會陌生,這種統治海洋數十年的超級武器已經成爲海上強國的標誌。然而人們不知道,在航母誕生的初期,中國的國民黨政府也曾提出過一項宏偉的建造航母計劃,但由於政治、經濟、軍事等諸方面原因,中國的航母夢未能實現,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考察一戰,中國被航母吸引

 

 

  自從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以後,這種新型的作戰利器頻繁穿行於戰爭硝煙中。20世紀初,一些對戰爭富有想象力的軍人們提出了讓飛機跟隨艦艇赴遠洋作戰的大膽設想。1909年,法國著名發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飛機與軍艦結合的美好景象。他在《軍事飛行》一書中,提出了航空母艦的新概念以及建造航空母艦的初步設想。在以後幾年中,各國海軍爭先恐後,進行著大膽的嘗試。終於在1912年,英國海軍將一艘老式巡洋艦“競技神”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向航空母艦的建造邁出了第一步。這艘軍艦儘管不能讓飛機直接起降,但它可以攜帶水上飛機執行遠端作戰任務。

 

 

  中國海軍自甲午戰爭以後,與列強拉開了很大距離。飽受海上戰爭之苦的中國人不甘心這樣的結局,意識到必須追趕列強,建設一支現代化海軍才能拒敵於國門之外。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海軍部派出兩名年輕的軍官陳紹寬和鄭禮慶赴歐洲觀戰,目的是從現代戰爭中汲取經驗教訓。1916年12月,二人踏上了前往歐洲的征程。他們先到英國、法國、義大利考察海軍,然後登上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艇親臨戰場,體驗歐洲海戰場上異樣的火藥味。當時,英國完成了“競技神”號的改裝以後,又將“恩加丹”號、“女皇”號、“坎帕尼亞”號、“勇敢”號、“光輝”號、“暴怒”號等大型艦艇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到一戰結束時,英國共改建了15艘水上飛機母艦。這支海上新軍爲海戰增加了新的看點。在達達尼爾海戰中,英軍一架水上飛機奉命離開母艦出擊,將一艘5000噸的土耳其軍艦炸沈,令參戰各國刮目相看。

 

 

  就在戰爭即將結束之際,英國對“暴怒”號實施進一步改裝,加裝了飛行甲板,使其成爲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1918年7月,從這艘航母上起飛的7架艦載機,轟炸了德國的空軍基地,顯示了航母的巨大作戰能力。

 

 

  陳紹寬耳濡目染,將海戰的新變化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特別是1917年中國對德、奧宣戰後,陳紹寬奉命直接參加英國的潛艇部隊,與敵激戰于大洋深處。他連續參加了3場海戰,感觸頗深。從那時起他就下決心要讓中國海軍擁有航母。一戰結束後,陳紹寬在英國擔任了兩年海軍武官,1920年,他帶著英國女王頒發的歐戰紀念勳章回國。

 

 

 

 

 

  ■爲安撫海軍將領,蔣中正提出造3艘航母

 

 

  陳紹寬回國時,正值軍閥混戰時期,根本不具備建設新海軍的條件。1928年,張學良在東北易幟,蔣中正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陳紹寬擔任海軍第二艦隊司令兼海軍署署長。他感到形勢好轉,于當年年底給國民政府上了一個呈文,要求擴充海軍。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2000萬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艦。他的提議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在1929年1月的全國編遣會議上與其他提議一起被否決。這使陳紹寬難以接受,他與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雙雙憤然辭職。

 

 

 

 

 

        蔣中正怕海軍群龍無首,趕忙出來安撫陳紹寬,作出建設海軍的承諾。他說:“我們曾講要在15年以內,有建設60萬噸的希望,照此看來,我們在5年以內,或者即可完成,與世界上列強的海軍相抗,鞏固我們的國防。”蔣中正又對60萬噸的艦艇作了大概的分析,認爲其中應包括3艘航母。陳紹寬被蔣中正這番話所打動,於是打消了辭職的念頭,隨後擔任了海軍部長。擔任海軍部長後,陳紹寬在所有的海軍建設規劃中,都將航母的建造作爲海軍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連停泊航母的海軍基地他也想好了,在膠州灣、象山和大鵬灣。

 

 

  陳紹寬讓在英國學習的海軍留學生將英國各艦隊的情況寫成報告,呈送海軍部,以資借鑒。他還在海軍內部掀起了一場關於海空軍配合作戰的大討論。1934年,他根據參加歐洲海戰的經驗,寫成了《海戰》一文,對“海戰中的飛機”進行專門討論。他寫道:“現代海軍在海戰時,欲取攻擊手段,必有賴於艦上所載的飛機。”

 

 

  然而,蔣中正誇下造艦60萬噸的海口,是安撫陳紹寬的權宜之計,根本沒有當成實事來辦。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發展投入少、見效快的空軍上。因此,他始終沒有在海軍建設上投入足夠的經費。除蔣中正以外,國民黨內部還有少數別有用心之人,出於派系鬥爭的需要,也反對建設強大的海軍。國民政府監察委員高友唐荒唐地提出,不但不需要建造航空母艦,現有的艦艇也不需要,應將它們賣給商家作商船,將賣艦的錢拿來買200艘小艇守海口足夠了。這些來自國民黨內部的阻力注定讓陳紹寬的航母夢難以成真。到抗戰爆發前,“航空母艦”也僅僅是挂在人們口頭上的一個新鮮名詞而已。

 

 

 

 

 

  ■陳紹寬規劃4大戰區,提出20艘航母計劃

 

 

  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紹寬暫時放下了那些紙面上的規劃,開始部署現有艦艇的抗戰事宜。當時中國海軍的抗戰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江陰。1937年8月上旬,爲阻止日本艦隊沿江西上,國民政府用沈船在江陰建立了一道封鎖線。日軍爲打通封鎖線,動用航母上的飛機實施大規模轟炸,將防守封鎖線的國民黨海軍第一艦隊幾乎所有艦艇炸沈。此後,日本航母經常出沒於中國沿海,配合陸上作戰行動。

 

 

  日軍的空中肆虐讓陳紹寬進一步看到了航空母艦的作用。1943年11月,他代表海軍部再次提出海軍建設的規劃。在這次規劃中,他已經不再滿足於擁有幾艘航母了,而是要建造幾個航母群。他設想將中國沿海劃爲四個海軍區:第一區從遼寧安東到山東半島成山頭;第二區從成山頭到長江口;第三區從長江口到廣東汕頭;第四區從汕頭到中越交界。每個區成立一支海防艦隊,擁有5艘航母,全國沿海共需要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價18億元。這個規劃令包括蔣中正在內的許多人瞠目結舌。陳紹寬卻說:“這筆錢國家是省不得的。”

 

 

  顯然,就戰時中國的狀況來看,上述規劃沒有實現的可能,陳紹寬也明知這一點,但在他看來,先給蔣中正吹吹風也是很有意義的。1945年8月,在抗戰即將勝利之際,陳紹寬動真格的了。他拉上軍政部部長陳誠、銓敘廳(主管人事)廳長錢卓倫,結合現有海軍艦艇情況,制定了《海軍分防計劃》。該計劃對幾年前的規劃作了修訂,將擁有航母的數量從20艘減爲12艘,目的是讓更多的人接受這一方案。陳紹寬解釋說,這12艘航母當然不是一次完成,期限爲30年。第一個10年計劃先造1萬噸和8000噸航母各一艘,每噸造價6280美元。

 

 

  抗戰勝利後,正當陳紹寬雄心勃勃地準備實現建造航母的計劃時,內戰的陰雲開始籠罩中國大地。此時蔣中正的腦海中思考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打敗共產黨,建設海軍已被完全抛在腦後。1946年6月,蔣中正發動了對解放區的進攻,大規模的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海軍被捲入內戰中,陳紹寬的強海軍夢隨之破滅,航母夢也自然煙消雲散。中國人第一次擁有航母的努力就此結束。▲

 

 

 

 

 


積極籌建航母的中華民國第一位5星元帥---陳紹寬


 

中校階(1918)


少將階(1926)

 


海軍署中將署長(1928)


 

上將階(1932)


元帥階(1937)

 

 

 

 

 

 

陳紹寬年譜

 

 


  1889年10月7日生。

 

 

1906年,17歲考進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航海科駕駛專業,1908年畢業于,歷任見習生、二副、大副、艇長。

 

 

  辛亥革命後任鏡清練習艦大副。

 

 

  1914年,調海軍總司令部任少校副官。

 

 

  1915年12月,參與奪回被革命党人強奪的“肇和”艦。不久,擢升“肇和”艦上校代理艦長。

 

 

  1916年,被派往美國考察海軍,當年底又被派往西歐各國參觀戰事。

 

 

  1917年5月,在英國戰列艦隊和潛艇部隊參加對德國海軍作戰,獲英國政府頒發“特別勞績勳章’。

 

 

  1918年,赴法國、義大利調查海軍。同年秋任駐英武官等職。

 

 

  1919年,任北京政府駐英海軍武官兼海軍留歐學生監督,並任出席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海軍專門委員、國際海道會議中國海軍代表。翌年回國,任“通濟”艦艦長。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以助直有功任海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1923年,調任“應瑞”艦艦長,升海軍少將。

 

 

  1926年,任第二艦隊司令,回應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率艦倒戈。

 

 

  1927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8月率領艦隊殲滅已搶渡長江南岸的北洋軍閥孫傳芳部,龍潭一役擊敗孫傳芳。9月國民政府傳令嘉獎,授一等勳章和“中流砥柱”勳旗。

 

 

  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海軍署署長,晉升中將。

 

 

  1929年,海軍部成立,任政務次長兼代部務,兼海軍江南造船所所長。6月任海軍部次長(副部長)。

 

 

  1932年1月,任海軍部長。決定福州海軍學校每年定期招生,聘請英國海教官到校任教,培養出數百名畢業生。先後派出數批海校留學生,爲海軍培育一批骨幹力量。在出任海軍要職的幾年中,對建設海軍,爭回祖國版圖、測量權、引水權以及造就海軍人才等,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5年,晉升海軍上將,敘第一級(爲首批9名一級上將之一),同年當選爲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

 

 

  1936年至1946年,兼任私立勤工學校董事長,將部分海軍資産轉撥勤工學校作教學經費,支援長期辦學,培養出數以千計人才。

 

 

  1937年,“七七”事變時,正在歐洲考察海軍,聞警迅即回國,指揮海軍抗戰。8月親臨江陰指揮。一夜間建立舉世聞名的江陰封鎖線。

 

 

  他指揮海軍官兵堅持抗戰,持久勝敵,先後參加上海、武漢等地會戰。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積極組織海軍敵後佈雷遊擊隊,長期打擊敵人,配合全國各戰場的作戰。

 

 

  1938年,改任海軍總司令。

 

 

  1945年,以中國代表團海軍顧問身份赴美參加聯合國籌組工作。1945年5月,任中國出席第一次聯合國大會代表團顧問。9月9日,作爲中國受降代表之一在南京出席日軍投降儀式;抗戰結束後,不滿蔣中正發動內戰,拒不受命率艦堵截從山東半島渡海挺進遼東的人民解放軍,率長治艦南下臺灣視察,返南京後即告辭職。1945年底遭蔣中正裁免,回福州隱居。

 

 

  1949年8月,福州解放前夕,拒絕蔣中正的赴台電召,參與策動部分國民黨海軍起義;解放戰爭 後期,蔣中正預備退守臺灣,派人請他赴台,他嚴詞拒絕,影響並帶動一批海軍官兵留下迎接解放,參加新中國建設;福州解放後,他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 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等職。

 

 

  他是全國政協第1屆委員、全國人大第1、2、3屆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

 

 

  1969年3月,患病住院;在生命最後一息,留下遺書,對中囯共產黨和政府的關懷表示銘感終生,並勸告在台國民黨軍政人員爲祖國統一事業做出貢獻;7月30日在福州病逝,終年80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kj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