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9 07:08:57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日本報導
「開動囉!」中午時分,九州福岡縣糸島市的櫻野小學校,以歌聲伴隨著學童拿起筷子。廣播先介紹今天營養午餐的菜單及生產者,接著響起的歌聲「謝謝生產者,青菜好好吃…」是老師譜曲、學生填詞歌唱的「感謝歌」。
這天,生產者平野太太也到學校來了,她供應蔬果給櫻野小學校廿八年。這首歌即使聽再多次,也會讓她揚起微笑。
感恩的心 載入法條
這一餐,除了讓學生吃飽、吃好,還有更多的用心在其中。包括:認識食材、產季、運銷,理解日本飲食文化,以及培養尊重大自然、勞動者的態度。「培養感恩的心」是白紙黑字寫在食育法令中的。
日本是全世界第一個將「食育」立法的國家。過去卅年,隨著日本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WTO)」,全球化帶來衝擊,造成 米食消費量減半、外食族增加,不吃早餐的孩子變多了,三代同堂的「共食」也轉為「孤食」,二○○二年爆發連串食品產地造假問題,點燃政府重視食育的呼聲, 促使國會在二○○五年通過「食育基本法」。
營養午餐 推動中心
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在政策演說時強調,「食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的根基」。營養午餐成為學校推動食育的中心,食育也成為全民運動,逐漸扭轉日本社會的飲食習慣,培養對好食物的判斷力,也正面迎戰全球化。
轉型並非一蹴可幾,所幸日本早已做好準備。從一九九八年「廿一世紀國土發展藍圖」、一九九九年的「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二○○二年「食與農再生計 畫」奠定振興農村的基礎,拉近「食」與「農」的距離。推動食育基本法的同時,也創立「營養教諭制度」,營養師除設計符合營養的菜單,還要經過培訓,指導學 童飲食教育。
同時,日本也出現「食育士」制度,至今已有二○九七名「食育士」,穿梭在農民市場、直賣所,協助消費者認識蔬菜水果、辨別產品標示、學習調理保存方式,在 農民市場常見活潑的蔬菜標示、產地故事,都是食育士需要學會的行銷方式,這讓日本兩萬家農民市場、農家店鋪、道之驛(鐵道驛站),成為地方推動食育的中 心。
家人共餐 次數多了
明治大學農業部兼任講師山田優表示,日本推動食育基本法初期,曾經爭論「飲食是個人的事,何必立法?」但若個人缺乏食育,造成人民營養失衡、農村流失、孤 食者增加、糧食自給率下滑,終將是社會問題,仍須由每一個人承擔,「食育是社會問題,社會是每一個人的,立法是必要途徑。」
立法十年,校園營養午餐使用當地農產品、國民擁有食品安全基礎知識的比率,以及國民與家人共食早晚餐的次數明顯增加。
校長試食 以示負責
有些學校甚至規定,在孩子用餐前卅分鐘,校長必須親自「檢食」,確定校長吃後無「異狀」,才放心給學童用餐。親身試食,加深全體師生的責任感。
如今的日本,食育已經「像呼吸一樣自然」。日本農協智庫「JC總研」特別研究員山本雅之表示,雖然日本仍有食品標示偽造事件,但消費者已經更懂得保護自己。
小檔案/德育智育體育…食育最重要
「食育」一詞來自營養學家石塚左玄一八九六年在著作中提出的新創語詞,一九○三年「報知新聞社」總編村井弦齋在連載人氣小說「食道樂」中指出,孩童的德育、智育、體育、食育當中,食育最重要。
日本在二○○五年通過《食育基本法》,把食育視為義務教育,政府各部門一起來推動,包括推廣學校使用在地食材、學生參訪農園、鼓勵地產地消等方式。
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學校帶領學生認識食物、農業,「食農教育」日漸受到重視。所謂的食農教育,就是要重新建立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培養選擇食材的能力,並且對農業生產者有更豐富、立體的認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