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進蘇-27戰鬥機始末~~國防現代化買不回來——引進蘇-27生產線和技術
轉載自空軍之翼
1996年,發生了震驚全球的“台海危機”,1996年3月18-25日,南京戰區在臺灣海峽成功地組織了一次規模龐大的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演習,在央視新聞聯播節目中,以罕見的近7分鐘的時間報道了這次演習,全世界的觀衆都通過電視螢幕看到了中國空軍裝備了一種有著流暢外形的雙發重型戰鬥機,這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蘇-27以其全新的身份在中國媒體的第一次正式公開亮相。
蘇-27戰鬥機第一次正式公開亮相
中蘇關係正常化使得中蘇軍事合作重啓
1988年5月15日,蘇聯開始從阿富汗撤軍,被阿富汗戰爭搞的焦頭爛額的蘇聯已不可能繼續單獨對抗美國,莫斯科迫切希望改善與北京的關係。1989年,冰封了30年的中蘇關係終於揭開了新的篇章,當時的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在那年的5月訪問了北京,鄧小平與戈巴契夫的手握在一起成爲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事件之一,因爲這標誌著中蘇兩國關係實現了正常化。戈巴契夫訪華時,送出了一份厚禮——重啓中蘇軍事合作,原先一直處於完全中斷狀態的中蘇軍貿隨之重新拉開了幃幕,蘇-27出口中國的合同就是在這一短暫的時期達成的。
在1989年夏天,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中國與美國和西方的武器技術合作幾乎全面停止。而此時蘇聯也處於經濟衰退之中,需要外匯來維持基本運轉,這使得兩國軍事技術合作有了相互需求的基礎。在戈巴契夫訪華後僅僅幾個月,1989年9月蘇聯《紅星報》刊發了一篇對蘇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大將的專訪,在這篇文章裏,沙波什尼科夫大將向記者表示:如果中國希望獲得米格-29之類的高性能飛機,“蘇聯政府認爲不存在政治障礙”。這番言論在國際政治界、軍事界引起了極大的反應,這使得人們紛紛關注,中國是否會購買米格-29戰鬥機。至於蘇-27,人們則壓根沒有去想過,因爲蘇-27性能非常先進,當時只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作爲蘇軍也剛裝備不久的先進戰機,這種機型向來只部署于蘇聯本土,連駐東歐的蘇軍部隊都難得一見,更不要說出口外銷了。
戈巴契夫訪華標誌著中蘇兩國關係實現了正常化
1990年4月23日,中國總理李鵬前往莫斯科進行正式友好訪問,李鵬向蘇聯方面提出恢復和擴大兩國在航空、航太技術領域的合作,並且同意以政府貸款的形式向蘇聯提供食品和日用消費品換取莫斯科同意向中國出售航空技術裝備。1990年5月31日,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便率領了一個大型軍事代表團訪問了蘇聯。蘇聯方面對此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出乎中方意料地派出了強大陣容參加會議,這次訪問中,雙方簽署了《軍事技術合作的協定》以及《中蘇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混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紀要》,中國購買蘇聯武器的工作進入程式化談判階段。正是在這次會談中,中國軍人不但瞭解了赫赫有名的米格-29戰鬥機外,還瞭解了蘇聯一種更先進的殲擊機——蘇-27。
李鵬前往莫斯科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從米格-29到蘇-27:艱難的談判過程
蘇聯希望中國購買“老夥伴”米格公司的米格-29
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期間,重點考察了蘇聯的航空航太工業。蘇聯安排中國代表團觀看了蘇-27、米格-29殲擊機和米-28、米-35戰鬥直升機飛行表演,參觀了流體動力、發動機等3個研究機構,1個設計局,米格-29飛機及發動機製造廠等4個工廠,航空飛行控制中心、宇航培訓中心、發射場以及空、海軍基地等單位。中國代表團當時特別留意了蘇-27和米格-29兩種殲擊機。從飛行表演看,兩機的飛行性能非常出色。尤其蘇-27更爲突出,其作戰半徑約1400千米,大角度飛行已超過西方同類飛機,它的“眼鏡蛇”特技更顯出其優越性能。但是在蘇聯人看來,以米格-15開始,從亞音速的殲-5(米格-17)到超音速的殲-6(米格-19)直至兩倍音速時代的殲-7(米格-21),中國空軍所裝備的幾千多架戰鬥機一直都是米格系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米格飛機可謂是中國空軍的老夥伴了,中國購買米格-29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兒,所以蘇聯人當時是非常希望中方能夠選擇米格-29作爲其新一代主力戰機的,因此針對中國不要米格-29而希望要蘇-27的購買意向,蘇聯給予了拒絕。但是代表團結束訪問前,蘇聯主管軍事工業和經濟工作的領導人別洛烏索夫又一次和劉華清進行了小範圍會談。他告訴劉華清,蘇聯政府已原則同意向中國出售蘇-27飛機,準備下半年召開第二次混委會會議。蘇聯政府對這件事答復得這樣快,中國方面非常高興。至於中國爲何執著于購買蘇-27,這裏發生了一件蘇聯人認爲“意外”的小插曲,前文提及的空軍上將沙波什尼科夫在中國代表團參觀的過程中,“自顧自”地向中國空軍副司令重點介紹起了蘇-27飛機,而在莫斯科原先設計的溝通方案中是不會提到這個型號的。所以很快中方提出想買前一年剛在巴黎航展上首次露面的第三代重型戰鬥機蘇-27,這個事情據說讓蘇聯國防部長德米特裏·亞佐夫暴跳如雷~~
米格-29雖然對中國而言已經足夠先進,卻非中國的最好選擇
中國希望購買性能更加優異的重型戰鬥機蘇-27
其實那個時候,中國清楚的知道米格-29和蘇-27相比只不過是一個低檔的前線戰鬥機,同時1989年蘇-27已經首次亮相於法國巴黎航展,其展示的優異性能震撼了西方的同時也在中國軍方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蘇-27採用類比式電傳操縱系統,雖然比不上西方數位電傳操縱,但比起米格-29的液壓操縱有質的飛躍。蘇-27使用的AL-31F渦扇發動機也比米格-29使用的RD33推力更大,在推重比和使用壽命上更是遠勝後者。面對更好的選擇,中國當然絕對不會要已經顯得有些差勁的米格-29——雖然它對中國來說已經足夠先進。所以後來在俄羅斯人的記憶中,便出現了“中國空軍代表團正在莫斯科,他們嚷嚷著非要看咱們的蘇-27”這一幕。正因爲中國的要求和蘇聯原先的計劃相距甚遠,所以蘇聯一開始便拒絕了中國人“看一眼”蘇-27的要求。後來據米高揚設計局總設計師別裏雅柯夫回憶,蘇聯真正希望推銷的是米格-29,因爲該機航程短,屬於戰術飛機。但在會談中途休息和進餐的過程中,那些曾在蘇聯留學的中方領導人與蘇方領導人共同回憶起兩國並肩前進的歲月,蘇聯官員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所感染。所以在中方代表團即將離開之際,蘇方代表突然向中方轉達說:蘇聯政府原則上批准出售蘇-27給中國。
第38屆巴黎國際航空航太展覽會上,蘇-27進行的首次飛行表演震撼了每一個人
落後的中國空軍急需第三代戰鬥機
80年代初期,由於中國空軍的武器裝備出現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大幅度落後于世界水平的情況,使中國空軍的遠期作戰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民解放軍空軍使用的技術裝備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大約落後25年左右,比如仿自米格-21的殲-7系列直至進入80年代才達到技術成熟並大批量裝備,儘管在數量上算得上是全球第三大空中力量,但面對這種量多質低的局面,中國軍方深感憂慮。中國曾與法國有過採購幻影2000的接觸,但購買40架飛機的價格遠遠超過了中國的心理價位,對中國來說完全是天文數字。爲了價格問題,中國高層領導人曾親自出面與法國總統商談,希望法國方面能給出個友好價格。但是法國人很現實,友誼歸友誼,生意歸生意,談了兩年還是沒有談攏價格問題,無奈之下只好放棄。同時,中美合作改進殲-8Ⅱ戰機的“和平典範”計劃在歷時4年半,耗資近2億美元後,最後卻落了個一場空,給中國方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毫不誇張的說,中國空軍當時是一支沒有任何遠端能力的作戰部隊,而這一切還不是全部問題,中國空軍由於受到從屬於陸軍作戰體系的戰略觀念的影響,限制了航空兵的主動攻擊能力,裝備技術上存在的缺陷又進一步放大了觀念落後對戰鬥力産生的影響,規模龐大的作戰飛機只能成爲陸軍炮兵的延伸。所以說,中國空軍之前引進裝備的蘇聯戰鬥機,基本上都是前線戰鬥機的範圍,對於需要同時擔負前線作戰和國土防空任務的中國空軍來說,繼續選擇米格-29這樣的飛機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80年代的中國空軍,面臨著量多質低的窘境
“906工程”——雙方簽署蘇-27購買協定
中方代表團回國後,1990年6月30日,中國中央軍委召開常務會議,會議決定原則同意進口蘇聯戰鬥機。隨後便邀請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別洛烏索夫率團於10月中旬訪問中國,同時告知他: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確定購買一定數量的蘇-27戰鬥機,期待他們的正式答復。8月23日至9月13日,總參裝備部長率團赴蘇,對蘇-27飛機再次進行了詳細的技術考察,基本摸清了飛機的技術狀態和作戰使用特點以及蘇方向我提供飛機的商務條件。回國後,向軍委常務會彙報了訪蘇考察情況,邀請別洛烏索夫訪華的資訊也很快得到了回音。1990年10月25日中午,別洛烏索夫率領蘇聯政府代表團一行19人到達北京。中蘇雙方就購買蘇-27飛機問題再次進行了商談,雙方意見達成一致。11月1日上午,在友好的氣氛中,中蘇雙方簽署了《中蘇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混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紀要》。1990年12月,中蘇就蘇-27出口事宜進行最後磋商。“會談是封閉式的,吵吵爭爭、進進退退”,但結果皆大歡喜。28日,中國購買24架蘇-27SK單座戰鬥機和蘇-27雙座教練機的協定在北京簽署:中國購買蘇聯24架蘇-27戰機,並達成繼續引進24架蘇-27意向的雙邊協定,蘇-27的SK型單座機由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飛機生産聯合體生産,UBK型雙座飛機由伊爾庫茨克航空生産聯合公司生産。作爲蘇-27的首次出口,中國買到的蘇-27在規格上與蘇聯自用型號一致,同時合同金額的70%以易貨交易形式支付。因爲是在1990年6月左右的時間中蘇雙方就引進蘇-27一事正式展開的會談,中國內部將此專案稱爲“906工程”。
協定簽署後,蘇聯派出蘇-27來到中國,於1991年2月在北京南苑機場進行了精彩展示,以其一流的外形設計及超機動性能,深深震撼了在場的空軍將領們。1991年5月,中國官方背景的《航空知識》雜誌社刊登了一幅蘇-27在五星紅旗前的照片作爲封面。這時,西方世界還被蒙在鼓裏,僅僅以爲這只不過是一場飛行交流活動罷了。
1991年5月,官方背景的雜誌用這種方式預告著蘇-27的到來
有驚無險,蘇聯的解體沒有影響中俄蘇-27軍貿
就在一切有條不紊的進行時,1991年蘇聯發生了“8·19”事件,原定中國政府代表團赴蘇召開第三次中蘇軍事技術合作混合委員會會議的計劃不得不取消,給剛起步的中蘇軍事技術合作帶來一層陰影。隨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1991年12月26日,蘇聯——這個龐大的紅色帝國轟然倒塌,中蘇間的軍事技術合作因而被擱淺,參與“906工程”的人們驟然揪起心來:這份以“蘇聯”名號簽署的軍貿合同還會繼續執行嗎 ?令人欣慰的是,獨立後的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政治遺産,俄總統葉利欽也承諾會繼續履行向中國出售蘇-27的義務。
共青城廠組裝完畢的蘇-27,等待交付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蘇-27戰鬥機,包括8架SK單座型和4架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的吉達機場起飛,經蒙古領空,於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飛抵中國安徽蕪湖空軍基地。1992年11月25日,剩餘的12架蘇-27SK單座型飛機由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航空生産聯合公司機場直抵蕪湖空軍基地。至此,蘇-27正式加入了解放軍空軍裝備序列,共計24架 (20架蘇-27SK、4架蘇-27UBK)。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蘇-27戰鬥機來到中國
國防現代化買不回來——引進蘇-27生產線和技術
中國人一向相信國防現代化是買不回來的,而且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並沒有那麽多錢大批量的購買蘇-27,所以在購買成品蘇-27的時候,就一直希望能引進其生產線和技術。而對於當時同樣“缺錢”的俄羅斯來說,其實並不想出售生產線,只想出售成品賺錢。1995年12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再次率團訪俄。中方堅持要俄方轉讓生産技術,同時作爲引進生產線談判的“籌碼”,中方還與俄羅斯簽署了第二批24架蘇-27採購合同,原則同意完全以美元購買。最終,雙方基本達成蘇-27生産技術轉讓的共同精神。
1996年4月和7月,第二批共24架蘇-27SK抵達中國廣東某基地。同年12月,俄副總理波雷納科夫訪華,與中方正式簽下引進蘇-27生產線的協定。根據合同,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屬下的瀋陽飛機製造公司在15年時間內製造200架蘇-27,其中第一批蘇-27的機體全部由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飛機生産聯合體提供,以後批次的機體逐步過渡到中國自主製造,但俄羅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飛機所需的發動機、雷達及電子設備、機載武器。
1997年8月,中方與俄羅斯簽訂蘇-27合同
直到今天,許多人還在一直追問爲什麽俄羅斯最終會同意向中國轉移蘇-27生產線?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爲俄羅斯已經研製出更先進的像蘇-30這樣的戰鬥機。蘇-27戰機首席試飛員伊留申少將說:“中國也很聰明,儘管引進的蘇-27生產線對俄羅斯來說有些過時,但對中國卻很有價值,中國看重了蘇-27的改良潛力”
1998年12月16日,殲-11首飛成功(圖片來源:航空在線網站)
2003年12月6日,殲-11X首飛(圖片來源:航空在線網站)
結語
蘇-27對於中國空軍的意義,遠不是一種現代化主戰裝備那麽簡單。蘇-27的引進,使中國空軍在全軍發展戰略中的地位變化産生了巨大的,成爲中國空軍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蘇-27開啓了中國空軍第三代戰鬥機的大門,使得中國戰鬥機發展的步伐再次跟上了世界先進裝備的水平,同時也推動了其他國產作戰飛機的改進完善和新機型的發展。
蘇-27,這種北約稱爲“側衛”(Flanker)的戰鬥機,在遙遠的東方即將開始演繹一段不朽的傳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