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軍事《武器的秘密》第三期為您帶來的是蘇-27在中國枝繁葉茂大家族的識別指南,供您參考鑒賞。封面是藍色49”0001架殲-11,中國空軍裝備的第一架國產第三代戰鬥機在進行最大外掛能力測試。

1992 年6月27日,首批12架蘇-27(包括4架雙座機)交付空3師9團,隨後在11月又交付了剩下的12架單座機。由此蘇-27在中國22年故事的大幕徐徐 拉開。此圖攝于1999年國慶50周年大閱兵前,10月1日,空3師的蘇-27飛過天安門,接受了党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深藍19號”是一架典型的空3師原裝蘇-27SK。進氣道側面的38920代碼代表著它是第38批第20架蘇-27生產型(中間的9是亂數字,無具體意義),也是這一批次的最後一架。空3師進口的蘇-27SK為共青城廠第38批03架至20架,以及第39批01架和02架。

2師的深藍42原裝蘇-27SK在高空飛行,該師於1996年引進了1639批次蘇-27SK(可能包括部分第40批次),從33號排到48號。這是一張早期珍貴的翻拍膠片圖。

1996年,中俄兩國簽署引進生產200架蘇-27SK的合同,在國內被稱為“11號工程。首批(00批)兩架完全由俄羅斯部件組裝的蘇-27SK1998年年底首飛,並於第二年交付部隊試用。圖中為第一架組裝機,0001藍色49-11

首批組裝機的塗裝和原裝蘇-27SK基本一致,但進氣道側面採用四位數批號代碼,且由於藍色49”藍色50”早期交付空26團和第二批蘇-27SK混合使用,因此機頭側面的兩位數編號是天藍色,而非原裝蘇-27SK的藍黑色,以示區別。

0002號在2003年左右的照片。此時由於國產殲-11戰機逐漸交付,僅靠機頭兩位數編號難以區別不同部隊的飛機。因此蘇-27/-11部隊機頭編號均改為黑色三位數,另外該機還在垂尾上噴塗了師徽,非常醒目。一架殲-11的一生可能經歷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部隊,但它的生產批號不會變化。

相信讀者會發現,前幾張圖中,無論是蘇-27SK還是殲-11,它們的前風擋都呈現出一種黃色,這是鍍上的一層防反光膜的光學效果。而本圖中的殲-11機群裡就有些飛機的前風擋是純無色的,而這正是從01批開始的殲-11系列飛機的特徵,國產的防反光膜早期是無色的。

在我軍具備了對蘇-27的大修能力之後,很多蘇-27SK00批殲-11的前風擋已被更換為國產件,也就沒有了黃色鍍膜。另外,這些蘇-27SK的機體標誌文字也被改為中文。因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現在區分如圖中這樣的38批第14架蘇-27SK和國產殲-11唯一的方法,只有觀察批次號了。

安能辨我是雄雌,由於基本技術特徵幾乎完全一致,因此各部隊的蘇-27SK和殲-11幾乎是不加任何區別的使用,所有的殲-11單位都混裝有原裝的蘇-27SK,甚至包括那些已經服役22年之久的第38批次。這要歸功於沈飛對蘇-27延壽工作的成功。

這只是其中四架依舊堅守一線保衛祖國藍天的老SK,它們是第3806號,10號,15號以及第39批的03號。不要擔心它們是否廉頗老矣,日本的F-15J比它們更老。當然,老SK們主要擔任各團裡的備用機,只是偶爾升空活動活動腿腳,畢竟國產的殲-11才是主力。

00批除了交付空軍部隊使用之外,還有兩架飛機被用作FWS-10“太行發動機試驗。第一架是0004號,該機將右側AL-31F發動機更換為太行進行試驗,又稱殲11WS(渦扇),而這也是所謂空軍殲11都裝著一台俄發一台國發謠言的起源。該機現編號為521號。

另一架則是0013號,該機兩台發動機均是太行,試飛院編號為522號,它至今仍在為太行新型號發動機的試驗而奔忙,從它斑駁的塗裝上不難想見這架飛機和太行共同經歷的風雨。

帶有空1虎頭徽標的00批殲-11正在進行地面檢測。2000年以後,隨著周邊國家空軍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數量的激增,而我空軍除蘇-30之外的其他蘇-27/-11受落後的火控系統限制卻不具備發射這類導彈的能力。為此,俄羅斯曾提出蘇-27SKM等升級方案,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被我軍接受。

由於我軍蘇-27/-11裝備規模較大,經費還需要用來採購殲-10等新一代戰機和價格昂貴的特種飛機,因此改裝升級立足在實用、足夠上。具體說是在雷達前端部件不大動的基礎上,在後端更換了處理能力更強的火控電腦,並增加一個資訊處理通道。

該通道處理雷達新增的TWS功能和使用R-77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的能力。改進後的殲-11可以同時使用兩枚R-77打擊兩個目標。由於空軍並不要求殲-11機隊具備精確對地打擊能力,因此改進後的N001E雷達在某種意義上相當於缺少對地工作模式的N001VE,也就是蘇-30MKK使用的雷達。

R-27系列半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是蘇-27超視距空戰的主戰武器,其中的R-27ET增程紅外末制導型號因為在攻擊末端不會主動發出信號而頗具特點,但原裝蘇-27只能在翼下掛載一對R-27ET,機身下不行。經過我軍科技人員的攻關,破解了蘇-27火控軟體,實現了R-27系列導彈任意混裝。

 

目前,空軍絕大多數蘇-27/-11均經過了升級,初步具備了現代戰爭條件下的的超視距空戰能力。從00批到04批,殲-11共經5個組裝批次組裝105架,不斷提高國產化率,在充實了空軍一線力量的同時,也鍛煉了沈飛的生產製造能力。

而從03批殲-11開始,沈飛使用國產多用途液晶顯示器(MFD)替代了CRT,可以看到其周邊有一圈按鈕,用於在不同顯示效果之間進行切換。之前批次的殲-11也有在返場大修時改用MFD的。這樣大部分情況下殲-11不再需要額外架設GPS顯示器了。

由於蘇-27/-11座艙內的CRT顯示器用途較為單一,特別是不具備電子地圖顯示能力,這大大限制了這款航程很遠的飛機的任務使用範圍。有任務需要時,早期批次的殲-11會在CRT顯示器上方架設一個國產GPS電子地圖顯示器。這一顯示器在國產殲-7和殲-8系列後期型號上也能見到。

03批飛機開始,飛機除發動機和航電設備外的零件國產化率已經達到70%以上,因此殲-1103批次經常被視為“11號工程里程碑式的發展節點。03批和04批這兩批殲-11由於生產技術已臻成熟,加上機體壽命尚足,服役還未滿10年,未來有可能將接受進一步的中期升級和改裝。

200312月首飛的殲-11B11號工程三步走中的第2步,即在04批殲-11的機體上實現國產航電武器替代俄制型號,並計畫使用國產太行發動機替代俄制AL-31F發動機。圖中的01號原型機身上還保留著濃厚的殲-11外形特徵,後來這架飛機歷經改裝,現在是試飛院的523號機。

-11B03號和04號原型機用於飛行測試和部分子系統測試,編號為試飛院524525號機。525號機試飛期間曾一度更換國產太行發動機進行飛行測試,但因太行當時仍有很多可靠性問題,最終殲-11B在定型時不得不增加一個殲-11BAL-31F技術狀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01批殲-11B

05號原型機(編號為試飛院526號機)是第一架真正的全狀態-11B,該機用於測試關鍵的國產雷達航電和武器系統,是4架試飛用原型機中唯一塗有空軍標準塗裝的,座艙裡綠油油的衍射平顯也是它區別於其他三個兄弟的特徵。

從這張05號原型機當年的雄姿可以看出殲-11B諸多不同於殲-11的特徵:(從左至右)紫外線導彈尾煙告警裝置,為發射PL-8而改進的L型翼尖導彈發射架和PL-8PL-12空對空導彈,衍射平顯,純黑色帶防雷條的國產平板縫隙天線雷達天線罩。

2007年年底,雖然有太行的缺憾,但殲-11B仍然在首飛四年後完成設計鑒定並定型生產。共XX01批殲-11B2008年交付空1師和某基地試飛團,由於俄方拒絕提供除用於合同引進的蘇系戰機之外型號的AL-31F,這些飛機的發動機都是空軍省吃儉用攢下來的。

由於太行仍然在進行排故,直到2010年,02批殲-11BFWS-10A技術狀態)才開始交付,目前已經交付多個批次。這些飛機外觀上的最大特徵就是尾噴管外形與01批殲-11B不同,並且隨著太行的改進,其噴管的外形也在進行調整。

使用太行發動機的殲-11B已經生產了多個批次,目前仍然在穩定交付部隊。太行發動機的性能也在不斷的使用中趨於穩定,中國戰機和自己的中國心正越來越合拍。

作為配套的雙座型,我軍兩次引進蘇-27SK時均引進了4架蘇-27UBK。首批引進的蘇-27UBK機號為深藍01”深藍04”

 

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負責生產蘇-27UBK的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當時生產能力瀕臨崩潰,我軍當時的少量訂單還不足以重新開動生產線,因此1992年首批引進的蘇-27UBK中,其實不乏1989年就已下線,但因蘇聯解體前後的動盪而未能交付蘇聯空軍的第8批次/9批次蘇-27UB摻雜其中。

1996年簽訂的蘇-27引進協定中,並沒有組裝生產蘇-27雙座型的內容,與105架殲-11配套的28架蘇-27UBK仍從伊爾庫茨克廠採購。此時該廠正在生產交付印度的蘇-30K(不是MKI),而蘇-30K就是在蘇-27UBK的基礎上增加了使用R-77和部分俄制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換個編號忽悠錢的產物。

而伊爾庫茨克廠自然不想同期生產兩種機體完全相同卻安裝不同設備的飛機……也就是說,我軍購買的第三批蘇-27UBK其實稱作蘇-30K也沒什麼問題。圖中可以看到這批蘇-27UBK在引進時就具備發射R-77的能力,另外和同期引進的蘇-30一樣,這批蘇-27UBK也不在進氣道側面噴塗生產批次號了。

由於我軍長期缺乏與三代機配套的高級教練機,蘇-27UBK不僅承擔著作戰任務,還得充當改裝三代機訓練的高級教練機。很多蘇-27UBK飛行記錄儀前端磁頭都因使用過度而報廢,其他設備可想而知。隨著蘇-27UBK日趨老朽,加上殲-11B戰鬥機研製成功,開發一種雙座型殲-11B的需求日益迫切。

應運而生的殲-11BS型戰鬥機於2007年首飛,除了雙座構型之外,該機在外形上基本就等於將蘇-27UBK高大的垂尾移植到殲-11B上。而該機內部真正的變化卻少有人知,它是殲-11系列飛機中第一種使用全數位式電傳操縱系統的飛機(出於進度考慮殲-11B仍使用類比電傳)

 

雖然經歷了不少波折,但殲-11BS還是在2010年年中通過了設計鑒定,並投入生產。目前該機不僅裝備在殲-11B部隊,最近還開始取代殲-11部隊中已經老化不堪沒有升級價值的前兩批蘇-27UBK。由於殲-11BS從首飛開始就使用太行進行試飛,因此也不存在殲-11B那樣的AL-31F技術狀態。

 

從這張側視對比圖中能看到蘇-27UBK和蘇-30MKK的外掛差異。由於蘇-30MKK“遺傳了共青城廠之前生產的蘇-35UB的結構特點和工裝設備,因此也就有了這副不切尖的高大垂尾,為了加強對地攻擊能力,外掛點數增加到12個,前起落架改為雙輪,另外增加了空中受油管,IRST移到右側。

 

2001年,我國從俄羅斯引進了38架蘇-30MKK戰鬥轟炸機,首先裝備空3師替代了蘇-27SK,之後裝備了空軍某試驗訓練飛行基地。2002年又引進了40架,海軍航空兵也在2004年訂購了24架。

海航引進的蘇-30MK2型以其藍白色的優雅塗裝有著白頭海雕的美譽。另外,該機更換了N001VEP型雷達,性能比蘇-30MKKN001VE稍強,可以使用Kh-31AKh-59MK型空艦導彈。再過不久,這兩款戰機就要上演一場PK,你看好誰呢?

 

 

-30MKK服役以來,空軍對其性能非常滿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航電設備較為落後,不能使用國產新型精確制導武器的弱點逐漸暴露出來。而我國在具備蘇-30飛機大修能力之後,也逐漸掌握了蘇-30的結構特徵。圖中為大修廠內修理的蘇-27和蘇-30戰機。

 

 

 

“11號工程前兩個階段結束之後,研製一種在蘇-30的機體結構基礎上,對機體材料,航電火控,武器裝備,動力系統進行全面更換的多用途戰鬥機的條件已經成熟。。殲-16201110月首飛,其1601,16031604三架原型機從一開始就以空軍標準塗裝示人,不過它們仍保留著機頭空速管。

2014年,殲-1601批試生產型亮相,該機和原型機相比最大的外觀特徵是取消了空速管。圖中標注了殲-16和蘇-30戰機外觀上的區別。依靠四代機水準的航電和武器系統,殲-16將成為一款真正的三代半戰機。

由於殲-16翼尖的掛架呈現出和殲-11B/BS以及殲-15不同的字形,看起來似乎重新使用了蘇-27/30用於發射R-73APU-73-1型掛架。實際上殲-16的這種掛架是專門為了發射國產PL-10型第四代格鬥導彈而設計的,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和APU-73-1的不同。(從上到下為殲16,蘇27和殲11B

同樣是“11號工程第三步走的產物,殲-15則是在借鑒了蘇-33的原型機T-10K-3的結構和氣動後,結合了殲-11B的材料應用和機載設備研製的我國第一代艦載戰鬥機,和蘇-33算是名符其實的兄弟關係。圖中為2001年我國從烏克蘭引進的T-10K-3

對比殲-15和蘇-33。殲-15之于蘇-33類似殲-16之于蘇-30徒形相似,其實不同,繼承了蘇-27系列成熟的氣動外形的同時,它們內在的設備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作戰性能也非參照型號能比的。

-15S“11號工程目前的最新產品,該機沒有照搬蘇-33UB並列雙座這一不利於空戰的設計,使用了改進的串列座艙,由於第二隔框後移,使得後座飛行員有更好的視野。雙座艦載機除了更適合海上遠程作戰之外,也能彌補海軍暫缺艦載教練機的不足。

後記:蘇27對於中國空軍的意義,遠不是一種現代化主戰裝備那麼簡單。80年代中國只有50年代水準的殲5,殲6和少量殲7,落後西方太多。蘇27的出現和引進,讓中國空軍終於有了可以保護天空的利器。蘇27開啟了中國第三代戰機的大門,使得中國戰鬥機發展的步伐再次跟上了世界先進水準。

 

來源: 新浪

 

延伸閱讀:

怎樣區分蘇27,蘇30,蘇35,殲11,殲16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85983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kjlai 的頭像
    gkjlai

    gkjlai的部落格

    gkj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