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與畜牧業


飲食習慣與全球暖化
1.前言


    2009年五月「刺胳針」(The Lancet; 註一)以罕見、大篇幅的四篇專刊,發表「21世紀人類健康最大威脅:氣候暖化」(Climate change is the biggest global health threat of the 21st century)的主題報導。這篇「刺胳針」中長達70多頁的報導,呼籲全體醫護人員應該重視氣候暖化問題。此權威期刊開宗明義的指出:「氣候變遷將會在 下個10年影響到大眾的健康,且使數十億人口的生命及福祉暴露在高度風險中。」報告更指出,在下個世紀,地球的溫度將會上升攝氏2-6度,傳染病、中暑、 農作物損害、缺水、洪災、颶風等天災人禍會接踵而至,並威脅到人類生存。這篇報導希望醫護人員多將心思放在如何緩解全球環境危機,因為21世紀對於健康最 大威脅,竟不是大家所認知棘手的癌症、新流感病毒或最令人頭痛的心血管疾病,反而是「氣候暖化」。[1-5]


    的確,如何解決「氣候暖化」已是國際間最夯話題。而「改變飲食習慣、多素食、少吃肉」則是目前公認最有效的方式。與美國前任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同獲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呼籲世人重視氣候暖化這個緊急情況。該小組的主席帕卓里博士(Dr. Rajendra Pachauri)在2008年元月15日記者會上,大聲明確地疾呼:「不吃肉、騎腳踏車、少消費,就可協助遏止全球暖化。」同時,國內外也有很多的民間 及政府團體,開始以「素食」的行動來抗暖化。例如:比利時北部城市「根特」城(Ghent),2009年五月開始,要求居民每週固定一天的「素食 (Donderdag--Veggie Dag)」活動,成為全球第一個全市居民每星期至少吃素一天的城市。又例如,中華民國環保署也順應民意,在2008年推出節能減碳十大無悔措施中之「多蔬 食、少吃肉」,就是希望所有民眾每週一天或一日一餐食用素食;英國、澳洲及瑞典政府,也分別在2008及2009年,將改變飲食習慣、減少肉食納入其抗暖 化的重要策略。[6-12]


    將以全方位的角度,由「溫室效應」及「全球暖化」開始,深入淺出的探討當前暖化的嚴重性,同時,也會更進一步解釋為何「素食」,可以解決全球暖化的危機。相信讀者充分了解後,一定能在「知其然及其所以然」的情況下,一起融入健康、愛心、環保的素食新時尚中!


2.電影「明天過後」的省思


    在一般人印象中,電影情節中的人類滅亡及世界末日,都不外乎宇宙行星衝撞地球、核子戰爭或是機器人統治地 球等等。2004年好萊塢影片「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則是第一部因全球暖化帶來世界末日浩劫的 電影。相信看過的人都會對電影情節中大災難場景,以及大自然的反撲感到震撼不已。電影中描述當時有許多科學家 和宗教家大聲疾呼,要政府及社會各界及早因應「氣候異常」,不然浩劫將至。但電影中的人物,上從美國副總統,下 至一般老百姓,對於科學家的警訊,都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除了沒多少人理會外,更有些人對這些警告嗤之以 鼻,甚至刻意唱反調!然而那些所謂幾乎不可能發生的預測竟一一成真:海水倒灌、滔天巨浪湧進紐約,街巷瞬息淹 沒在汪洋之中;溫度瞬間急速下降,浩瀚汪洋中的紐約城變成了冰封世界;超大暴風雪、巨型龍捲風接連肆虐美國及 全球各地...,最後造成人類的嚴重浩劫,死傷慘重,連坐擁全世界頂尖高科技及所有權力、資源於一身的美國總統也未能倖免。[13]


    (註一):The Lancet翻成「刺胳針」或「柳葉刀」,為歷史最悠久的醫學期刊之一,在醫學期刊中居於領導地位。根據2006年科學期刊指南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IF(Impact factor)評點,The Lancet為25.8,高居臨床醫學內科期刊類第二名。在學海無涯的科學領域中,一本期刊能被SCI收錄,就已經不容易,臺灣地區出版的SCI期刊IF 大多在1.0以下,SCI IF 5.0以上,便可算是重量級期刊,全球IF在20.0以上的科學期刊,總數不超過30本。[5]


    近幾年來,「明天過後」電影中的場景,竟也陸續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不尋常颶風、強震、海嘯及氣候異常,愈加頻繁,強度也變大,且在全球各地不斷出 現。例如,2004年12月26日的南亞大海嘯,因印尼外海9.0大地震,強震引發超過八百公里時速的大海嘯,六公尺高巨浪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席捲了包含 東南亞和南亞的印尼、斯里蘭卡、印度、馬來西亞、馬爾地夫、泰國…乃至非洲的索馬利亞、肯亞等10個國家,長達數千公里的海濱城鎮和渡假村全被大浪夷平, 在各國造成的死亡人數近30萬人。此外,聯合國也清楚指出,2007年全球的十大自然災害中,有九件是因氣候異常所引起(註二)[14]。


3.何謂全球暖化?


    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可以讓地球保持溫暖,所以對地球上的生物非常重要。從太陽輻射出來的光線波長較短,可以穿透具有與玻璃一樣效應的大氣層而抵達地球面;然 而,抵達地球表面的陽光,經地表反射後波長變長,會被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阻擋,不容易散失於大氣外幾千年來,地球的大氣變化不多,溫度以及微妙平 衡的溫室氣體讓人類、動物以及植物維持生存。[16-18]


    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溫室氣體濃度明顯增加,單單在20世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便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 如果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不斷增加,便會使溫室效應加劇,導致「全球暖化」的問題。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第3次評估報告指出,「20世紀全球平均 地表溫度已增加0.6℃,海平面已上升0.1至0.2公尺,若再不採取任何防制措施,到了2100年,全球平均地面氣溫將比1990年增加 1.4-5.8℃,海平面將上升0.09-0.88公尺,對於地勢不高的沿海低窪地區及島嶼國家,將造成嚴重威脅」。另外,溫室效應對於整個生態環境及全 球氣候,也將造成深遠而不可預知的影響。[6,18]


    瑞士科學家阿倫紐斯.斯萬(Svante Arrhenius)早在1896年就提出「人類的相關活動是造成地球持續暖化的主要原因」。1850年到1950年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由280 ppm (百萬分之280)增加到310ppm,短短100年內,就上升15%。更令人吃


    註二:「時代」(Times) 雜誌評選出的2007年度十大自然災害分別為: 1.孟加拉國熱帶風暴; 2.美國東南部大旱; 3.墨西哥大洪水; 4.美國颶風「費利克斯」; 5.印度尼西亞泥火山; 6.南亞洪水; 7.朝鮮洪水; 8.秘魯地震; 9.希臘森林大火; 10. 中國洪水。[15]


    驚的是,至2005年,二氧化碳含量已急升到381ppm,在55年內就增加了20%。這間接的反應了大規模工業化及農業、畜牧業擴張的結果,例 如:汽車從1900年的零增加到2000年的7億7千5百萬部;煤和石油的產量現今也比1800年增加了350倍;砍伐或燒毀森林來大規模開闢土地,以因 應大量飼養牛、豬等牲畜,這些都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氫的濃度大增。[4,6,18-19]


4.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種類 英國著名自然災難專家、世界知名環境科學家比爾馬蓋爾(Bill McGuire)教授在其2008年新書--《7年拯救地球》(Seven Years To Save The Planet)中表示,「如果人類不立即採取行動,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則2015年將成為地球命運的轉捩點」。那溫室氣體有那些呢? 基本上共包括下列數種: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氫氟氯碳化物類(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 (PFCs)、六氟化硫(SF6)、臭氧(O3)及水蒸氣(H2O)等。由於水蒸氣及臭氧的時空分佈變化較大,因此聯合國在1997年於日本京都所通過的 〔京都議定書〕中,未將這兩種氣體納入考慮。[6,20-21]


    溫室氣體的的含量及吸熱能力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院(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主任詹姆士.韓森(James Hansen)博士等人所發表的數據顯示,由大氣中觀測,導致暖化的最主要因素並不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是吸熱能力比二氧化碳還強很多的其他溫室氣體。韓 森博士又特別指出:當我們談及不同溫室氣體導致暖化的潛力時--所定義的氣體,是指在未來一百年,其數量會導致暖化現 象者。 室氣體的含量及吸熱能力各不相同(見圖3)。二氧化碳的數量最多,約佔全球 室氣體的55%,但它的吸熱能力不是最高;甲烷約佔全球 室氣體的15﹪,但單位吸熱能力比二氧化碳高23倍;氧化亞氮約佔全球溫室氣體的6%,然而其單位吸熱能力卻比二氧化碳高出310倍。氟氯碳化物佔全球溫 室氣體的24%,其單位吸熱能力約是二氧化碳的4600倍,是所有暖化氣體最高的。研究發現,其他暖化氣體所造成的全球暖化問題,比二氧化碳還要嚴重。例 如,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暖化效應,就遠遠大過二氧化碳。因為除了甲烷溫室效應威力比二氧化碳強23倍外,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了31%,甲烷濃度卻已 超過兩倍。簡言之,全球人為所致的暖化現象,幾乎有一半是甲烷排放所引起。[6,12,22-26]


5.氣候變遷進入紅色警戒


    由「全球人道論壇」(Global Humanitarian Forum)委託製作的研究報告於2009年5月指出,目前氣候變遷每年影響3億人,10年內影響人數將達6億。因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也高達 1250億美元,遠超過先進國家提供的援助金額。此份報告更預測,至2030年,損失金額將達3400億。另外,氣候變遷帶來的飢荒、疾病、自然災害,每 年奪走31萬人命!專家更預測,至2030年,每年死亡人數將攀升至50萬!前聯合國祕書長安南表示:「氣候變遷是本世紀人類面臨到最大的人道危機,全球 影響人數難以計量。其中受害最深的,都是原本就很貧窮的人;然而,他們卻都不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要元兇。」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主席帕卓里博士 (Dr. Rajendra Pachauri) 在2008年說:「假 如在2012年前沒有任何行動的話,就太晚了。接下來的兩、三年是決定我們未來的關鍵時刻。」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 Framework 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執行秘書德布爾(Yvo de Boer)也指出:「在2010年可能會有多達五千萬人因氣候變遷、沙漠化與森林濫伐而流離失所。所以,全球暖化讓全球環境面臨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威 脅」。[6,16,27]


    (1) 南、北極冰洋快速融冰、海平面上升 由於現存的冰洋冰層可以反射 80~90%的太陽輻射,具有下降空氣及海洋溫度的功能。所以冰層融化, 不止造成海平面上升、陸地減少等可怕的後果。更令人擔心的是,冰層融化會加速暖化,並形成惡性循環。一提到北極,大家聯想到的都是天寒地凍的天氣,不過 2007年七月加拿大一個觀測站,在高北極區的梅爾維爾島,竟然測到了攝氏22度的高溫,比當地正常夏季平均溫度 高出了12度之多,這真是令人震憾的消息!華盛頓大學教授傑米莫里森說:「就長期的趨勢,可以說全球暖化是大問題,因為冬天的結冰大幅減少。」 根據估計,2007年夏天北極格陵蘭冰層融化了5520億噸,比歷年夏天平均融冰量多出15%,就冰冠縮小的區域而言,融冰面積相當於美國德州和新墨西哥 州加起來的面積。光是2006年到2007年一年的時間,北極的冰就融化將近一半。參見下圖(圖4)北極冰洋於 1979年至2007年的融冰變化衛星圖。[28-29]


    根據2008年1月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氣候研究發現:「如依目前北極冰洋的融冰速度推算,北極冰洋將在西元2012年夏天完全融化!」這個 發現大大超越2007年的推測。美國航太總署的氣象科學家齊瓦利(Jay Zwally)更提出警告說:北 極格陵蘭冰洋的冰層佔全球總量的1/12,如果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估計將上升6.7公尺,全球約有六億三干四百萬人,將因土地被淹沒而成為環境難民!英 國著名自然災難專家、世界知名環境科學家比爾‧馬蓋爾(Bill McGuire)教授在其新書《7年拯救地球》(Seven Years To Save The Planet)中所提出,只要海平面再上升1.5公尺,美國境內高達5.8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將被海水覆蓋,荷蘭可能再找不到陸地,而孟加拉、埃及等國家 也將面臨洪水肆虐的天然災害[20,30]


    在南極方面,早在2005年,太空總署和大學合作的團隊就已經發現,南極西部有很大面積的雪正在融化,且是過去30年間衛星觀測到最顯著的一次融 雪。另外,2008年3月美國科羅拉多州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的衛星照片也顯示,位 於南極西部的威爾金斯冰棚(Wilkins Ice Shelf)已經開始崩解,就在2月28日,威爾金斯冰棚(Wilkins Ice Shelf)開始出現裂縫,之後情況不斷惡化,目前消失的面積已經高達414平方公里,相當於7個曼哈頓的大小。 [31-33]


    (2) 島嶼、陸地消失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預測,南極西部冰層崩毀,會使海平面平均上升16.5英呎,這個數值目前仍被廣泛引用。2009年2月6日出刊的 《科學》雜誌,刊出由奧瑞岡州立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大部分的南極冰層邊緣,已經融出成為漂浮的冰棚,包括最大的羅斯 冰棚(Ross Ice Shelf)和龍尼冰棚(Ronne Ice Shelf)。如果南極冰層全部融化,全世界海平面上升幅度恐怕比預期更嚴重,北美東岸海平面將會上升21英呎-比原先估計的更高4英呎,西海岸和邁阿密 將面臨上升22英呎的海面。歐洲大部分海平面約上升18英呎,印度洋南方的國家也會面臨沿岸地區淹沒的危機。 [6,10,17,31-33]


    事實上,暖化所造成的島嶼、陸地消失這種惡夢,已經陸續出現了。東南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政府的約克公爵群島,因只比海平面高出約3.65公尺。島嶼首 長在2000年,要求一千多位居民遷居到地勢較高的島嶼,成為全球第一批因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家園被淹沒而被迫遷徙的居民。2001年,西南太平洋 的島國吐瓦魯(Tuvalu),也因海平面上升,9個島上12,000的居民已經撤往紐西蘭。2005年孟加拉波拉 島、2007年南太平洋的卡特雷特島及2008年南太平洋的吉里巴斯為免遭海水吞噬,也已開始撤島。2009年,印度東部孟加拉灣的桑德班斯 (Sunderbans)三角洲,有羅哈恰拉島(Lohachara)等4座島嶼遭上升的海水淹沒,並造成6000多戶人家流離失所。西孟加拉省長克利希 納.甘地 (Krishna Gandhi)說:「繼4座島嶼遭海水永久淹沒,目前鄰近的另一座島嶼哥若馬若島 (Ghoramara),也正瀕臨消失的末日。」此一島嶼、陸地消失現象,更證實了溫室效應對人類的威脅已經越來越明顯。因此,如果再不加以遏阻溫室效 應,全世界可能還會有數千萬居民也將面臨相同的處境,屆時,人類居住及遷徙問題,例如:難民、甚至一些極端事件,如戰爭等,都會隨之衍生。 [34-36]


    (3) 洪水、乾旱及極端氣候引起糧食、水及資源缺乏 冰河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庫,全球70%的淡水被儲存在冰河中。氣候變暖也導致冰河融化和退縮的速度不斷加快,這意味著數以百萬的人口將面臨洪水、乾旱以及 飲用水減少的威脅。位於瑞士蘇黎世的世界冰河監測機構,追蹤監測了全球9大山脈的冰河,結果顯示這些冰河一直在不斷消融。例如,2004年法國阿爾卑斯山 脈的波松冰河冰層厚度平均減少了70釐米,2005年則平均減少了60釐米。科學家們預測說,如果波松冰河按照目前的速度融化,大部分冰河可能會在 2037年以前就全部消失。又例如喜馬拉雅地區的冰河。在過去幾十年間,喜馬拉雅山脈高處的冰河,正以超出預想的速度融化,如果不對冰河融化的趨勢加以遏 制的話,以喜馬拉雅冰河為源頭的長江、湄公河、恆河、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等流域都將受到影響。使生活在南亞的近10億人面臨著失去水源供應的危機。另外, 聯合國已經列出世界上158處河流流域為潛在的戰爭衝突源泉,主要位於東非、中東和南亞。河流所在國的政府為了給人民以及工農業提供充足的水源,將來可能 不惜引發戰爭。比爾馬蓋爾(Bill McGuire)教授在其新書《7年拯救地球》中也提出警告,在5年內,水資源短缺將會導致全球武力衝突的增加,且取代石油成為新的資源爭奪標 的。[20,37]


    暖化會影響全球雨量的分佈,一些地區將遭逢乾旱,有些地區卻將面臨洪水氾濫、甚至淹沒的命運。同時,雷暴,乾旱等極端氣候亦會因氣候轉變而出現得更 頻密,進而造成地球上的許多地區無法繼續開墾、種植,包括美國加州、澳洲、歐洲南部以及非洲等地區在2008年都陸陸續續陷入乾旱。由於擔心出現供不應求 的狀況,越南、印度、柬埔寨和埃及等世界多個主要大米出口國,紛紛限制大米出口的措施,以首先保證滿足國內需求,於是米價上漲,糧食危機日益升高。雪上加 霜的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對動物性食物需求增加,因為1公斤牛肉約需要10公斤穀物飼料轉化,這使穀物的供應造成了進一步的壓力。例如在美國,所有適合供 人類消費的一億五千七百萬噸穀物、豆類和蔬菜蛋白,卻餵給牲畜,以生產僅二千八百萬噸動物蛋白的肉。根據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2008年12月的最新統計調 查,目前全球饑荒問題日益嚴重,已有近十億人瀕臨餓死。例如,中美洲海地搶糧食引發暴動;辛巴威饑民在垃圾堆裡撿不乾淨的食物充飢;非洲衣索匹亞到處可看 到三餐不繼,餓得只剩皮包骨的小嬰兒和大人!這些都是目前世界各地可以看見的飢餓實況![38-39]


    (4) 甲烷、硫化氫毒氣釋出 甲烷是溫室氣體,對大氣的暖化威力比二氧化碳強23倍,在人類活動增加的全球溫室氣體中,畜牧業造成甲烷上升總量的64% (詳見下節)。甲烷同時是一種易燃、對人體有毒性的氣體。全世界蘊藏著鉅量的甲烷,其主要分佈在西伯利亞沼澤(約有近8百億噸)、南北極冰原(約蘊藏5千 億噸)及海底中(約有2.5~10兆噸)。只要釋放十分之一,就可毒害全人類及生物。挪威大氣研究所在北極齊柏林監測站獲得的初步數據表明,大氣中的甲烷 含量繼2007年增加了0.6%之後,2008年再度增長0.6%。挪威大氣研究所的高級科學家凱瑟琳‧邁爾(Catherine Lund Myhre)說「最大的擔憂在於暖化會促使南北極永凍土及北半球濕地中的甲烷大量逸出」。西伯利亞或者加拿大等地的永久凍結帶一旦解凍,因甲烷本身就是溫 室氣體,將促使全球暖化加速,造成惡性循環及一發不可收拾的慘劇。根據2008年9月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科學家們發現,有數以百萬噸計的甲烷氣體,正從北極冰床底部及西伯利亞的永凍層中釋放到大氣中。根據英國《自然 (Nature)》期刊報導,在6億3千5百萬年前,就是因為大量的甲烷從冰層和海洋釋放到大氣中,導致嚴重的暖化和物種滅 ,並造成超過10萬年的混亂氣候。


    另外,根據賓州州立大學的地球科學家坎普(Lee R. Kump)與亞瑟(Michael A. Arthur)建立的模型顯示,如果海中的含氧量下降,水中的環境會開始有利於深海厭氧細菌的繁殖,並製造大量硫化氫毒氣,並釋放到大氣中。他們的研究指 出,二迭紀末期這種海水湧升流產生的硫化氫,足以使陸地與海洋的生物滅絕,但這些令人窒息的氣體不是唯一的殺手。因為美國西北大學格瑞高、瑞斯金 (Gregory Ryskin)博士認為: 二億五千萬年前(二迭紀與三迭紀介面)從海洋中噴湧而出的甲烷,導致90%海洋生物以及75%的陸地物種滅絕。瑞斯金博士指出:「歷史有可能重演!」暖化 加速度若未有效遏止,這種情況有可能在不久的未來再度發生。[40-45]


    (5) 生物多樣性消失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自然界中豐富的各樣生物。數之不盡的植物、哺乳動物、昆蟲、鳥類、魚類以及爬蟲類都很重要,因為自然界循環的所有生命,都相互依存。全球 暖化也威脅生物多樣性,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專家在2008年警告:「全球暖化及污染正在大量摧毀全球的珊瑚礁,加勒比海海域僅剩百分之二十 五的珊瑚礁處於健康狀態,且美國幾乎一半的珊瑚礁生態系統處於不好或勉強過得去的狀況。」[46-47]


    英國BBC新聞報導中引述國際海洋研究組織的報告,指出海洋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約有2000到2500萬噸。這些二氧化碳進入水中就轉變為碳酸。 海水對魚類而言,就像空氣對人類一樣的重要,所以即使是些微的海水酸化,對海洋生物來說,也會造成嚴重的災難,像珊瑚、貝類、甚至浮游生物等這些魚類賴以 維生的食物,都會因為海水酸度增加而受到嚴重影響。國際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2009年也提出 警訊:過去四十年東南亞海域的「珊瑚礁大三角」(Coral Triangle)已失去40%的珊瑚礁及紅樹林,珊瑚礁對海洋生物非常重要,一旦消失,除了原本棲息的魚類和其它物種將跟著消失,那些四處遷徙的鮪魚和 海龜,也可能因沒有珊瑚礁可以產卵而無法繁殖後代。各國再不積極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到本世紀末全球氣候變化將導致「珊瑚礁大三角」消失,而有逾一億人的 生計將受到嚴重影響。[48-49]


    在陸地上,正當天然森林以每年1300公頃(每分鐘約25公頃)的速度消失,生物多樣性消失的速度也以等比的速度發生。在砍伐原始森林的過程中,許 多動物就無家可歸,整體而言,科學家在2008年以數據提出警告,脊椎動物的多樣性,下降超過1/3,在過去數10年內,地球上生物種類因暖化所造成的滅 絕的速度,較過去 6,500萬年的任何時候都要快上千倍。以數字顯示,一萬年前,每一百年有1種物種消失;一千年前,每十年有1種物種消失;一百年前,每一年有1種物種消 失;二十年前,每一年有500種物種消失;五年前,每一年有一萬種物種消失(平均每一小時就有17種生物瀕臨絕種!)。專家更預言,到了2050年時,全 球4分之1的生物種類都將滅亡,其中包括北極熊以及企鵝等。[6,12,16,48,50-51]


    (6)疾病肆虐 國際著名的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於2009年五月特別呼籲全體醫護人員重視氣候暖化問題的衝擊!根據統計,全球目前仍然面對著以下可怕的統計數字:每 年1千萬名兒童死亡,2億名5歲以下兒童發育不良,8億人每日睡 前捱餓,15億人缺乏乾淨飲水。氣候變化及急迫性在過去幾十年,對公衛、貧窮、感染及非傳染病而言,都形成不小的挑戰。特別對貧窮國家衝擊最大。例如:氣 候改變會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一些熱帶地區的疾病,如瘧疾和登革熱等會更加肆虐、衛生不良所造成之腹瀉、在沿海和內陸洪水的意外傷害、營養不良所大 量增加整體疾病負擔、氣候溫暖會增加病菌傳播的機會等。換言之,疾病模式和死亡率會完全改變,甚至造成死亡之大流行。[1-4]


6.拯救地球刻不容緩


最近已有愈來愈多政府、非政府機構及領導人,紛紛將抗暖化視為當前最迫切的議題,其包含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名人,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其中一些值得參考的人、事、物,並進一步心手相連救地球。


    (1)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IPCC在1988年由聯合國成立,是由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多名學者精英所組成,IPCC協助各國於1997年在日本京都草擬了京都協議 (Kyoto Protocol),協議目標是要在2010年時,讓全球碳排放量比1990年時減少5.2%,目前已有歐盟、日本、中國、印度、加、 俄、澳、印等共170多國核准該協議。此外,IPCC已分別在1990、1995、2001及2007年發表四次正式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同時 IPCC主席帕卓里博士在2008年時公開呼籲:「假如在2012年前沒任何行動的話,就太晚了。接下來的兩、三年是決定我們未來的關鍵時刻」。[6]


    (2)美國、英國和澳洲聯合任命的工作小組 聯合工作小組在2005年提出一份報告:「氣候危機只有10 年之遙」。這份報告列出了一系列限制氣候變化的有關建議,包括全球一定要盡力確保全球氣溫不得比工業革命之前高2℃。其成員之一,英國環境科學家比爾‧馬 蓋爾(Bill McGuire)教授,在2008年新書《7年拯救地球》(Seven Years To Save The Planet)表示,如果地球溫室氣體排放在這7年時間中無法獲到控制,整個星球將進入不可逆轉的惡性循環中,所引發的大自然災害將使人類滅亡,所有後續 彌補措施也將只是徒勞無功。[20]


    (3)提姆‧蘭登(Tim Lenton)教授等頂尖的英國氣象科學家 提姆‧蘭登教授等頂尖氣象專家在2008年指出:「一些地區的氣候變化正逐步逼近再也難以挽回的『轉折點』」、「最大的威脅是北極海冰層與格陵蘭冰原達到 融化的臨界點,另外還有至少五項生態變化的臨界點也將接踵而至,這些情況可能會使人們大為震驚。」[52]


    (4)德國的「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 該委員會在2008年指出,由於暖化所引起的連鎖效應,生態變化達到臨界點的時間比蘭登教授所預測的快了很多!事實上,地球正加速走向岌岌可危的處境。[53]


    (5)德國波昂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德國波昂揭幕,七十位環境學家在會議前聯合呼籲,希望在新的環境條約中,提高對海洋保護的關注,他們指出要避免海洋生態系 統被嚴重破壞,國際上必須達成在2050年以前把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五成以上。[54]


    (6)挪威的氣候專家歐樂‧歐爾漢博士(Dr. Olav Orheim) 歐爾漢博士2008年發表的研究結果指出,北極冰帽縮小的速度比科學家預測的快了很多,2007年時北極冰層表面積已創下歷史新低。[55]


    (7)美國航太總署(NASA)氣候科學家喬‧齊瓦利博士(Dr. H. Jay Zwally) 齊瓦利博士於2008年預測並提出警告:「北極洋幾乎所有的冰層在2012年夏天前將完全融化!」[28]


    (8)美國冰雪資料中心首席科學家泰德‧ 史堪伯斯博士(Dr. Ted Scambos) 史堪伯斯博士擔憂南極永凍土消失所釋放出來的大量二氧化碳及甲烷,將 明顯危害人類的生活。[56]


    (9)國內外知名慈善家、靈性導師及靈修團體宣導暖化危機 包括國內知名的「大愛電視台」、「人間衛視」和「公 共電視」等,均製播素食與環保專輯以淨化人心。此外,由於深感「氣候變遷所導致的後果比科學家推測更嚴重及更快」,播映建設性節目的國際衛星頻道「無上師 電視台」,也全天二十四小時全面播放全民抗暖化的正面訊息。[57]


    (10)「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影片 2006年十月在全世界發行了美國前任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於世界各地全球暖化巡迴演講的紀錄片,喚起了廣大民眾對氣候變遷問題的關注。也促使高爾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共同獲得了2007年諾 貝爾和平獎。[58]


    (11)「第11個小時」(11th Hour)影片 由鐵達尼號知名男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Wilhelm DiCaprio)製作的地球生態平衡影片-「第11個小時」於2007年10月推出。這部電影探索人類為何走到毀滅的一步?並呼籲世人:在最後一刻做出 改變!片中訪問了世界各地的專家,包括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前中情局局長詹姆士伍爾西、永續設計專家威廉麥唐諾與布魯斯莫,以及超 過50位的頂尖科學家、思想家和領導者,他們都道出真相,並提出我們星球面對的生死攸關議題。[59]


    (12)「吞噬地球」(Devour the Earth)影片 2007年12月由英國素食協會和歐洲素食聯盟所拍攝的紀錄短片。這部影片昭告世人,地球的生態平衡自工業革命興起以來的兩百年間遭到嚴重的破壞。片中羅 列的殘酷事實,顯示肉品工業正為地球帶來許多災難,在焚燒森林與牲畜排泄物兩相結合之下,更促使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至我們珍貴的大氣層中。肉食對人類、動物 和地球生態系統,都有極大的負面影響![60]
     (13)「肉食真相」(Meat the Truth) 影片 2007年12月由荷蘭「愛護動物黨」基金會發行的「肉食真相」影片,是一部關於氣候變遷的紀錄片。該影片更詳細說明了為何造成全球暖化的最大元凶是畜牧業。[61]


    (14)「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Home) 影片 該片在2009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於全球五十個國家同步上映,片中呼籲全球民眾正視地球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並且開始行動拯救我們的地球。從瞭 解過去我們巧取豪奪地球豐饒資源的事實真相,到致力改變人們的消費模式,人類只剩十年能作出改變以扭轉命運。[62]


    多吃素食、少吃肉 搶救地球是身為地球公民的責任,每個人都須有環保的觀念並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例如實踐政府2008年推出的十大「節能減碳」宣言)。對於嚴重威脅地球存亡 的「全球暖化」問題,也須治標及治本才能事半功倍、畢其功於一役!目前,蔬(素)食已被公認是拯救地球的最有效方法。


    例如,2007年諾貝爾獎得主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主席拉彥德拉‧帕卓里(Rajendra Pachauri)說:「不再吃肉,騎腳踏車,節儉消費--這是你能幫助遏止全球暖化的方式。」。 又例如台北市市長郝龍斌說:「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素食的方式絕對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行政院環保署更在今年2009年推廣「每天至少一餐不吃肉」,以 達成每人每天減碳1公斤 的目標(見圖6)。[6,17,43,57,63]


    有機農耕/素食 根據美國羅德爾協會(US-based Rodale Institute) 進行最久的有機農耕研究發現,有機土壤管理不僅減少石化燃料用量,同時也可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把在空氣中的碳,貯存在土壤中。該協會的科學家估計,若 有機耕種(例如:種植覆蓋作物、堆肥和輪作等),在地球上35億英畝的可耕地上施作,則能吸收將近40%的二氧化碳排量。一個農夫在1公頃的土地上,種植 蔬菜、水果和穀類,可以餵飽30個人持續一年,如果換成生產雞蛋、牛奶或肉類,只能餵飽5到10個人不等。[57,63-64]


    德國食物觀察組織委託生態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for Ecological Economy Research; IOW)進行德國農畜業的氣候衝擊研究,該研究於2008年8月完成。研究中依不同的飲食習慣分為三大族群:含肉、不含肉但含乳製品、及純植物性素食。三 大族群再依有否採用有機之農產品細分成小族群,並進一步分析這幾種不同飲食習慣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A.吃肉品及傳統農畜產品(指施化肥與農藥者)的雜食者: 每人每年因飲食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開BMW(118d型號)汽車4,758公里的排放量。
     B.吃肉品及有機農畜產品的雜食者: 每人每年因飲食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開車4,377公里的排放量,只減少了381公里。
     C.不吃牛肉但吃其它肉類(如豬肉等)及傳統農畜產品的雜食者:,每人每年飲食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開車4,209公里。
     D.一般奶素者(也就是不食用肉類,但喝牛奶或食用乳酪等乳製品): 每人每年的飲食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約比雜食者減少一半,分別為2,427公里(傳統蔬果)或1,978公里(有機蔬果)。
     E.吃傳統全植物性的飲食(不吃肉類、牛奶、乳製品)者: 所減少的溫氣排放量極為顯著。每人每年因飲食所造成的溫氣排放量相當於開車629公里。
     F.只吃有機農產品的植物素者:每人每年因飲食所造成的溫氣排放量相當於開車281公里的排放量,是吃肉品及傳統農畜產品者排放量的十五分之一。[57,65.66]


7.科學實證來說明為何畜牧業是造成嚴重環境危機的元兇


畜牧業對環境所造成的主要影響


影響1 產生大量的甲烷和其它溫室氣體


    2006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出版「畜牧業巨大的陰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 的評估報告白皮書,書中指出:「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氣體佔全球人為溫室氣體總量的18%(按照CO2當量計算),比起所有飛機、船舶、車輛等交通運輸業所佔 的14%還要高。…畜牧還是土地和水資源退化的一大根源。且畜牧生產是造成當今嚴重環境問題的最大原凶。[38,57]


    畜牧業在人類活動增加的全球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所排放的量只佔9%,甲烷、氨(主要導致酸雨)和氧化亞氮卻分別高達37%、64%與65%
所以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溫室氣體,2/3是來自畜牧業!其中畜牧業所製造的甲烷,約85%源自牲畜的消化過程(打嗝、放屁),另外15%的甲烷排放來自儲 存未處理過的牲畜排泄物的「鹹水湖」。經計算,畜牧業一年可以製造約一億噸的甲烷,而且該數字仍在持續上升中。另外,氨及氧化亞氮則是由牛、羊、豬等牲畜 的大量排泄物在分解過程時產生。[12,16,18,38,60]


    根據新科學人雜誌(New Scientist) 引用日本筑波市畜產草地研究所,一項由荻野曉史教授領導的研究發現:傳統畜牧牛隻所生產的食用牛肉,每生產一公斤的肉,會排放36.4公斤的二氧化碳,比 開車3小時同時將家中所有電燈打開還多。換句話說,一頭牛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相當於一輛中型汽車跑七萬公里的排放量,這比繞地球行駛一圈半還要多。 2007年首映的荷蘭「肉食真相」(Meat the Truth)的紀錄片也指出:如果所有荷蘭人每週一天不吃肉,就可達到荷蘭政府希望家家戶戶一年所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減少肉品消費,幾乎可以立即 明顯降低甲烷的排放。更重要的是,甲烷不像二氧化碳可以在空氣中存續一個世紀以上,它只能在大氣中循環八年,所以降低甲烷的排放量,可以快速地讓地球清涼 一點,達到抗暖化的作用! [12,16,18,38,57,60,62-70]


影響2 破壞雨林與生態


有超過300個專家指出:「如果我們失去森林,就無法遏止氣候變遷」。聯合國農糧組織的多項報告顯示,為了從事農業和畜牧,全球平均每年有 1600-17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其中作為種植牧草的農地就佔可耕地的1/3,所以畜牧業無疑是唯一最大的土地使用者。換算後,為牧場需求而剷除的 森林地,每年製造5兆2,91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南美洲亞馬遜原有的森林中有70%都變成了牧場,被用 於滿足肉品供應的需求。換言之,每消費一個漢堡,就有6平方公尺的雨林要被夷為平地,以種植牧草餵牛。由於肉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預估2050年畜牧業將是 現有的兩倍。如果畜牧業的產量不斷增加,勢必將砍伐更多的森林為其使用,這使大氣中的CO2將持續增高,如此惡性循環會使全球暖化不斷加劇。據估計,畜牧 業是造成中國南海磷和氮污染的主要內陸根源,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家畜在大塊土地上的存在及其對飼料作物的需求也加劇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一年最多有 150,000種生物瀕臨絕種!(詳見上節生物多樣性消失) [6,12,16,38,51,57,60,64-68,72]


影響3 浪費水資源


除了糧食問題,更讓聯合國擔憂的是水資源的匱乏,因為全球暖化使高山的冰雪加速融化,依靠雪水灌溉為生的下游居民將會面臨缺水之苦(詳見上節洪水、 乾旱及極端氣候引起糧食、水及資源缺乏)。例如,加州由於供水不足,州長史瓦辛格2009年2月底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澳洲過去10年一直處於嚴重乾旱;仰 賴水力發電的巴西與南非,也因水力不足,供電經常吃緊;南韓也因為經常缺水而農作物歉收。據亞洲協會(Asia Society)最近一份報告指出,水資源是21世紀亞洲地區安定的重大關鍵。[20,37-38,57,60,63-68,74]


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估計,農業用水量佔全球71%,工業用水佔20%,生活用水佔10%。但若包含種植飼料所消耗的水,畜牧業消耗全球50% 的用水量(包括飲用水、清潔用水)。所以人口增加伴隨著經濟成長與生活水準提升後,每人肉類平均消耗量也大幅增加,進而使畜牧業的需求倍增,結果水資源勢 必愈來愈不夠。科學家們在經過進一步精密計算後,發現生產一客牛排平均需要高達4,664公升的水,但一份全素餐卻平均只需要371公升的水。所以以此推 算,養一頭牛所需的用水量足可供一艘驅逐艦浮起。 可以看出攝取各種食物,平均每公斤所需的消耗水量。根據計算,素食者每天相當消耗1千至2千公升水,而肉食者每天卻要消耗5千公升的水;因此,如果我們放 棄一磅牛肉或四個漢堡,即可以比至少六個月不洗澡,還能省下更多的水量。 [38,57,60,62,63-68,72-74]


影響4 污染河川、水源及使土地貧瘠


    畜牧業除了會消耗地表的水源,更嚴重的是畜牧業是造成土壤貧瘠及水源的污染的最大禍首,其所產生的氨氣會促使酸雨形成。例如,在荷蘭大量養殖動物的 結果,產生的氨氣在芬蘭北部也測得到,其形成的酸雨也進而導致森林死亡。又例如,在德國一萬平方公尺的土地上就有10 公升的氨跟著雨水下來,北海也被污染得很嚴重,魚類慢慢的減少,海水有缺氧的現象。 聯合國多篇報告指出:我們生產的抗生素,有50% 是用於畜牧業的動物,而生產的殺蟲劑,有37% 是用來加強牧草的產量;這些因畜牧業需要而使用的抗生素、殺蟲劑、賀爾蒙及大量的動物排泄物對水資源的污染,更是世界各國頭疼的問題。以美國為例,一間畜 牧業養殖場所產生的污染廢水量,超過德州休斯頓全市人口所製造的廢水量。以台灣為例,南部二仁溪的有機污染物主要來自畜牧廢水(39.1%),工業廢水 (39%)及都市污水(22%)。每頭豬的污水排放量是人的五倍,每兩隻蛋雞糞便對環境的損害相當於一個人的污染。


    巴西雨林被砍伐越來越嚴重只是為了養動物,森林的土地也越來越貧乏,每三、四年後就必須找另一塊地,而原來的土地則成為荒地。表土的損耗是歷史上許 多文明消失的原因。在美國,表土損耗原因中有85%與畜牧業有關。世界人口越來越多,21世紀人口會是20世紀的2倍,如果繼續 吃肉,肥沃的土地越來越少,糧食一定不夠。[10,12,16-18,32,38,57,60,63-68,72,75-78]


影響5 消耗能源、浪費糧食


    肉類是高碳飲食。生產1磅牛肉所需的石油,可用來生產40磅的大豆。如果全人類都是肉食者,石油儲量將於13年內被用盡。但如果全人類都是素食者, 能源危機將是260年後的問題。英國物理學家艾倫.卡佛特(Alan Calverd)在2006年7月報告指出,與人類有關的能源使用中,有21﹪是用於畜牧的直接生產過程──尚不包括那些會排放CO2的間接生產過程,譬 如:飼料生產、機械化屠宰、清除內臟、 包裝、運輸與冷藏等過程。生產和運送1Kg牛肉、羊肉和豬肉所消耗的能源,相當於點亮一個100瓦的燈泡將近3個星期。


    如果食物按需要來分配,全世界的糧食足夠養活每一個人。但是根據估計,2007年全世界有9億2千3百萬人營養不良。而最近的糧價上揚更導致額外的 7千5百萬人口,陷於飢餓邊緣!其實人類並不真的缺乏糧食,原因主要是現今多數糧食被拿來餵養動物,糧食等於是被消耗在生產肉品上,致使土地無法養活所有 人!。美國農業部計算,一英畝地可收成約一萬公斤的馬鈴薯,若是用來栽種牛的飼料,同樣的地 只能生產75公斤牛肉。 所以如果以現今全球有三分之ㄧ的穀物及超過90%的大豆,都被用來餵養牲畜來換算,這些糧食足以餵飽20億人口。下面的兩個實際例子更可讓人對於肉食是浪 費糧食的事實印象更深刻: 在美國,如果一年少消耗10%的肉類,就可以釋放出1200萬噸穀類給人類食用,這個食物量可以餵飽6000萬人; 如果美國人平均每週只要吃一次素食,每年就可以拯救 1600萬挨餓的人。[32,57,60,63-68,72,74,78-80]


影響6 海洋生物鏈的瓦解


    由於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更迷信魚肉對身體較健康,人類在本世紀無所不用其極的增加漁獲量: 包括以氰化鈉(NaCN)毒魚、電魚、炸魚及使用大型拖網等方法。聯合國糧農組織(FAO;Foo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指出,過度捕魚的現象,已使全球15個重要漁區中的11個漁區,70%重要魚類族群衰竭,下降數量更高達10萬公噸之多。另 外,大型拖網的使用更對海洋棲息地造成嚴重破壞!因為拖網操作時,網子和鏈條穿過廣大海底棲息地的時,幾乎所有東西都被翻攪,像是採礦一樣被淨空,徹底干 擾了海底生物和破壞棲息地之構造。所以,大型拖網的使用已被認為是海床劣質化的主因。根據統計,拖網影響的範圍比全世界每年「完全砍伐」的森林面積大 150倍。[81-82]


    混獲(by catch)時誤捕到非目的物種也是嚴重問題之一。網目緻密的捕蝦業混獲的危害特別怵目驚心。捕蝦拖網漁船平均每網到1公斤的蝦也要丟棄犧牲5公斤的非目 的漁獲物。另外,趕盡殺絕的漁業捕獲法,更是對海洋的生物鏈產生重大衝擊。例如在阿拉斯加,漁民對「狹鱈魚」的捕獲量,自1986年來已增加近乎3倍。相 對的,阿拉斯加海灣地區以「狹鱈魚」為食的「海獅」(Steller)驟減了百分之80至90。在1997年,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NMFS)表示,海獅已歸類為「瀕危」(endangered) 物種。隨著海獅的減少,也使得「虎鯨」(killer whale)只好掠食比海獅脂肪少又多骨的哺乳動物 「海獺」,結果海獺族群數量自1990年起減少達90%[81-82]


    河口溼地是海洋生物幼生的孵育場所,沿海溼地和紅樹林尚且有循環養分、保護沿岸、減低風暴、控制調節洪水、過濾並淨化陸上排水及收集沉積陸上污染之 功能。但由於口腹之慾,海洋的漁獲量在下降後,大片的沿岸已被砍伐開墾成魚類的養殖場地。因而嚴重破壞了大自然的永續發展。更可怕的是,養殖魚類過程中, 所有的化學添加物(如粉紅色人工化學色素-Cansenthanthem)、魚排泄物、未吃完的飼料(含其它碾碎之魚類濃縮魚油、多氯聯苯及戴奧辛)及抗 生素,全部進入海流中,造成其他野生魚及海洋生物的中毒。美國消費者聯合會,發現魚類含有其它有毒化學物,諸如DDT、戴奧辛、殺蟲劑、毒殺芬、農藥、六 氯苯、防蟲劑、含氯化合物等等。這些化學物質都是致癌物。也會造成腎臟損害、神經系統異常、心智發展異常、胎兒受損及生育障礙。就因如此,美國聯邦藥物管 理當局,建議每週只吃一次魚。因為很難找到不被污染的魚類。如果不減少漁獲量,整個海洋生物鏈很快會瓦解。[83]


8.結論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過去一百年來全球暖化結果使平均氣溫增加了0.6度,而百年來台灣的平均溫度卻增加了1.3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再以二氧化 碳排放量來看,2007年台灣更排名全球第13 (每人平一年排12公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而排放量年成長率更高居全球第一。對於這種羞於見人的統計數字,在在都督促著我們應更積極解決暖化的問 題,以免成為「環境難民」外,還背上千古的罪名! 的確,國內學者曾模擬當海平面上升6公尺時,全台灣海拔100公尺以下土地,將有25%遭淹沒,「環境難民」將達587萬人。影響最嚴重的城市為台南市, 幾乎徹底淹沒,受淹面積為84.4%,其次為高雄市,受淹面積為50.2%。臺北盆地有一半會在水面下,成為「台北湖」,西部嘉南平原與宜蘭羅東平原都將 損失慘重,屆時台灣會出現可居住的面積巨幅縮減、可耕作區域縮減而影響糧食生產! [84]


    世界聞名的雪萊詩人(Percy Bysshe Shelly)是英國浪漫時期三大詩人之一,雪萊詩人所為世人熟知及常引用的一句話:「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沒錯!「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上」,只要每個人身體力行作環保、改採蔬食、不吃肉,並督促政府更積極擬定政策及執行(例如:鼓勵民眾節能減碳的措施、提供牧場 轉型補助金、鼓勵種植農作物和發展有機農業、學校及公家機關推行素食營養午餐等等)。唯有如此,大地之母的明天才會更好!


參考文獻


1. Martin M. A Commission on climate change. Lancet 2009; 373: 1659–63.
2. Campbell-Lendrum D., Bertollini R., et al.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 Department,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Technical Support Unit, National Centre for Epidemiology and Population Health.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a roadmap for applied research. Lancet 2009; 373: 1663–68.
3. Honigsbaum M., Costello A. Making climate change part of global health. Lancet 2009; 373: 1669–92.
4. Costello A., Abbas M., et al. Managing the health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Lancet 2009; 373:1693–1733.
5. ISC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06.
6.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7. News Report 2008-01-15: Lifestyle changes can curb climate change: IPCC chief.
8. News Report 2009-05-14: Ghent Goes Veggie on Thursdays.
9. News Report 2009-05-12: Belgian city plans 'veggie' days.
10. 行政院環保署「清淨家園顧厝邊綠色生活」
11. 新聞報導2009-03-24: 澳政府求環保可謂瘋狂 議 會禁食紅肉雞蛋和餅乾.
12. News Report 2009-07-10: Sweden promotes climate-friendly food choices.
13. Fox Movies
14. <大紀元>新聞報導2005-12-26:南亞大海嘯周年 受災國舉行悼念活動.
15. Klynman Y, Kouppari N, et al. 2007 World Disasters Report-Focus on discrimination. Publishes by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2007.
16.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17.行政院環保署
18.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19. The discovery of global warming, by Weart S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 Seven Years To Save The Planet: The Questions And The Answers: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By McGuire B, Orion Publishing Group, 2008.
21. 中華民國能源之星
22. A New Global Warming Strategy: How Environmentalists are Overlooking Vegetarianism as the Most Effective Tool Against Climate Change in Our Lifetimes. By Mohr N, EarthSave International, 2005.
23. Hansen J, Sato M, Ruedy R, Lacis A, Oinas V. Global warm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 alternative scenario.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0; 97: 9875–80.
24. Knol: Climate change: The dissident view--An alternative view about the cause of climate change.
25.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International Analysis.
26. Hansen J., Sato M. Trends of measured climate forcing age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1; 98(26):14778-14783.
27. Global Humanitarian Forum
28. NASA Earth Observatory
29. <今日新聞>新聞報導2007-10-04: 全球暖化/北極今夏 熱到攝氏22度!科學家震驚.
30. NSAS Earth observatory
31. 2009-02-07: Antarctic Melt Means Higher Sea Level Rise in North America.
32. 環境資訊中心
33. NASA Earth Observatory
34. <大紀元>新聞報導2001-08-17:太平洋島國擔憂被淹 沒.
35. <聯合晚報>新聞報導2006-12-25:暖化噩夢 印度首座人 居小島沒入海中.
36. <鉅亨網>新聞報導2008-12-04: 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 上43島國擔心被海水淹沒.
37. Guardian.co.uk
38. Livestock's Long Shadow -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6.
39. 還境資訊中心
40. 人民網環保頻道
41. ABC Science News
42. The Independent News, UK
43. 無上師電視台 44. Real Climate
45. 生物大滅絕另有真兇!《科學人》雜誌2006年11月


號,第57期


46.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47. 新聞報導2008-07-10:專家警告珊瑚礁受全球


暖化及污染威脅.


48. World Wide Found
49. News Report 2004-08-17: Probe into rising ocean acidity.
50. News Report 2006-03- 23: Are we winning the race to stop biodiversity loss?
51. <環境資訊中心>新聞報導 2008-05-28:食肉對環保的危害.
52. Lenton TM, Marsh R, et al. Effects of atmospheric dynamics and ocean resolution on bi-stability of th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examined using the Grid ENabled Integrated Earth system modelling (GENIE) framework. Climate Dynamics 2007; 29(6): 591-613.
53.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
54. <環境資訊中心>新聞報導網站2008-0604:聯合國新 回合氣候變遷會議於德國波昂舉行.
55. News Report 2008-03-17: Polar ice cap melting away in 2008 ?
56.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57. 無上師電視台
58.不願面對的真相
59. Yahoo電影: 第11個小時
60. Youtube- Devour the Earth
61. Meat the Truth
62. 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63. Mew Scientist Magazine
64. Niggli U, Fliesbach A, et al. Low Greenhouse Gas Agricultur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Farming System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s of the United Nations , 2009. 65. Organic: A Climate Saviour? The foodwatch report on the greenhouse effectof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farming in Germany. based on the study「The Impact of German Agriculture on the Climate「 by the Institute for Ecological Economy Research (IOW).
65. 網站
66. 看守台灣
67. 網站
68. 愛海抗暖化推廣中心
69.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70. Ogino A, Orito H, et al.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Japanese beef cow- calf system by the life cycle assessment method. Anim Sci J;78,424-432, 2007
71. UN News Center. 2006-11-29.
72. Yahoo知識
73. Water Inputs in California Food Production, by Water Education Foundation.
74. Asia Society
75. Virtual Center
76. World in Transition – Climate Change as a Security Risk, by German Advisory Council, 2007.
77. News Report 2008-02-05: Global meltdown: scientists isolate areas most at risk of climate change.
78. The Daily Green> News Report 2008-09-24: One Farm. More Pollution Than Houston, Texas. buzz&mag=tdg&ha=1&kw=ist)
79. News Report 2008-09-18: Hunger on the rise.
80. Mohr N. A New Global Warming Strategy: How Environmentalists are Overlooking Vegetarianism as the Most Effective Tool Against Climate Change in Our Lifetimes, by Earth Save.
81. 網站
82. 海洋中的微細藻類,張睿昇.
83. A Delicate Balance - the Truth
84. <大紀元>新聞報導 2008-09-24台灣海平面上升的省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kj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