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納德的美國“飛虎隊”相比,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的名氣或許要小得多。但後者早在1937年抗日戰爭之初就來到了中國戰場,無論從哪方面講,蘇聯“飛虎隊”的功績都不遜色於美國人。鮮爲人知的是,這些蘇聯飛行員還曾創造過當時的長途轟炸世界紀錄。
1938年2月初,日軍擴建臺北松山機場,大批戰機進駐該基地,企圖增援上海附近的日軍部隊。是時,勢單力薄的中國空軍苦撐戰局已屬不易,遠端奔襲更無從談起。蔣介石轉向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求助。
2月22日,援華航空隊指揮官P·V·魯岑科夫、政治委員A·G·魯托夫突然出現在漢口機場。轟炸機中隊長F·波留甯上尉被單獨召見,“明天,你的中隊有任務,轟炸臺北”,魯岑科夫邊說邊鋪開航圖,“選擇最短的航程,返航時在福州加油,南昌的12架轟炸機一起行動”。
臺北在當時是一個令人生畏的目標。漢口距臺北航程超過1000公里,恰好處於“圖波列夫”SB轟炸機的極限位置。松山機場處於群山圍繞之中,地形隱蔽,防衛森嚴。但援華航空隊也有自己的優勢:蘇聯飛行員對缺少戰鬥機護航的強行轟炸早已習以爲常,再加上SB轟炸機的速度優勢,波留寧覺得這個風險值得一試。中隊領航員菲德魯克大膽提出,轟炸機群以4000米-4800米高空飛行增大航程,機群從北面越過臺灣,再向南下降至3600米空域,隱蔽臨空轟炸,順勢折返大陸。
23日淩晨,天色未亮,漢口機場忙碌起來。此次行動的目的地被嚴格保密。密布漢口的日本間諜收到傳言說,轟炸機將轟炸安慶江面上的日本軍艦。就在等待起飛的時刻,突然傳來了尖厲的防空警報聲,十八架日本轟炸機分成兩隊出現在天際。令人不解的是,突然出現的日本轟炸機突然又轉彎了。時至今日,日機爲什麽在最後時刻改炸長沙仍是個謎。
7時,28架轟炸機群升空至4800米編隊,這個高度耗油量少,但飛行員必須長時間耐受低溫和缺氧的折磨。數小時後,臺灣海岸線隱約可見,機隊沿台東山脈南飛。厚厚的雲層令波留寧非常擔心,這種能見度要想準確轟炸,必須冒險在山區降低高度。“我們已接近目標,等待命令,上尉同志。”機隊領航員此時已確定了目標方位。忽然間,波留寧發現雲層間有處空隙。轟炸機順勢沖出,減速準備俯衝。所有的人都在警惕地注視著周圍的動靜。松山機場上空沒有任何敵機,也沒有防空炮火,地面也無異常。機場地面觀察哨很可能將這些從北方飛來的轟炸機當作了自家人。成排的日本戰機整齊地排列在跑道一側,另一側則是巨大的油庫、機房,驕狂的日本人沒有搞任何僞裝。
第一批炸彈準確地落入了機場中央,爆炸聲撼動了整個基地,幾架日本戰鬥機掙扎著滑跑起飛,卻被四濺的破片打個正著。接著,油庫爆炸,火柱沖天而起,機場籠罩在黑煙與火光之中。轟炸機隊投彈280枚後從容返航,無一折損。是役炸毀日機40餘架,破壞未及組裝的戰機不計其數。日本駐臺灣總督旋即被召回國,松山基地指揮官自殺。
7個小時後,轟炸機群陸續返回漢口機場。此時天色已暗。沒多久,附近的老百姓就得知了遠端轟炸臺灣的消息,慶祝的人群擠滿了街道。
第二天,宋美齡和中國空軍司令舉行隆重慶功宴,宴席的高潮是結尾時一個碩大的蛋糕,上面醒目地塗著兩行紅字:“向工農紅軍志願飛行員致敬!”對於蘇聯援華飛行員而言,真正令他們感到光榮的是22日正好是紅軍建軍20周年紀念,而且他們剛剛創造了一個遠端轟炸的世界紀錄。
選稿:王菁英來源:軍事博覽報作者:郭彩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