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梅舒報導

今(2022)年底縣市首長選舉,各式議題與社會行動持續串聯。都市農耕推動團體則拋出「都市農耕政策需求」,呼籲各候選人提出具體政策。自2008年以降,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未來20年更有3/4的人口居住在都市裡。「支持農耕是有票的」都市農耕網發言人楊志彬說道。

 

 

士林區天母SOGO百貨大門正對著德行繽紛農園。圖片來源:都市農耕網提供

都市人口擴張 城市裡的農耕政策需求 更將是未來重要的社會創新

6月29日上午,士林區天母SOGO百貨正對面的德行繽紛農園,民間社群「都市農耕網」邀集食農教育工作者、親子農耕推動者、在地里民、高中生、教師以及數個民間團體,舉辦「打造全齡農耕的都市,跨齡市民耕種者共同發聲」記者會,要向縣市首長選舉候選人,傳達民間對都市農耕的未來擘畫與藍圖。

都市農耕在台灣推動已有超過十年以上的歷史,不過早期是以分隔近郊農業土地,租賃給有種植需求的民眾來發展市民農園。自2014年開始,幾位都市農耕參與者、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提出在都市裡以「社區」為尺度,毋須開車、走出家門便可接觸農耕的訴求。

台大創新設計學院教授張聖琳表示,多數人的觀念仍停留在農耕僅限於鄉村。然而自2008年後,全球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內。未來20年,更將有3/4的人口居住在都市裡。如何將農耕納入都市活動是一項社會設計,也是未來重要的社會創新。

民間社群籲 基礎政策結合現有經驗 為七大場域擬定全齡政策

「都市農耕網」從臉書社團開始,透過共筆平台累積開放性的知識與文獻,不定期召開實體聚會,交換議題研究與知識,檢視政策並召開建言記者會。近期他們透過線上工作坊,整理過去十年來台灣各地都市農耕者的年齡,歸納出五類參與群體——16歲至職場前、22歲至社會新鮮人、35歲後建立家庭關係以及63歲後的樂齡退休人士、2歲至15歲。

都市農耕網劉哲瑋解釋,五類群體呼應「全齡」訴求,而不同年齡層下,分別又能對應到各自的農園場域。

都市農耕網提出「實質推動七大農耕場域」訴求,橫跨社區、公寓大廈、社會照護空間、校園、主題園區與館舍、公有機關、企業辦公空間。根據參與群體及場域,再進一步畫出「全齡都市農耕參與群體與農園效益架構圖」,呼籲政府善用國內基礎政策與縣市現有經驗,依循為各類群體制定政策、取得場域資源,並提供校園教師、公有機關、社區公共農園、企業等培力課程與推動經驗交流活動。

劉哲瑋說明,都市農耕將創造三面向效益:為民眾帶來健康生活,落實食農教育;都會城市則將增進綠化與宜居環境,促進社區間的活絡交流;空間管理單位則可透過志工參與,達到空間管理與節能的效益。

 

 

全齡都市農耕參與群體與農園效益架構圖。圖片來源:都市農耕網提供

都市農園促成社區參與 民間:田園城市應強調如何永續經營

都市農園不僅串起里民間的關係,也強化社區參與的動力。一位來自德行繽紛農園的志工分享,自身因受疫情衝擊而退休,一開始是因地利之便而加入志工,但也因著參與都市農耕的緣故,而曉得里長是誰。

德行里里長也不諱言表示,曾發生偷菜事件,不過,來到農園晨運的民眾都會主動告訴小偷:「人家種得很辛苦,不要偷摘。」農園志工也分享,曾在住家八樓看見小偷偷菜。為逮小偷,直奔八樓而下,甚至守在SOGO門口,就要等小偷出來。

除了士林區德行里,過去台北市松山區復建里也曾推動都市農園,但最後公有土地卻被收回,讓許多里民都感到非常可惜。復建里里長林坤信也到場表示:「田園城市應強調如何永續經營」。而此例也突顯都市政策下公共農園的弱勢。楊志彬呼籲,政府應強化社區農園用地的延續機制。

 

 

德行繽紛農園內有一區一區的菜圃,種著青蔥、茄子、辣椒等蔬菜。圖片來源:黃梅舒攝

設置落葉堆肥場 都市農園減碳還能減廢

無法到場的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執行委員張明純,則透過預錄影片的方式,呼籲政府鼓勵私人提供畸零地或閒置空地,減免土地增值稅或地價稅,或可釋出公有空地,讓民眾進行都市農耕規劃。以可食地景取代田園造景,不但將形成露天活動中心,還可發揮農園的碳匯功能。

另外,張明純指出,公園綠地所清掃、收集的落葉往往送至焚化爐焚燒,建議主管機關設置落葉堆肥場,編列經費教導社區環保志工隊學習製作堆肥。堆肥發酵後的有機質可用於都市農園,設置過程更可減少因焚燒所產生的碳排與空氣污染。

學者:台北市發展出由下而上、具草根特色的都市農耕

八年前,全球掀起一波都市農耕熱潮,當時也有不少亞洲城市加入浪潮,例如首爾、香港、日本、新加坡,台北市也是其中之一。美國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教授侯志仁指出,台北市最初推動並不被看好,但八年下來成果有目共睹。

有別於國外,台北市發展出草根、由下而上倡議的獨到做法。例如民間發起網路集資、串聯,或藉選舉將都市農耕轉為政策。此外,台北市都市農耕也受到市府跨局處的大力推動,即便在台灣也少有城市以這樣的方式推動市政。更重要的是,民間團體、基層民眾的高度參與,尤其是社區大學開設課程,實現了民眾參與都市農耕的可能性。

 

 

2014年由「都市農耕網」發起的「都市小農孵」集資計畫,希望藉由集資計畫將都市農耕推廣給更多人知道。圖片來源:都市農耕網(CC BY-NC-ND 2.0)

侯志仁呼籲,雖然推動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但台灣經驗在國際上獨樹一幟,需要民間團體與政府協力突破。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前秘書長陳彥良說明,耕種獲得的不只是農穫,還能療癒身心靈與促進交流,讓人回歸自然、重新認識土壤、水、空氣,進而提升對生態的關心。接下來將透過全年齡層的規劃,並盡可能地促進空間媒合,讓人人都可以是綠手指。

 

 

陳彥良說明,當人們有機會接觸都市農耕,生態城市不再落於口號,人人都可以是綠手指。圖片來源:都市農耕網提供

https://e-info.org.tw/node/234448?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31d4219baa-EMAIL_CAMPAIGN_7_5_2022_11_15&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31d4219baa-849655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kjlai 的頭像
    gkjlai

    gkjlai的部落格

    gkj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