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2010-10-29

旺報

【文/何邦立】

 編者按1938218日,武漢「二一八」空戰爆發。此空戰是抗戰時期南京失守後,中國空軍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軍心和民心。曾任民航局航醫中心主任的航空史研究者、航空醫學專家何邦立對此空戰大捷進行考證,挖掘出歷史背後的真相。

 中國空軍健兒的鬥志高昂,忍辱負重,為祖國的存亡,隨時準備碧血灑長空!

 1937813日,中日淞滬戰事起,至1213日南京淪陷。4個月內經歷了筧橋、南京、揚州等空戰,及上海、海上等轟炸,初期予敵以重創,然我空軍原始裝備力量,幾乎亦消耗殆盡,飛行員傷亡也上百,戰況慘烈!此時蘇聯為免遭德日兩面夾攻,為其自身利益,821日與我國政府簽訂中蘇友好條約,同意援助E-15E-16戰機數百架,並派志願隊來華助戰,我方則以物質原料來交換。

 四大隊第21隊、22隊、23隊,亦於912月間分梯隊赴蘭州接受俄制E-15雙翼、E-16單翼機的換裝訓練。面對戰事急速擴張,中國空軍只能一面訓練一面應戰。2月初整訓完畢,中旬四大隊奉令移防武漢。

 1938年初,日方將戰場沿江北上至武漢,其空中戰力也不斷增強。並改變了戰術、戰略,以九六式艦戰A5M機掩護九六式陸攻G3M轟炸機群,混合編隊成作戰主體,並將攻擊力量置於各前進指揮基地,對重要目標施以不間斷的轟炸,以期徹底摧毀我方民心士氣,使我空軍疲於奔命,雙方劍拔弩張,空戰一觸即發。

 俄機性能是否能抵擋住新九六式艦戰機的威脅,不幸中國領空卻成為日俄雙方新武器的競賽場。中國空軍健兒的鬥志高昂,忍辱負重,為祖國的存亡,隨時準備碧血灑長空!

 

 戰役專冊錯誤百出

 《中華民國空軍重要戰役專冊》於2003年由空軍總司令部在台北發行,是最新的一本官方出版物。其中有關抗日空戰的部分,因未曾考證與修訂,事過一甲子後再出版,更易誤導大眾,以為就是戰史真相。就以二一八武漢空戰為例,其簡化程度與錯誤百出,更是令人匪夷所思,茲略舉數點分析如後。

 1:我方參戰人員達29位,但重要人物的遺漏與不詳實,則不可原諒。為什麼第22隊劉志漢隊長跳傘一事,隻字未提?為什麼張光明在纏鬥中遭擊重傷返場,未置一詞?明明雙方戰機纏鬥,怎麼跑出個張明生打下一架輕轟炸機?

 25百餘字的戰報,敘述架構上未依起飛先後,或接戰的時序來寫,僅是依第21隊、第22隊、第23隊的順序表達,且其中第21隊又是最後加入戰鬥序列的部隊,實屬不合邏輯!

 3:武漢大空戰,這等重大戰役,為何戰報中連雙方接戰的高度均無?

 4:書中對二一八武漢空戰的戰果敘述為:「本次戰役計擊落日軍驅逐機11架,轟炸機1架。我軍亦損失慘重,計摧毀戰機5架,受傷2架。大隊長李桂丹、隊長呂基淳、隊員巴清正、王怡、李鵬翔陣亡,分隊長王玉琨負傷。」

 此次空戰中,明明劉志漢、吳鼎臣兩人跳傘,王玉琨迫降著陸時翻覆,外加我方犧牲5人,也就是說,起碼我方飛機損失超過8架,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絕非戰果中所說的5架,為何如此離譜?

 5:戰報中「大隊長李桂丹率E-15式機11架於13時自漢口機場起飛,在機場西南角,遇敵機12架,第一編隊戰鬥後,即發生單機格鬥」。全文僅此一句提到大隊長,究竟李桂丹如何犧牲,更是啟人疑竇?

 抗戰初期,蔣宋美齡任航空委員會祕書長,經常到南京明故宮機場宣慰出生入死的空軍將士,當時勵志社的劉毅夫,相當隨軍記者的身分,除安排照顧宋女士之外,常為文報導空軍英勇殺敵的故事於各大報,以鼓舞民心士氣。來台後將之彙輯成《空軍史話》上中下三輯,近百萬言,於1975年在台北出書。

 劉毅夫與高志航、李桂丹、董明德、劉志漢等均為東北人,相互均極為熟稔。《空軍史話》從四大隊成軍,筧橋空戰寫起,唯獨對二一八武漢空戰,如此關鍵之空戰,以及李桂丹大隊長的犧牲殉國,僅以「可惜我不在漢口」7個字,就一筆帶過了,完全不合情理!

 

 空軍戰史官方原檔

 《空軍抗日戰史》是空軍總部於1940年在成都出版的,空總情報署每日將空軍各部隊,重要的戰情、戰報、戰果資料彙編成輯,直至抗日勝利為止,前後共出版11輯。這是目前有檔可查,空軍作戰最原始資料,其中第二輯記載的是1938年之戰鬥經過,其中武漢空戰的記載如後:

 

 218日之戰鬥:

 一:18日司令官張廷孟口授命令要旨如左:(節略)

 二:同日550分,據報敵機5架,經株洲向衡陽進襲,第28隊副隊長雷炎均領隊,率一式霍機3架,於6時自衡陽起飛,成戰鬥隊形,高度3千公尺,在機場上空警戒,我機升空後天尚未明,敵機將至機場,已為我機發現,見敵機8架,分為兩隊,成兩機梯形,系單翼雙發動機之轟炸機,高度8千呎,我機乃開始俯衝,敵尚未知覺,經我機射擊,始倉皇投彈,避入雲中而遁,我機無損,僅毀屋舍1棟,我機因油量關係,未行追擊,7時許3機安全降落機場。

 該隊格機均奉命暫在南昌警戒,此次應戰乃係衡廠修妥之霍機奉令於學校未派員接收前,暫由該隊在衡陽警戒。(待續)

 

2010-10-30

旺報

【文/何邦立】

 22隊隊長劉志漢眼明手快,一個小轉彎,找到一個好位置,就把跟他纏在一塊兒的鬼子機兒打了下去。

 三:同日1240分,據報敵驅逐機26架,轟炸機12架,連合向武漢來襲,我駐武漢空軍第四大隊,大隊長李桂丹,率全大隊E-15E-16二十九架起飛迎戰,其經過如左:

 第21隊隊長董明德,率E-16式機10架,於1310分自漢口機場起飛,成V字隊形,高度35百公尺,至機場西北方,遇敵驅逐機10餘架,成V字隊形,高約4千公尺,當即發生戰鬥,結果擊落敵驅逐機4架,計柳哲生擊落1架,董明德、楊孤帆、柳哲生,23隊副隊長劉宗武,共擊落1架。

 李文庠、楊孤帆、王特謙、韓參共擊落1架。王遠波、龔業悌、王特謙共擊落1架。第22隊,由李大隊長率E-15式機11架,於13時,自漢口機場起飛,成V字隊形,高度3000公尺,在機場西南角遇敵機12架,成V字隊形,高約4000公尺以上,敵機之前6架,即攻擊我之前6架,其後6架,則攻我之後5架。

 

 被敵擊中安全回場

 第一次編隊戰鬥後,即發生單機格鬥,隊長劉志漢擊落敵驅逐機1架後,因發動機爆炸,乃跳傘,安全落地。副隊長鄭少愚飛機受傷,迫降機場,人無恙。隊員張光明與敵驅逐機格鬥,飛機被敵擊中29彈,安全回場。

 隊員馮汝和擊落敵驅逐機2架,隊員張明生擊落敵輕轟炸機1架,吳鼎臣擊落敵驅逐機1架後,因見我機1架為敵驅逐機攻擊,即行往援,適前方一機轉頭,遂致相撞,乃跳傘,機毀人安。

 第23隊隊長呂基淳、率E-15式機8架,於1245分,由孝感起機,飛漢應戰,我機成V字隊形,高度3千公尺,至漢口機場之北,見敵驅逐機56架,與我22隊數機酣戰中,當即赴援,發生混戰,結果副隊長劉宗武、隊員信壽巽,各擊落敵驅逐機1架,分隊長王玉琨,擊落敵驅逐機2架後,旋因受敵3驅逐機圍攻,致方向舵及操縱索悉遭擊毀,機身失所控制,迫降漢市東北隅田野間,其時敵機複追蹤圍射,幸未擊中,惟著陸時因機身顛覆,致右腿撞傷,人昏迷,我各機戰鬥後,於1330分,始罷戰回降機場。

 是役大隊長李桂丹、隊長呂基淳,隊員巴清正、王怡、李鵬翔陣亡,分隊長王玉琨負傷。至於1959年空軍總部出版《空軍忠烈錄》中有關李桂丹烈士武漢空戰記載同《空軍抗日戰史》,但仍缺起飛時間與作戰高度。

 

 武漢空戰外文報導

 《1910—1950在中國空域飛行》,於1984年在美出書,作者饒世和(MalcolmRosholt)於1931年間任職上海英文日報《大陸報》(ChinaPress)的記者與編輯,他曾兩度採訪(19321937)淞滬戰事,後回美服務陸軍航空隊,1943年飛越駝峰再度回到中國,任14航空隊的戰地情報官,1949年加入陳納德將軍的民航空運隊擔任公關工作。

 由於其工作經歷及特殊人脈背景,在華期間收集了諸多航空史料,戰後更多方走訪美國各大航空博物館、軍方檔案庫,並與中國航空發展重要關鍵人物及家屬求證,此書圖文並茂,前後涵蓋40年,對中國早期航空發展,做了詳實,客觀的歷史見證。

 若比對《1910-1950在中國空域飛行》與《空軍抗日戰史》兩書,則可發現這兩段一模一樣,只是一是中文,一是英文。換言之,饒世和的武漢空戰,取材自最原始的中方作戰記錄,經英譯而成。

 其中記錄了第22隊隊長劉志漢在218空戰中,跳傘人安。隊員張光明與敵纏鬥,挨了29彈仍安全返場……吳鼎臣的撞機跳傘人安。唯對李桂丹大隊長與敵接戰情況,則完全沒有提到!

 

 劉志漢跳傘遇敵機

 《1910-1950在中國空域飛行》英文原著出版3年後,中譯本由空軍總司令部以《中國航空史話》為書名發行,該書並經曾任中美航空混合聯隊中方第三大隊副大隊長徐華江先生審定之。

 《空軍建軍史話》作者盧克彰,於1974年在台北出版書中所描述的武漢「二一八」空戰,引用的原始資料仍是《空軍抗日戰史》,兩者幾無不同。唯補充了兩段,一是地面多人目擊李桂丹犧牲經過,二是詳述劉志漢空中跳傘經過,茲摘錄如後:

 22隊隊長劉志漢眼明手快,一個小轉彎,找到一個好位置,就把跟他纏在一塊兒的鬼子機兒打了下去。但是他的發動機也給命中爆了炸,他當即跳傘,想不到另外還有兩架敵機跟著降落傘在他四周轉,子彈像雹子似的落在他身邊,他們那種以射殺降落中飛行員為樂的卑鄙殘酷行為,在戰場上已是屢見不鮮。

 劉志漢身不由已的吊在降落傘下面,本來還可以苦中作樂欣賞一下敵機空爆的奇觀,但見到兩架敵機在對他開火時,他當時靈機一動,敵機三番兩次的兜著他射擊,不過是叫他死,那麼就裝死吧。(待續)

 

 

兩岸史話-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2010-10-31

旺報

【文/何邦立】

 其中最大的矛盾,是23隊副隊長劉宗武與第21隊的董明德、楊孤帆、柳哲生共同擊落一架日機,為什麼會如此時空錯亂?究竟有何隱情?

 於是他低下頭,垂下手,任著風向飄蕩;敵人還不肯相信,飛得很近,它那漆著醜惡的紅膏藥的翅膀幾乎碰到了他身體,仔細的察看了一番,才放心地飛去。劉志漢吉人天相,九死中得一生,他落在城郊的一片水池裡,幸虧水深只及膝部,僅僅受到一點微傷。

 大隊長李桂丹的飛機和他自己也受了傷,他很鎮靜的駕機迫降,機場邊壕中躲著的機械人員,都看到他的飛機降落得很正常,也沒有人知道他是否負了傷,大家認為即使負傷的話,也不會太厲害,因為從他操縱飛機的情況上判斷,他的身心,都在常態中。

 但是出人意料的,他的飛機在離地還不到二百公尺時,突然爆炸焚燒了起來,根據推測,他的飛機一定是被擊中要害,如果再遲幾分鐘,等飛機落地,他離開飛機後,再爆炸的話,就不會有問題了。

 中國空國一位最年輕,最勇敢的大隊長,25歲的李桂丹,就這樣壯烈的成仁了。

 

 自我矛盾另有隱情

 23中隊的隊長呂基淳,隊員巴清正、王怡、李鵬翔,也同在這一役中陣亡。在短短12分鐘的空戰中,擊落了敵驅除機十三架,轟炸機一架,這是世界空戰史上沒有前例的。敵空軍王牌飛行員金子隆大尉,也在這一役中,乘(火機)進入了長江。

 《空軍建軍史話》是空軍總部政戰部的出版物,作者調整修改了第21隊的起飛時間,及接戰的順序;第2110E-16在上午1030分由武漢起飛,22隊由李桂丹大隊長率領的E-15則仍是下午13時由武漢起飛迎敵,23隊的E-15午後1240分由孝感南飛迎戰,其餘戰情戰果與《空軍抗日戰史》無異。

 如此看來,好像上下午兩場空戰,中間且間隔二個半小時,不合情理。此其中最大的自我矛盾,則是23隊副隊長劉宗武與第21隊的董明德、楊孤帆、柳哲生共同擊落一架日機,為什麼會如此時空錯亂?究竟有何隱情?

 成都版的《空軍抗日戰史》是依戰情的第一手資料彙編而成,但大隊長李桂丹的犧牲全無著墨,本就令人起疑。三十餘年後的《空軍建軍史話》卻出現多位目擊證人,看到大隊長座機低空被擊爆炸,機毀人亡;是否這才是真相?此外明明第2110機最後到場,收拾清理殘局,卻改寫成上午1030分起飛,其動機何在?這些欲蓋彌彰,畫蛇添足之舉,更突顯出事實真相有待釐清。

 

 空戰跳傘遭敵射擊

 1990—1992年間,劉文孝編輯的《中國之翼》出版三輯,他面談訪曾參與抗日空軍的前輩,佐以查證,使這段爭民族存續的中日空戰史,片片段段更翔實的記錄流傳下來。五十年後,老兵逐漸凋零之際,該書在此緊要關頭做了些去蕪存菁,補正的工作,實功不可沒。書中對抗日戰爭早期空戰著筆甚多,唯對關鍵的三次武漢大空戰,可能是找不到參戰對象訪談,而完全空白,實屬遺憾!但間接地也反映出當時我方犧牲的慘重。

 個人曾於2007年,打電話到舊金山,訪談劉志漢有關其武漢空戰跳傘的經過,曾遭兩架敵機射擊,如前所敘無誤;亦見日寇違反日內瓦公約之卑鄙行徑!

 在武漢空戰六十年後,張光明以參戰老兵身分,將其親身經歷空戰的一手資料,以〈抗日空戰拾粹〉為文,於1998年發表於美國《世界周刊》專題,其中〈漢口空戰巧事一籮筐〉一節,有如下的敘述:

 1938217日午後4時許,空軍第四大隊李桂丹大隊長突奉命飛離老河口訓練駐地,第21中隊(中隊長董明德,俄制E-16機),第22中隊(中隊長劉志漢,俄制E-15機),進駐漢口王家墩機場。第23中隊(中隊長呂基淳,E-15機)進駐漢口北方的孝感機場。

 

 才剛起飛低空遇襲

 18日凌晨3時餘,傳來敵機空襲漢口情報,全體即刻整裝進入機場,由大隊長作戰指示與作戰編組。總領隊大隊長編組為四架E-15型飛機,二號機為分隊長鄭少愚,我是三號機,四號機為巴清正,為第一編組群,第22中隊為第二編組群,第21中隊為第三編組群,任支援掩護。高度為六千八千公尺。第23中隊為第四編組群,由孝感飛來加入戰鬥行列。

 至當日午時餘,在緊急警報中起飛,總領隊四架編組群,起飛不及三分鐘,高度僅千餘呎,(其餘編組群尚在陸續起飛中)。我即發現後上方高空有敵機群,乃迅速靠近總領隊機,以手勢示警。

 此時四機編組,仍以大仰角搶升高度,在此同時,敵機十餘架已由後上方衝下,接近近射距位置。情況如此,十分不利,立即作側滑飛行以避中彈。遭第一次攻擊,即見總領隊即刻著火下墜,二號與四號機,同時均成螺旋狀態而下墜,我未中彈,隨即陷入敵圍攻中,展開單機與敵多機的生死戰鬥。

 在遭輪攻的情況下,沒有還擊餘地,乃採連續性的大動作特技翻滾飛行,冀求避免在圍攻中彈,以待友機支援解圍。

 被圍攻十餘次後,環視周圍空際,僅剩有三架敵機,居高仍輪攻不捨。(待續)

 

 

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兼記李桂丹殉國始末(之四)  

2010-11-01

旺報

【文/何邦立】

 四機編組中的2號機鄭少愚,在敵機第一波攻擊時,即中彈翻滾而下墜,緊急迫降在機場,經檢查後,僅中一彈,竟打斷方向舵的操縱線,飛機立即失去操縱作用,其「巧」真令人稱奇。

 此時相戰高度,僅有百餘呎,無法再作大動作飛行,只有繼續多變化飛行,使飛機每秒均不在直線軌跡上運動,以閃避攻擊,並向敵機反擊。(按E-15速度雖慢,其靈敏性尚優越,火力亦強),相互纏鬥正在機場與漢水之間上空。

 當時心想,沒有友機解圍,也無地面火力支援,即使不被打下來,恐亦會被三敵機逼至地面,乃決心採對頭攻擊。(上海南京諸多空戰,每次遭遇,均是敵眾我寡,由於日本九六式機性能佳,速度快,火力亦強,空戰中予取予求,絕不採用「機會均等」的對頭戰法),當稍作平直飛行取得速度時,果由後上方衝下一敵機,我在適當距離,猛然反轉作仰角對戰,敵機升高脫離,我加大速度隨之升高,作有效的一擊,敵機冒出白色煙霧,顯被擊中。

 

 僅差半寸即開花

 在攻擊之同時,我未能察覺,有一敵機由後下方跟蹤偷襲,我機左下翼與座艙下前方子彈箱頓時「開花」,飛機有失去平衡態勢,此時冒煙敵機搖擺機翼集合另二敵機,迅沿江東去。(後來消息,該三機其中一架,迫降於馬當北岸),我的左下機翼,有斷裂危險,立即減小速度傾傾斜斜的迫降於機場。

 經檢查,飛機中彈219發,中彈部位均在下翼與機腹部,最危險的3枚子彈,仍留在保險傘座墊內,若再高半尺寸,我的臀部即將「開花」。尤其令人驚奇的,在雙腳中間前面的子彈箱開了花,和機腹兩側中彈多發,而雙腳及腿,竟未中彈損傷,如此情況,除了幸運還是幸運了。

 四機編組中的2號機鄭少愚,在敵機第一波攻擊時,即中彈翻滾而下墜,緊急迫降在機場,經檢查後,僅中一彈,竟打斷方向舵的操縱線,飛機立即失去操縱作用,其「巧」真令人稱奇。

 另有第四編組群,第23中隊由孝感飛來參加戰鬥,出敵不意的來了一股奇兵,先期空戰中,敵機已失去高度,被這股奇兵擊落數架。其中有關23中隊信壽巽,在空戰中緊迫追擊敵機,因距離過近,擊中敵機後,敵機漏出滑油,塗滿信機的風擋,而失去視界,終致無法繼續戰鬥,亦屬空戰中少有的鮮事。

 2006年北京出版的《浴血長空》一書中有關二一八空戰,李桂丹的領隊機群,在起飛3分鐘,高度1500呎繼續爬升中,遭日機從後上方偷襲……李因而犧牲。至於鄭少愚座機中彈螺旋下墜,他拉起飛機與敵周旋,遭三架日機圍攻反覆12次,最後他擊傷一架,駕著中彈210多發的座機,迫降漢口。文中把張光明誤做鄭少愚!

 《空軍抗日戰史》《空軍建軍史話》《1910-1940在中國空域飛行》三書,張光明座機中彈皆29發,這原是筆誤。作者親訪張光明查證,以219發為準。

 

 李桂丹殉國始末

 在「二一八」武漢空戰中,張光明是李桂丹領隊機組的3號機,漢口機場第一批起飛迎敵,因此他也是空戰現場的當事人及目擊證人。在六十年後,張光明為文詳述當時的遭遇細節,終使李大隊長的犧牲,得以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李大隊長為第一梯隊的領隊機組長機,2號機鄭少愚副隊長、3號機張光明、4號機巴清正,於13時甫從漢口王家墩機場起飛,3分鐘後高度1500呎在機場東北角,突遇日機多架從後上方奇襲,僅一回合,三機均被擊中,長機起火,2號、4號機螺旋下墜,3號機張光明踩舵向左側滑逸出,幸運的未中彈,躲過第一波攻勢。

 李桂丹的犧牲,不禁令人憶起3個月前,高志航大隊長在周家口不及起飛,被炸殉國的往事,相較之下,李桂丹不過多爭取了3分鐘,1500呎高度,以身殉國的結局,則無兩樣!究竟孰令致之?這反映在《空軍抗日戰史》的原始檔案,就已語焉不詳。至於《空軍重要戰役專冊》刪除重要當事人,就是不欲人知真相。

 

 張光明鮮血寫戰史

 張光明在抗戰期間,7次受傷2度跳傘,他用鮮血在藍天寫戰史,他參與了「八一四」筧橋空戰、「八一五」南京空戰、「二一八」武漢空戰、「四一O」台兒莊空戰、「五三」重慶空戰等所有的重大戰役。但他卻感歎的說:「為何官方戰史記錄,與他的親身經歷,有著如此大的差距?」此時我才體會到張老將軍心中的痛!

 日本防衛廳研修所戰史室檔案資料披露如後:1938218日武漢空襲任務,由日本第三空襲部隊負責,其下海軍第一聯合航空所屬木更津航空隊及鹿屋航空隊,由南京起飛15架中攻G3M1型機(九六式陸基中型攻擊機)執行。同時由日本第一空襲部隊,所隸海軍第二聯合航空隊,抽調其第12航空隊、13航空隊,各六架艦攻A5M1(九六式艦戰機)由南京大校場機場起飛,擔任轟炸護航任務。(待續)

 

 

 

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中、日雙方戰果檢視(之五)

2010-11-02

旺報

【文/何邦立】

 編者按前文提及蘇聯援華之戰機時,作者曾使用E-15E-16,應為I-15(讀為伊-15)、I-16;根據作者來函說明:俄文驅逐機或戰鬥機發音為「Istrebit,英文的書寫法是以字首縮寫「I」作為戰鬥機的代號,如I-15I-16,但其念法則為伊-15、伊-16,將念法變成寫法E-15E-16,是錯誤的。蘇聯援華的伊-15型及型之別。第型為I-15bis、常誤寫為I-152,第型為改良型,常被寫為I-153。伊-15是最後一代的雙翼戰鬥機,速度慢,動作靈活,水平盤旋半徑小,其特性為利於纏鬥。至於援華的伊-16,早期的為5型及6型,及後期改良的10型(I-16-10),少數18型的則為帶炮機。伊-16為下單翼、全金屬的戰鬥鬥機,速度快。伊-15及伊-16均配備47.62毫米的機關槍,帶彈2000發,火力極強。

 日軍一飛行員歸航報告:發現有敵機自後追蹤,在緊急爬升左轉時,胸、臀遭槍傷,飛機進入俯衝狀態,幸運的在1500米處恢復知覺,將飛機拉平改出後,勉強的操控飛機,飛回蕪湖基地。

 依戰鬥機出勤時間(日本時間)紀錄顯示如下:915分:12架艦戰機從南京基地(代號P)起飛。

 1000分:蚌埠練兵場機場落地加油待命,其中一架因故障中止任務。

 1215分:11A5M1戰鬥機與15G3M1轟炸機空中會合,目標直奔武漢。

 1350分:全抵漢口上空。

 1352分:與中方I-15I-16在漢口機場以西23000米高空交戰。後各機戰線脫離返航。

 1425分:武湖上空與敵5I-156I-16遭遇。

 1620分:7A5M1返航南京基地,其中3架途中曾落蕪湖基地。

 (註:中日時差1小時,接戰時間相於中國時間1252分)

 日方戰果:共擊落敵機14架,犧牲4人,重傷1人。

 

 日12航空隊戰報

 第一小隊2號機橋本(Hashimoto)二空曹報告:

 1352分瞥見中國飛機編隊從機場起飛,在環顧無追擊者狀況後,俯衝而下攻擊,僅一回合,在1500米高度,擊落一架I-15機也衝散了對方隊形,隨後進入個別纏鬥。我追擊另一I-15機至400米高度,接近至20米距離,正要開槍射擊時,見敵機墜向揚子江。

 我接著又爬升回1500米高度,見機尾4-133編號的四小隊2號機南義美會合,航向機場東北方,這時看到中國飛行員的降落傘飄降中,並射擊之。回航時發現右上方有一友機與兩架I-15纏鬥,我也加入戰鬥,此時目視四小隊長機小林擊中一架I-15,冒出白煙,高速下墜,這架I-15試圖迫降,但在觸地瞬間翻覆。

 歸途路過武漢,見3I-151I-16敵機,因油量不足又缺子彈,急避之。最後於1545分降落南京基地。

 橋本自述中,未提及其長機總領隊金子隆司大尉(LtKanekoTakashi)及3號機早川廣治(HayakawaHiroji)二空曹的下落。

 

 參戰5人失蹤3

 第二小隊2號機相曾幸夫(AisoYukio)三空曹的報告:

 1352分看到一架I-15在機場西北角,他對著該機猛衝過去時,瞥見右側有兩架I-15爬升中,即刻轉向,向其中一架拉近距離,並攻擊之,射了200發子彈將之擊落。隨後發現有敵機自後追蹤,在緊急爬升左轉時,胸、臀遭槍傷,並失去知覺,飛機進入俯衝狀態,幸運的在1500米處恢復知覺,將飛機拉平改出後,勉強的操控飛機,飛回蕪湖基地,於1530分落地。

 檢查3-159號機發現:左翼尖及機尾各被擊中兩彈。機身中彈3發。2發在右側機身,其中一彈射入座艙罩。左側一發射穿座艙罩留下2彈孔。顯然的兩顆子彈從後方入艙,造成相曾的槍傷,一顆傷及左大腿臀側,顯然當時相曾上身正做右轉動作,另一顆子彈穿擊機身時,動能已低嵌入右胸。

 相曾亦從未提及其長機宮本繁夫(MiyamotoShigeo)一空曹被擊落情形。

 總結:12航空隊參戰5人,失蹤3人,重傷1人。

 

 一場空中遭遇戰

 第三小隊長機森貢(MoriMitsugu)一空曹的報告:

 在飛機場北方33500米處,瞥見一群敵機,正準備掉頭去追,隨後看到一架I-16在右側爬升,即刻轉頭追趕射了50多發子彈。再繼續爬升攔截空中一群敵機。當追擊一架I-15時,另一架I-16向我對頭開火。在空中轉了兩圈,瞥見一友機追擊其右下方之I-15機,我俯衝向I-15開火後,急速拉升,此時聽到一聲巨響,兩架I-15互撞。

 爬升後遇兩架I-16,一從右上方,一從對頭來的攻擊,而周遭全是敵機。混戰中,我在爬升轉彎動作追逐一架I-15時,瞥見另一I-15在追擊友機,我立刻放棄原目標趕來相助,突然眼前一架I-15正在爬升,即刻開火,但見該機冒著黑煙而逝。交戰56分鐘後,發現座機遭擊中,左翼油箱漏油,此時1402分我即刻調頭,過武湖時左油箱已空,勉強落在蕪湖(代號Q)基地時,右油箱亦將盡。

 

 

 

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中、日雙方戰果檢視(之六)

2010-11-03

旺報

【文/何邦立】

 雙方戰果分析,應以雙方實際犧牲人數為準,逆向交互檢查雙方戰報,佐以參戰者證據,逐步還原真相,做法有如民航客機失事調查中之交替檢查驗證(Crossexamination)使真相終能水落石出!

 日方戰果共擊落14I-15,另一架可能擊落,2I-16和一架CB-2轟炸機。自己犧牲4人,重傷1人,比對中方戰果,是役擊落日軍驅逐機12架,轟炸機1架,我方損毀戰機5架,受傷2架,犧牲5人,負傷1人,為何雙方數字如此南轅北轍?

 排除戰時雙方刻意擴大戰果,以鼓舞民心士氣因素外,當時科技水平,並無照相槍等設備,要查證實屬困難,因此多憑當事人證詞,外加友機佐證,唯其客觀性較差。

 

 交替檢查驗證

 有時擊中敵機,冒出黑煙或白煙,或見敵機下墜,進入螺旋狀均被認定擊落。事實上可能僅是擊傷,卻能僥倖生還。理論上應以飛機殘骸來確認,然實務上亦有其限制,諸如擊中後最終墜入叢山或落水(海)或找不到殘骸……

 因此雙方戰果分析,應以雙方實際犧牲人數為準,逆向交互檢查雙方戰報,佐以參戰者證據,逐步還原真相,做法有如民航客機失事調查中之交替檢查驗證(Crossexamination)使真相終能水落石出!

 從日方二一八武漢空襲空戰經過略圖中,各小隊成3機戰鬥隊形(僅2小隊2機編隊),12空的12小隊前後護衛木更津轟炸大編隊在前,13空的34小隊在後護衛鹿屋空轟炸機編隊。4個小隊呈菱形編組,但前後間距因轟炸機群編組而拉大。

 

 釐清接戰情況

 此可從12空及13空歸航戰報中,1352分看到我方戰機位置、高度、爬升狀態中得知,雖然空軍抗日戰史記載不夠完整,但印證了參戰者張光明的第一手資料,雙方接戰狀況可釐清如下:

 第一小隊3機於1352分在機場東北角俯衝而下,突襲我第一梯次剛起飛爬升中的4機,2號機橋本以為擊落了我方2號機(鄭少愚),只一回合,後就改為個別纏鬥,相對應的我方3號機張光明最早發現日機由後上方突襲(從停機坪開車滑行起飛3分鐘,高度1500呎),並目擊領隊機李桂丹被(金子大尉)擊中,冒黑煙起火。

 同時看到2號機鄭少愚被(橋本)擊中失控下墜,4號機巴清正被(早川)擊中,飛機呈螺旋狀墜落。張光明在第一時間蹬左舵滑出,感到子彈在右機翼外側劃過,隨後遭3機不斷的追逐……由於剛起飛3分鐘,《空軍建軍史話》中,多位機場維修地面目擊證人,看到大隊長(第一架領隊機)被擊中起火的敘述相符;與張光明所述不謀而合。

 張光明敘述,我方第二梯次起飛的是22中隊長劉志漢隨後率7機起飛(空軍抗日戰史則是李桂丹率22中隊11機迎戰),由於日方第二小隊2機,在相關位置,距離上在第一小隊之後(接戰時間亦略晚),此可從2號機相曾敘述看到一架I-15(張光明遭擊後),向機場西北方向飛去,同時看到2I-15正在爬升中(對應空軍抗日戰史,這是劉志漢與王怡),相曾擊落了王怡,隨後亦遭擊重傷,而攻擊劉志漢的應是長機宮本,空軍抗日戰史中敘述兩人纏鬥中,劉志漢藉著觔鬥,咬住敵人尾巴將宮本擊落。(日方記錄宮本失蹤未歸),此同時劉志漢亦為另一日機(第3小隊長機森)擊中跳傘。

 《空軍抗日戰史》中強調,敵機之前6架攻擊我機6架,其後6架攻擊我機之後5架。

 印證日方資料,第125機奇襲我前6機,其中1小隊3機攻擊我前4機、2小隊2機攻擊我隨後爬升之2機。在第一波攻擊後,我方損失李桂丹、巴清正、王怡,劉志漢被擊中跳傘,鄭少愚遭擊,操縱索故障迫降,張光明飛機中彈219發重傷,幸運返場迫降,可謂損失慘重!

 

 吳鼎臣不慎撞落友機

 在後護衛鹿屋空轟炸機編隊的13空第三小隊,1352分看到機場北方33500米處一群敵機(此是由孝感南飛的23中隊8I-15),機場西北方23000米處有6I-16正在爬升中(21中隊)。長機森的證詞:「瞥見友機追逐右下方之I-15(李鵬翔),我亦俯衝而下向I-15開火,因感覺後有追機,遂急速拉升,但聽一聲巨響,兩架I-15互撞(吳鼎臣、李鵬翔)」,此時高度3000米,日方第三小隊接戰的是22中隊後5機。森寫下擊落2I-15的戰果。

 《空軍抗日戰史》中有一段:「……吳鼎臣擊落敵驅除機一架後,因見我機一架為敵驅逐機攻擊,即行往援,適前方一機轉頭,遂至相撞,乃跳傘,機毀人安」。文字內容曖昧,好似吳鼎臣與日機相撞。

 〈憶抗日悲壯歲月〉一文中,吳鼎臣回憶保衛大武漢一節中;「……我猛然看見一架敵機正在緊追我的友機,十分危急,我趕快追到敵機之後,準備向它襲擊,說時遲那時快,我的飛機左翼突然被另一敵機所撞擊,飛機已無法控制,頭朝下向左旋轉,我無法可想,只好用降落傘了,我跳出飛機後,在空中頭朝下腳朝上往下掉,掉到離地面56百米的高度時,把傘拉開,平安地降到了地面。」吳文中所述,撞的是日機。(待續)

 

 

 

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中、日雙方戰果檢視(之七)

2010-11-04

旺報

【文/何邦立】

 敵機冒出白色煙霧,顯被擊中,同時張光明機亦受另一敵機從後下方攻擊,左下翼及座艙下方頓時開花,飛機有失去平衡態勢。

 《浴血長空》一書中,武漢大空戰一節中「李鵬翔中尉在與日第13航空隊的1架九六式艦戰機的格鬥中處於危險境地,他的隊友武亭純中尉趕來救他,武亭純加足馬力俯衝下來,一下子占據了敵機的尾後位置,就在武亭純4槍齊發的同時,敵機卻翻身脫離,原來敵機早已發現背後的襲擊者,武亭純提防不及,撞上了李鵬翔的飛機,他只好棄機跳傘,而李鵬翔則因為受傷過重,隨座機墜毀犧牲」。此段敘述,不知何故,用的是「武亭純」,會是「吳鼎臣」的音譯錯誤?或另有隱情!

 133小隊先接戰的是22中隊的後5機,由於纏鬥而失去高度,隨後23中隊8I-15趕到加入戰鬥,雙方展開激戰。從2號機金子的證詞,混戰中呂基淳隊長可能遭其毒手。至於3號機濱田失蹤未歸,應是被信壽巽擊落的。

 

 日軍掃射跳傘人員

 《空軍抗日戰史》中僅提及信壽巽擊落敵驅逐機一架,但張光明在《抗日空戰拾粹》中有如下記載:「23中隊飛行員信壽巽,在空戰中緊追擊敵機,因距離過近,擊中敵機後,敵機漏出滑油,塗滿信機的風擋,而失去視界,致無法繼續戰鬥,亦屬空戰中少有的鮮事!」

 日方檔案資料披露,4小隊的南義美與1小隊的橋本,曾聯手對中彈跳傘的劉志漢實施空中射擊。無獨有偶的是,4小隊的井芹與1小隊的橋本,也對撞機跳傘逃生的吳鼎臣打空靶掃射,這種違反國際公約,不人道的行為,在日軍可謂司空見慣。雖然我空軍抗日戰史在這方面並未著墨,但日軍的罪行可謂鐵證如山!

 總之,二一八武漢空戰,我方前兩梯次起飛的I-15戰機,李桂丹的4架領隊機,及22中隊長率的7機,先遭1212小隊的突襲,後遭13空第3小隊的攻擊,我機因無高度,被打得抬不起頭來,幾至全軍覆沒,此時由孝感趕來的23中隊8I-15機進場解圍;由於先前戰鬥,至日機亦失高度,遂遭我23中隊生力軍的痛擊,一場混戰,雙方互有傷亡,空戰歷時10分鐘,日機迅速脫離戰場。

 

 誰擊落金子隆司

 開戰之初1352分,整體上中日雙方交戰,是11架艦戰對上19架俄制I-15機。在日方紀錄,漢口機場上空只有零星I-16的接觸,並無主要格鬥。

 21中隊較22中隊晚數分鐘起飛,空戰約10分鐘結束,也就是說21中隊10I-166機編隊,在爬升爭取高度中(由機場向東北方向起飛、爬升、左轉,至西北方2浬處),由於並未注意其後下方交戰的2223中隊,也錯失了殺敵機會!

 23中隊較22中隊早15分鐘,從孝感機場起飛,南奔到武漢,約20分鐘後,剛好抵達加入戰鬥,經過22中隊,23中隊浴血奮戰,日方亦損失4機、1人重傷、2機油箱被擊漏油,因而不敢戀戰,陸續急速脫離戰場,應該說是第23中隊擊退了日機。21中隊是最後返場落地,總共停空時間20分鐘,全隊並無任何損傷,主力未參與戰鬥,是間接證明。

 由於接戰單位與時間先後,可判別出日本失蹤未歸4機中,2小隊的宮本應是被劉志漢擊落的。而3小隊的濱田則是遭23中隊隊員信壽巽擊中無疑。

 至於張光明回憶:「當日本第一小隊3機第一波攻擊後,我方領隊4機中3機應聲下墜,僅張機向左逸出,隨後遭受3機(1小隊)尾隨追擊,幾至高度全失……張光明絕處求生,改採對頭戰……後上方一架敵機衝下,張猛然反轉仰角對戰,當日機升高脫離時,作有效一擊,敵機冒出煙霧,顯被擊中,同時張機亦受另一敵機從後下方攻擊,左下翼及座艙下方頓時開花,飛機有失去平衡態勢。此時冒煙敵機搖擺機翼集合另二敵機,迅沿江東去。」張光明擊傷的敵機,由搖擺機翼動作看來,必是日方的總領隊金子大尉無疑,據後來情報消息,該機迫降於馬當北方。

 一小隊的兩僚機橋本、早川後又接戰的對象已是22中隊後5機,由於早川失蹤未歸,若用時間位置及排除法推論,最可能是被22隊隊員馮汝和所擊落。

 又是誰將3小隊的森與金子空曹油箱擊破?令二機差點無法返場,應是23中隊分隊長王玉琨擊傷的。對應《空軍抗日戰史》中記載,王玉琨擊落二日機後,才遭受3敵機追擊圍攻。混戰中誰將2小隊的相曾擊成重傷,已無從查證,整體而言,應是23中隊的戰功。

 

 雙翼機最後一位王牌

 日海軍航空隊隊長大佐職(相當聯隊長),下轄艦戰機分隊與陸攻(轟炸)機分隊,分隊長為大尉職(相當大隊長),12航空隊完整的配製為九六式艦戰機45架、九六式陸攻機18架,此次空襲武漢,擔任護航的總領隊,12航空隊的金子隆司大尉(日本王牌飛行員),空戰中遭22中隊張光明擊傷,後中途墜落喪命。是役,中日雙方大隊長均殞命,可謂戰況慘烈。

 此役張光明擊傷日機,但並未列入中方紀錄(官方只承認擊落或共同擊落日機)。抗日空戰中,他先飛霍克機,後飛I-15ⅡI-15Ⅲ,均是雙翼戰鬥機。張光明先後參與了814筧橋空戰、815南京空戰、二一八武漢空戰、四一台兒莊空戰、五三重慶空戰等重大戰役,出生入死,贏得一等宣威獎章(出入敵陣30次以上轟炸任務)、及四星星序獎章(擊落日機4架半戰績),可謂實至名歸。

 若再加上考證後的金子隆司大尉這一架,則張光明真正戰績應是5架半,所謂的空戰王牌(Ace)飛行員。他可說是二戰前雙翼戰機最後的一位王牌飛行員。卻在戰後72年被認定,也算一段佳話!(待續)

 

 

 

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指揮系統的缺失與責任(之八)  

2010/11/05|何邦立

當接到警報起飛後,爬升至4500米高度上,這時發現機群進入了連續的積雲。張光明回憶道,當日天氣晴朗,天氣很好!真正交戰的高度,戰報中記載的單位,究竟是公尺(米)或是呎,亦有待進一步釐清。

《空軍抗日戰史》中記載,二一八武漢空戰,空軍四大隊李桂丹大隊長率22中隊10人、23中隊8人、21中隊10人,我方參戰共計29員。書中提及有名姓者僅22人,計229人、234人、219人。經查證《空軍忠烈錄》,查出22隊趙茂生、23隊陳懷民與孫金鑑、21隊張效賢,4人均曾參戰,但仍差3人姓名不詳。

當時中日雙方交戰已半載,空軍作戰部隊指揮級的期別,大隊長、中隊長為中央筧橋航校二期生,到副隊長為航校三期生,分隊長為航校四期生。航校五期一班在隊上屬資深隊員,至於航校五期二班生,原採義大利不淘汰制訓練,因改為美式嚴格訓練,改制關係而晚了一年,與航校六期一班生同時畢業,投入戰鬥。航校六期二班生,當時才剛畢業月餘,正接受部隊戰術訓練中。

 

武漢空戰的參戰人員

時任22中隊隊員、航校五期一班的張光明特別指出:「他們隊上的分隊長是楊慎賢與李文庠;至於李鵬翔與王玉琨則是23中隊的分隊長。同班同學張明生,隸屬21中隊,飛的是I-16而非I-15,而軍中袍澤經常將兩人混淆,兩人不同隊,飛的機種也不一樣。只是張光明、張明生一字之差而矣!」

《空軍抗日戰史》中,將22隊的李文庠與21隊的張明生,隊別相互誤植。至於航校四期的李鵬翔明明是分隊長,卻寫成隊員,且未載名隊別。《空軍忠烈錄》中記載:「李鵬翔烈士亦以機毀負重創,流血遍體,殉國」,一筆帶過。事實真相,是遭友機吳鼎臣不慎撞落。連隊別,職別都記載不實的戰史,張光明感嘆地說:「這是為何他不願意看空軍正式檔案資料的原因!」

談到22中隊的長官,張光明特別指出,樂以琴豪氣干雲,勇敢善戰,在高志航之後,不作第二人想。同學李有幹在淞滬戰爭中犧牲得早。巴清正與梁添成是他最欽佩的同僚,平時沈默寡言,戰時奮勇殺敵,編隊作戰中絕不脫隊,幾乎無役不與,雖無顯赫戰功,卻是真正的空中勇士。梁添成參加了二一八武漢空戰。次年,在重慶夜間空戰中不幸殉國。

至此武漢二一八空戰的參戰人員,仍差23中隊、21中隊各一人,當時23中隊成員中,還有航校第五期一班的王蔭華與五期二班的王殿弼、曹世榮三人。21中隊的成員中還有六期一班的王文驊與金安一兩人。若依各期班參與作戰編組的研判,最可能的是23隊的王殿弼與21隊的王文驊參與此役。

 

漢口機場的跑道走向

1910-1950在中國空域飛行》一書中,西比史密斯(SebieSmith)為14志願轟炸中隊的修護官,有關1937年冬天漢口機場的情形,有如下的描述:「漢口機場的跑道長約一萬呎出頭,係用粘土碎石與砂子等築成,相當寬廣,尤其是道肩,均鋪上足夠的碎石緊密的壓實,可供飛機滑行而不致陷於泥中,因此我們將飛機沿著道肩,面向跑道停放,以免當機場泥濘不堪時,飛機陷入泥中,我們也遭遇到滯留不去的大雪,天氣酷寒而惱人,地上的積水盈寸,我們必須在惡劣情況下將飛機滑出。」

張光明更進一步,親自手繪漢口王家墩機場平面圖,機場長800米、寬500米。萬呎跑道,東北-西南走向,由於修護廠棚座落在機場西南角,因此飛機發動,滑入跑道,當時向東北方向起飛。

這說明,中方第一梯次4架領隊機組,緊急起飛3分鐘,爬升中,在機場東北角遇襲,與日本海軍第12航空隊歸航戰報所述完全一致。間接印證在《空軍建軍史話》中,地面修護人員所見,在約200公尺高度,大隊長飛機被擊起火爆炸,並非空穴來風!

張光明特別指出,《空軍抗日戰史》雖屬官方原始作戰檔案,含混的記載,給人印象是,李大隊長第一批起飛接戰的高度是3000公尺,地點是在武漢機場西南方的上空﹔但事實的真相是在機場東北方,高度約1500呎。空軍抗日戰史中蓄意的將接戰地點帶向反方向,高度又提升了2500公尺,所圖何為?這才是戰史研究者,值得深入探討的關鍵問題。

 

天候狀態與交戰高度

《空軍抗日戰史》中,對「二一八」當天武漢上空,天候狀況未加敘述。但印證蘇聯志願隊的戰報﹔「當接到警報起飛後,爬升至4500米高度,這時發現機群進入連續的積雲。」張光明回憶道,當日天氣晴朗!真正交戰的高度,戰報中記載的單位,究竟是公尺(米)或是呎,有待進一步釐清。

中日交戰之初,我主力戰機為霍克,諾斯羅普輕轟炸機等美式裝備,其高度表刻度均為英制,使用的是以呎為單位。半年後,我方主力戰機改為俄製I-15I-16,高度表用的是公制,以公尺()為單位。至於日機亦採用公制。故研究戰史高度時,不可不慎!

筧橋空戰時因颱風天的影響,雲層很低,日海軍九六式陸基中攻轟炸機,低空投彈,吃了大虧。隨後日軍在戰略、戰術上有所改變。改由戰鬥機護航,執行轟炸任務。一般轟炸機的巡航高度為8000呎至12000呎,水平投彈高度為8000呎,因此戰鬥機的掩護高度在12000呎(4000米)左右。

空軍抗日戰史中,218日之戰鬥,其中6時許,天尚未明,衡陽機場上空發現敵轟炸機,高度為8000呎,只此一處用的是呎。至於漢口空戰,所有記載的高度,用的均是公尺。

 

 

2010-11-06

旺報

【文/何邦立】

 我急得跳起來,憑我在大教場的經驗,再不起飛,我們在王家墩的一百多架戰鬥機,再也來不及全數離地了,更不用談戰鬥……

 張光明在《抗日空戰拾粹》中指出,我機在緊急警報中,倉皇起飛迎敵,領隊機組原計畫作戰高度6000公尺。但事實上是,第一編組群4機離地才400公尺,被襲中彈,長機起火爆炸。至於第二編組群前兩機,劉志漢被擊時高度約2500公尺,後5機高度達3000公尺,第三編組群23中隊,進入戰鬥空域的高度為3500公尺,剛好解除了22中隊的危境!

 

 戰機性能與戰術應用

 俄機的來到,剛好填補了半年以來中國空軍消耗殆盡的美式裝備,外加俄志願隊連機帶人的援華作戰,讓中國空軍恢復了元氣,為爭取武漢制空權,燃起再戰的決心!

 三菱九六式艦載戰鬥機,為日本第一架單翼,全金屬的戰鬥機,問世之初,創下一萬呎高度,450公里時速的世界紀錄。27.62毫米的機槍,800發子彈,其性能較美式霍克及波音P-26佳。至於俄製I-15I-16,均非其對手。甚至在太平洋戰爭初期,與美英各型戰機交鋒,仍略占優勢。後為日本海軍的零式戰機所取代。

 日本九六式艦戰機性能上占優勢,在空戰中若取得空優高度,每次採取俯衝攻擊,打帶跑的戰術,則我方完全處於挨打的地位,幾無還手之力。但中國空軍在裝配了I-15I-16飛機後,利用兩機性能上的特性,相互截長補短,發展出搭配戰術﹔以慢速雙翼的I-15纏住九六式艦戰機不放,再以高速的I-16,伺機偷襲,打帶跑的戰術,也獲得不錯的戰果。

 九六式艦戰機,由於油量航程的限制,無法對遠程陸攻轟炸機進行全程的護航任務,因此與就近起飛攔截的中國飛機遭遇纏鬥時,其留空時間就備受限制,一般來講僅20分鐘上下。為奪取空中的優勢,日機常放棄其原先護航的任務,改變為空戰格鬥的局面,所以九六艦戰機,雖有整體性能上的優勢,但日方轟炸機的損失率,並未因護航任務,而有顯著的改變。

 

 防空預警與空優高度

 1937921日起,空軍第四大隊22中隊,23中隊陸續將殘餘霍克機,先交21中隊,最後全部移交給五大隊接收,並分梯次赴蘭州,接收剛入境的俄製I-15機(2223中隊),I-1621中隊),並進行換裝訓練。1213日首都南京淪陷後,中國空軍陸續向西(漢口),向南(南昌、廣州)轉進。航空委員會指示各戰區,分別在漢口、孝感、長沙、衡陽、韶關、廣州等地修建、擴充機場,以便對武漢,廣州進行保衛戰。

 1938年元月,四大隊開始布防武漢周邊的孝感機場,2月中旬移駐武漢,隨後三大隊、五大隊也先後以武漢周邊機場為前進基地,隨時進駐。航空委員會為了武漢的空防,提高獲取敵情資料能力,密切監視敵機動向,從廬山、南昌、上饒、新州、宿松、黃坡、孝感等地為要點,沿線各鄉里、城鎮為基礎,遍設綿延不絕的對空監視哨網絡,又透過情報機構,在敵機場附近派出諜報人員,密切監控敵機動向,航空委員會軍令廳在漢口江漢碼頭,設有作戰室,負責接收各地情報,並指揮各機場適時轉入各級戰備。

 敵機一旦從南京、合肥等基地起飛,很快就會被我方監控人員發現,透過各種方式,直接向武漢航空委員會作戰室報告,坐鎮的地面總指揮官,作戰處處長可即時下達指令,各機場緊急起飛應變。籍防空監視哨預警系統,至少可爭取1030分鐘的應變處理時間。

 雙方誰能取得空優高度,也就掌握了制空權,這是決定空戰勝負的關鍵。由於日機在數量及性能上皆優於我方,且採取主動出擊的優勢,我方被迫進入防禦態勢,再加上日方欺敵戰術,或天候限制等等因素,影響我方情報的判斷,時常警報不斷,飛行員疲於奔命,卻不見敵機來襲。或緊急警報甫起,敵機已臨空,造成不及起飛,低空遇襲的命運!

 雖有防空預警系統,但指揮官的判斷、緊急起飛令下達的時間,才是空戰勝負的另一關鍵!

 

 地面總指揮緊急起飛令

 劉毅夫的《空軍史話(上)》中,雖對二一八武漢空戰未曾著墨,但對「四二九」武漢二次空戰,有精彩生動的描述,地面總指揮官延遲下達緊急起飛令,致日機臨空,我機甫起飛一千餘呎,其狀況與李桂丹大隊長遇襲,如出一轍。詳如下述:

 突然參謀大叫:「敵機三批沿江飛來,第一批快到黃岡了!」

 我不用看地圖,業已曉得這個距離,早已進入了緊急警報圈兒了,我急匆匆地問他:「為什麼還不起機呀?」我問的是參謀,實際上也是提醒兼參謀長的邢鏟非,等我進房裡,他長長嘆口氣說:「總指揮部不准起飛呀,我問過啦,他認為時間太早。」我毫不考慮的頂撞他說:「這是什麼怪道理?敵機如果飛在7000呎高空,一到黃岡就可看到了我們的飛機場,黃岡到王家墩只有20公里啊!」

 突然情報電話又響了,邢鏟非接電話,他耳聽,眼睛焦急的望著我們,嘴裡小聲覆誦:「敵機三批,都是驅逐機,第一批已過了黃岡!」

 我急得跳起來,憑我在大教場的經驗,再不起飛,我們在王家墩的一百多架戰鬥機,再也來不及全數離地了,更不用談戰鬥,我幾乎用出要爆炸的聲音,但仍是哀求的口吻:「總站長,快接黑旗命令緊急起飛吧,拉紅旗子已經來不及了,現在起飛,已經不夠跑道,戰鬥一定要吃虧,再遲疑我們全部空軍力量都要被敵人打地靶了。」(待續)

 

 

2010/11/07|何邦立

總指揮第一句就要槍斃我,當即見到兩架九六衝下來,把兩架克塞打得起火掉下來,他才不罵了。

總站長也很難過,參謀們都因階級低,不敢講話,但總站長終於又用犯上的冒險精神打了請求起機電話,結果被上邊一口拒絕了。想不到,理由是:我們如果早起機,油是不夠,太危險……這真是……唉!

我立刻急出了眼淚,我看看窗外機場上四周的150架飛機,和那些可愛可敬的青年飛行員,這是我們國家僅有的起死回生的力量啊,如果今天一下子被日機打光,武漢也將立即不保,我陡然又想到了,總站長是軍人,我還是客串的半個軍人,軍人講服從,客串就不必這一套;於是不再遲疑,頭也不回的跑到門前,跑到警報旗桿下邊,我飛快的取下綠旗和紅旗,急急拉起緊急起飛的黑旗。

 

非戰之罪

黑旗升空,整個機場立刻爆發了戰鬥的活力,所有人們都在動,飛行員跳上了飛機,地勤人員開始搖車,對面的四大隊幹得最快,毛瀛初、董明德等首先開車起飛了,其餘所有飛機也都先後開了車向起飛位置滑行,全場叫起了怕人的馬達吼聲

我平靜的望望天空,已有五十多架飛機,爬到了1000呎,還有五十多架剛剛離地,也有的仍在跑道上加油門起飛,還有20架仍在場邊向跑道滑行,兩架克塞也在等警報黑旗掛起後,忙著落地又起飛,一切都顯得很緊張,匆忙,也有些混亂。

自從空軍打仗以來,這是第一次大規模的緊急起飛,飛機場上還有十幾架老毛病的飛機,無法開車,飛行員便跳下飛機,往總站跑。我掛了旗,冒了生命危險,盡了國民之責,進到總站裡準備接受憲兵的拘禁,剛剛進了房,總指揮部的電話來了,我以為這一定是捉我的電話了,心裡卻不恐慌,也不羞愧,因為我已聽到了日本九六飛機向機場俯衝的聲音,同時也隔著敞開的窗子,看見兩架九六正衝向剛剛起飛的克塞教練機,我心裡為這兩架即將犧牲的羔羊痛苦。

電話是總指揮來的,我隔了幾呎遠還聽到耳機裡鏗鏗罵人聲,我只能聽清楚邢總站長說:「是不敢是,是劉興亞(我的本名)掛的黑旗」事後邢總站長告訴我,總指揮第一句就要槍斃我,等我說到是你掛的黑旗,他嘟噥了一句,我未聽清楚,當即見到兩架九六衝下來,把兩架克塞打得起火掉下來,他才不罵了﹔也因此我未受軍法處刑。

第一批臨空的36架敵人九六戰鬥機,已經和我們升空飛到一千多呎高度的I-16打上了,我其餘已起飛的飛機仍在爬高,敵人第二批飛機也未臨空,如果它們再早到一分鐘,我們雖不至於全軍覆沒,但損失必定夠慘了。就是這樣,我們已經夠狼狽了,先起飛的四大隊飛機,都是先挨打後反抗,幸而無人被打下去,起飛較晚的24隊,剛離地就挨打

至此,事態已水落石出;武漢空戰我方犧牲慘重,實乃指揮不當之責!

 

指揮系統的缺失

吳鼎臣在《憶抗日悲壯歲月》一文中,保衛大武漢與激烈的空戰一節中,有一段如下記載:「當我們飛到4000米高度時,就與比我們飛得高的日本戰鬥機相遇,顯然處於劣勢。為什麼我們會常常處於劣勢呢?因為機場上的指揮很混亂,當時機場上除了我們的戰鬥機以外,還停有轟炸機和不能作戰的飛機,一有警報,這些飛機先要飛到別處去躲避,以免留在機場遭到敵機的轟炸。我們戰鬥機是編隊起飛的,起飛後再盡量升高。由於我們起飛遲,往往尚未升到足夠的高度,就和敵機碰上了,同時指揮部規定,我們的飛機不能夠離開武漢三鎮的上空,敵機飛得高,很容易發現我們,而我們則不容易找到他們。」

以上一段參戰者的文字,也印證了劉毅夫在《空軍史話》中所述﹔總指揮遲遲不下達起飛命令,造成次次挨打的局面。壯士碧血染山河,實非戰之罪,指揮系統錯誤的觀念才是元凶。

話說東北空軍於1931年瀋陽事變後式微。不肯內戰的陳濟棠廣東空軍,於1936年兩廣事件北飛併入中央。廣西空軍、及規模較小的其他各省空軍,戰前均已納入中央體系。因此抗戰初期的中國空軍,是以中央筧橋航校生為主體,當時共畢業六期,約500餘人。七期以後,在昆明畢業的,已改名為中央空軍官校。

1938年武漢空戰時,飛行作戰部隊的指揮職,由我筧橋二至四期生擔任(大隊長二期、中隊長三期、分隊長四期)。各隊隊員則為筧橋五期、六期生任職。

 

無實戰經驗者指揮

空軍的作戰指揮體系,多由筧橋航空班(中央航校一期)負責,該期由陸軍黃埔六期軍官帶階轉入,在筧橋接受短期的訓練,共結業80人,限於當時環境和設備,訓練不足,僅具基礎飛行的經歷,當然更談不到空軍的戰技、戰術思想。由於階級較高,自然就分別擔任地面高階指揮,高司參謀之職。

中央航校二期,由黃埔八期軍官與民間大學招生,接受完整的飛行初級、中級、高級訓練(原應是筧橋航校第一期生),畢業時由準尉任職(武漢空戰時已升至上尉職)。最後造成高階無實戰經驗的領導指揮低階作戰的怪現象,由於外行領導內行,造成抗戰半年,上百飛行員犧牲的慘痛代價,而不自知。此乃制度體系上嚴重的缺失,有以致之。

究其原因,乃建軍時間過短,日軍就入侵,造成重要軍職無法循序漸進的歷練陞遷所致。當1932年筧橋航校建校之初,蔣委員長從陸軍保定六期中選擇周至柔,取代廣東航校能飛的毛邦初為校長,已種下未來領導指揮體系上的問題。

張光明特別指出,中日開戰年餘,每次空戰我方均居高度劣勢,次次挨打,此狀況延續到1939年「五三」重慶空戰時,由毛邦初將軍指揮,才得改善,這是第一次中方取得空優高度的作戰。(全文完)

 

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2010-10-29

旺報

【文/何邦立】

 編者按1938218日,武漢「二一八」空戰爆發。此空戰是抗戰時期南京失守後,中國空軍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軍心和民心。曾任民航局航醫中心主任的航空史研究者、航空醫學專家何邦立對此空戰大捷進行考證,挖掘出歷史背後的真相。

 中國空軍健兒的鬥志高昂,忍辱負重,為祖國的存亡,隨時準備碧血灑長空!

 1937813日,中日淞滬戰事起,至1213日南京淪陷。4個月內經歷了筧橋、南京、揚州等空戰,及上海、海上等轟炸,初期予敵以重創,然我空軍原始裝備力量,幾乎亦消耗殆盡,飛行員傷亡也上百,戰況慘烈!此時蘇聯為免遭德日兩面夾攻,為其自身利益,821日與我國政府簽訂中蘇友好條約,同意援助E-15E-16戰機數百架,並派志願隊來華助戰,我方則以物質原料來交換。

 四大隊第21隊、22隊、23隊,亦於912月間分梯隊赴蘭州接受俄制E-15雙翼、E-16單翼機的換裝訓練。面對戰事急速擴張,中國空軍只能一面訓練一面應戰。2月初整訓完畢,中旬四大隊奉令移防武漢。

 1938年初,日方將戰場沿江北上至武漢,其空中戰力也不斷增強。並改變了戰術、戰略,以九六式艦戰A5M機掩護九六式陸攻G3M轟炸機群,混合編隊成作戰主體,並將攻擊力量置於各前進指揮基地,對重要目標施以不間斷的轟炸,以期徹底摧毀我方民心士氣,使我空軍疲於奔命,雙方劍拔弩張,空戰一觸即發。

 俄機性能是否能抵擋住新九六式艦戰機的威脅,不幸中國領空卻成為日俄雙方新武器的競賽場。中國空軍健兒的鬥志高昂,忍辱負重,為祖國的存亡,隨時準備碧血灑長空!

 

 戰役專冊錯誤百出

 《中華民國空軍重要戰役專冊》於2003年由空軍總司令部在台北發行,是最新的一本官方出版物。其中有關抗日空戰的部分,因未曾考證與修訂,事過一甲子後再出版,更易誤導大眾,以為就是戰史真相。就以二一八武漢空戰為例,其簡化程度與錯誤百出,更是令人匪夷所思,茲略舉數點分析如後。

 1:我方參戰人員達29位,但重要人物的遺漏與不詳實,則不可原諒。為什麼第22隊劉志漢隊長跳傘一事,隻字未提?為什麼張光明在纏鬥中遭擊重傷返場,未置一詞?明明雙方戰機纏鬥,怎麼跑出個張明生打下一架輕轟炸機?

 25百餘字的戰報,敘述架構上未依起飛先後,或接戰的時序來寫,僅是依第21隊、第22隊、第23隊的順序表達,且其中第21隊又是最後加入戰鬥序列的部隊,實屬不合邏輯!

 3:武漢大空戰,這等重大戰役,為何戰報中連雙方接戰的高度均無?

 4:書中對二一八武漢空戰的戰果敘述為:「本次戰役計擊落日軍驅逐機11架,轟炸機1架。我軍亦損失慘重,計摧毀戰機5架,受傷2架。大隊長李桂丹、隊長呂基淳、隊員巴清正、王怡、李鵬翔陣亡,分隊長王玉琨負傷。」

 此次空戰中,明明劉志漢、吳鼎臣兩人跳傘,王玉琨迫降著陸時翻覆,外加我方犧牲5人,也就是說,起碼我方飛機損失超過8架,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絕非戰果中所說的5架,為何如此離譜?

 5:戰報中「大隊長李桂丹率E-15式機11架於13時自漢口機場起飛,在機場西南角,遇敵機12架,第一編隊戰鬥後,即發生單機格鬥」。全文僅此一句提到大隊長,究竟李桂丹如何犧牲,更是啟人疑竇?

 抗戰初期,蔣宋美齡任航空委員會祕書長,經常到南京明故宮機場宣慰出生入死的空軍將士,當時勵志社的劉毅夫,相當隨軍記者的身分,除安排照顧宋女士之外,常為文報導空軍英勇殺敵的故事於各大報,以鼓舞民心士氣。來台後將之彙輯成《空軍史話》上中下三輯,近百萬言,於1975年在台北出書。

 劉毅夫與高志航、李桂丹、董明德、劉志漢等均為東北人,相互均極為熟稔。《空軍史話》從四大隊成軍,筧橋空戰寫起,唯獨對二一八武漢空戰,如此關鍵之空戰,以及李桂丹大隊長的犧牲殉國,僅以「可惜我不在漢口」7個字,就一筆帶過了,完全不合情理!

 

 空軍戰史官方原檔

 《空軍抗日戰史》是空軍總部於1940年在成都出版的,空總情報署每日將空軍各部隊,重要的戰情、戰報、戰果資料彙編成輯,直至抗日勝利為止,前後共出版11輯。這是目前有檔可查,空軍作戰最原始資料,其中第二輯記載的是1938年之戰鬥經過,其中武漢空戰的記載如後:

 

 218日之戰鬥:

 一:18日司令官張廷孟口授命令要旨如左:(節略)

 二:同日550分,據報敵機5架,經株洲向衡陽進襲,第28隊副隊長雷炎均領隊,率一式霍機3架,於6時自衡陽起飛,成戰鬥隊形,高度3千公尺,在機場上空警戒,我機升空後天尚未明,敵機將至機場,已為我機發現,見敵機8架,分為兩隊,成兩機梯形,系單翼雙發動機之轟炸機,高度8千呎,我機乃開始俯衝,敵尚未知覺,經我機射擊,始倉皇投彈,避入雲中而遁,我機無損,僅毀屋舍1棟,我機因油量關係,未行追擊,7時許3機安全降落機場。

 該隊格機均奉命暫在南昌警戒,此次應戰乃係衡廠修妥之霍機奉令於學校未派員接收前,暫由該隊在衡陽警戒。(待續)

 

2010-10-30

旺報

【文/何邦立】

 22隊隊長劉志漢眼明手快,一個小轉彎,找到一個好位置,就把跟他纏在一塊兒的鬼子機兒打了下去。

 三:同日1240分,據報敵驅逐機26架,轟炸機12架,連合向武漢來襲,我駐武漢空軍第四大隊,大隊長李桂丹,率全大隊E-15E-16二十九架起飛迎戰,其經過如左:

 第21隊隊長董明德,率E-16式機10架,於1310分自漢口機場起飛,成V字隊形,高度35百公尺,至機場西北方,遇敵驅逐機10餘架,成V字隊形,高約4千公尺,當即發生戰鬥,結果擊落敵驅逐機4架,計柳哲生擊落1架,董明德、楊孤帆、柳哲生,23隊副隊長劉宗武,共擊落1架。

 李文庠、楊孤帆、王特謙、韓參共擊落1架。王遠波、龔業悌、王特謙共擊落1架。第22隊,由李大隊長率E-15式機11架,於13時,自漢口機場起飛,成V字隊形,高度3000公尺,在機場西南角遇敵機12架,成V字隊形,高約4000公尺以上,敵機之前6架,即攻擊我之前6架,其後6架,則攻我之後5架。

 

 被敵擊中安全回場

 第一次編隊戰鬥後,即發生單機格鬥,隊長劉志漢擊落敵驅逐機1架後,因發動機爆炸,乃跳傘,安全落地。副隊長鄭少愚飛機受傷,迫降機場,人無恙。隊員張光明與敵驅逐機格鬥,飛機被敵擊中29彈,安全回場。

 隊員馮汝和擊落敵驅逐機2架,隊員張明生擊落敵輕轟炸機1架,吳鼎臣擊落敵驅逐機1架後,因見我機1架為敵驅逐機攻擊,即行往援,適前方一機轉頭,遂致相撞,乃跳傘,機毀人安。

 第23隊隊長呂基淳、率E-15式機8架,於1245分,由孝感起機,飛漢應戰,我機成V字隊形,高度3千公尺,至漢口機場之北,見敵驅逐機56架,與我22隊數機酣戰中,當即赴援,發生混戰,結果副隊長劉宗武、隊員信壽巽,各擊落敵驅逐機1架,分隊長王玉琨,擊落敵驅逐機2架後,旋因受敵3驅逐機圍攻,致方向舵及操縱索悉遭擊毀,機身失所控制,迫降漢市東北隅田野間,其時敵機複追蹤圍射,幸未擊中,惟著陸時因機身顛覆,致右腿撞傷,人昏迷,我各機戰鬥後,於1330分,始罷戰回降機場。

 是役大隊長李桂丹、隊長呂基淳,隊員巴清正、王怡、李鵬翔陣亡,分隊長王玉琨負傷。至於1959年空軍總部出版《空軍忠烈錄》中有關李桂丹烈士武漢空戰記載同《空軍抗日戰史》,但仍缺起飛時間與作戰高度。

 

 武漢空戰外文報導

 《1910—1950在中國空域飛行》,於1984年在美出書,作者饒世和(MalcolmRosholt)於1931年間任職上海英文日報《大陸報》(ChinaPress)的記者與編輯,他曾兩度採訪(19321937)淞滬戰事,後回美服務陸軍航空隊,1943年飛越駝峰再度回到中國,任14航空隊的戰地情報官,1949年加入陳納德將軍的民航空運隊擔任公關工作。

 由於其工作經歷及特殊人脈背景,在華期間收集了諸多航空史料,戰後更多方走訪美國各大航空博物館、軍方檔案庫,並與中國航空發展重要關鍵人物及家屬求證,此書圖文並茂,前後涵蓋40年,對中國早期航空發展,做了詳實,客觀的歷史見證。

 若比對《1910-1950在中國空域飛行》與《空軍抗日戰史》兩書,則可發現這兩段一模一樣,只是一是中文,一是英文。換言之,饒世和的武漢空戰,取材自最原始的中方作戰記錄,經英譯而成。

 其中記錄了第22隊隊長劉志漢在218空戰中,跳傘人安。隊員張光明與敵纏鬥,挨了29彈仍安全返場……吳鼎臣的撞機跳傘人安。唯對李桂丹大隊長與敵接戰情況,則完全沒有提到!

 

 劉志漢跳傘遇敵機

 《1910-1950在中國空域飛行》英文原著出版3年後,中譯本由空軍總司令部以《中國航空史話》為書名發行,該書並經曾任中美航空混合聯隊中方第三大隊副大隊長徐華江先生審定之。

 《空軍建軍史話》作者盧克彰,於1974年在台北出版書中所描述的武漢「二一八」空戰,引用的原始資料仍是《空軍抗日戰史》,兩者幾無不同。唯補充了兩段,一是地面多人目擊李桂丹犧牲經過,二是詳述劉志漢空中跳傘經過,茲摘錄如後:

 22隊隊長劉志漢眼明手快,一個小轉彎,找到一個好位置,就把跟他纏在一塊兒的鬼子機兒打了下去。但是他的發動機也給命中爆了炸,他當即跳傘,想不到另外還有兩架敵機跟著降落傘在他四周轉,子彈像雹子似的落在他身邊,他們那種以射殺降落中飛行員為樂的卑鄙殘酷行為,在戰場上已是屢見不鮮。

 劉志漢身不由已的吊在降落傘下面,本來還可以苦中作樂欣賞一下敵機空爆的奇觀,但見到兩架敵機在對他開火時,他當時靈機一動,敵機三番兩次的兜著他射擊,不過是叫他死,那麼就裝死吧。(待續)

 

 

兩岸史話-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2010-10-31

旺報

【文/何邦立】

 其中最大的矛盾,是23隊副隊長劉宗武與第21隊的董明德、楊孤帆、柳哲生共同擊落一架日機,為什麼會如此時空錯亂?究竟有何隱情?

 於是他低下頭,垂下手,任著風向飄蕩;敵人還不肯相信,飛得很近,它那漆著醜惡的紅膏藥的翅膀幾乎碰到了他身體,仔細的察看了一番,才放心地飛去。劉志漢吉人天相,九死中得一生,他落在城郊的一片水池裡,幸虧水深只及膝部,僅僅受到一點微傷。

 大隊長李桂丹的飛機和他自己也受了傷,他很鎮靜的駕機迫降,機場邊壕中躲著的機械人員,都看到他的飛機降落得很正常,也沒有人知道他是否負了傷,大家認為即使負傷的話,也不會太厲害,因為從他操縱飛機的情況上判斷,他的身心,都在常態中。

 但是出人意料的,他的飛機在離地還不到二百公尺時,突然爆炸焚燒了起來,根據推測,他的飛機一定是被擊中要害,如果再遲幾分鐘,等飛機落地,他離開飛機後,再爆炸的話,就不會有問題了。

 中國空國一位最年輕,最勇敢的大隊長,25歲的李桂丹,就這樣壯烈的成仁了。

 

 自我矛盾另有隱情

 23中隊的隊長呂基淳,隊員巴清正、王怡、李鵬翔,也同在這一役中陣亡。在短短12分鐘的空戰中,擊落了敵驅除機十三架,轟炸機一架,這是世界空戰史上沒有前例的。敵空軍王牌飛行員金子隆大尉,也在這一役中,乘(火機)進入了長江。

 《空軍建軍史話》是空軍總部政戰部的出版物,作者調整修改了第21隊的起飛時間,及接戰的順序;第2110E-16在上午1030分由武漢起飛,22隊由李桂丹大隊長率領的E-15則仍是下午13時由武漢起飛迎敵,23隊的E-15午後1240分由孝感南飛迎戰,其餘戰情戰果與《空軍抗日戰史》無異。

 如此看來,好像上下午兩場空戰,中間且間隔二個半小時,不合情理。此其中最大的自我矛盾,則是23隊副隊長劉宗武與第21隊的董明德、楊孤帆、柳哲生共同擊落一架日機,為什麼會如此時空錯亂?究竟有何隱情?

 成都版的《空軍抗日戰史》是依戰情的第一手資料彙編而成,但大隊長李桂丹的犧牲全無著墨,本就令人起疑。三十餘年後的《空軍建軍史話》卻出現多位目擊證人,看到大隊長座機低空被擊爆炸,機毀人亡;是否這才是真相?此外明明第2110機最後到場,收拾清理殘局,卻改寫成上午1030分起飛,其動機何在?這些欲蓋彌彰,畫蛇添足之舉,更突顯出事實真相有待釐清。

 

 空戰跳傘遭敵射擊

 1990—1992年間,劉文孝編輯的《中國之翼》出版三輯,他面談訪曾參與抗日空軍的前輩,佐以查證,使這段爭民族存續的中日空戰史,片片段段更翔實的記錄流傳下來。五十年後,老兵逐漸凋零之際,該書在此緊要關頭做了些去蕪存菁,補正的工作,實功不可沒。書中對抗日戰爭早期空戰著筆甚多,唯對關鍵的三次武漢大空戰,可能是找不到參戰對象訪談,而完全空白,實屬遺憾!但間接地也反映出當時我方犧牲的慘重。

 個人曾於2007年,打電話到舊金山,訪談劉志漢有關其武漢空戰跳傘的經過,曾遭兩架敵機射擊,如前所敘無誤;亦見日寇違反日內瓦公約之卑鄙行徑!

 在武漢空戰六十年後,張光明以參戰老兵身分,將其親身經歷空戰的一手資料,以〈抗日空戰拾粹〉為文,於1998年發表於美國《世界周刊》專題,其中〈漢口空戰巧事一籮筐〉一節,有如下的敘述:

 1938217日午後4時許,空軍第四大隊李桂丹大隊長突奉命飛離老河口訓練駐地,第21中隊(中隊長董明德,俄制E-16機),第22中隊(中隊長劉志漢,俄制E-15機),進駐漢口王家墩機場。第23中隊(中隊長呂基淳,E-15機)進駐漢口北方的孝感機場。

 

 才剛起飛低空遇襲

 18日凌晨3時餘,傳來敵機空襲漢口情報,全體即刻整裝進入機場,由大隊長作戰指示與作戰編組。總領隊大隊長編組為四架E-15型飛機,二號機為分隊長鄭少愚,我是三號機,四號機為巴清正,為第一編組群,第22中隊為第二編組群,第21中隊為第三編組群,任支援掩護。高度為六千八千公尺。第23中隊為第四編組群,由孝感飛來加入戰鬥行列。

 至當日午時餘,在緊急警報中起飛,總領隊四架編組群,起飛不及三分鐘,高度僅千餘呎,(其餘編組群尚在陸續起飛中)。我即發現後上方高空有敵機群,乃迅速靠近總領隊機,以手勢示警。

 此時四機編組,仍以大仰角搶升高度,在此同時,敵機十餘架已由後上方衝下,接近近射距位置。情況如此,十分不利,立即作側滑飛行以避中彈。遭第一次攻擊,即見總領隊即刻著火下墜,二號與四號機,同時均成螺旋狀態而下墜,我未中彈,隨即陷入敵圍攻中,展開單機與敵多機的生死戰鬥。

 在遭輪攻的情況下,沒有還擊餘地,乃採連續性的大動作特技翻滾飛行,冀求避免在圍攻中彈,以待友機支援解圍。

 被圍攻十餘次後,環視周圍空際,僅剩有三架敵機,居高仍輪攻不捨。(待續)

 

 

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兼記李桂丹殉國始末(之四)  

2010-11-01

旺報

【文/何邦立】

 四機編組中的2號機鄭少愚,在敵機第一波攻擊時,即中彈翻滾而下墜,緊急迫降在機場,經檢查後,僅中一彈,竟打斷方向舵的操縱線,飛機立即失去操縱作用,其「巧」真令人稱奇。

 此時相戰高度,僅有百餘呎,無法再作大動作飛行,只有繼續多變化飛行,使飛機每秒均不在直線軌跡上運動,以閃避攻擊,並向敵機反擊。(按E-15速度雖慢,其靈敏性尚優越,火力亦強),相互纏鬥正在機場與漢水之間上空。

 當時心想,沒有友機解圍,也無地面火力支援,即使不被打下來,恐亦會被三敵機逼至地面,乃決心採對頭攻擊。(上海南京諸多空戰,每次遭遇,均是敵眾我寡,由於日本九六式機性能佳,速度快,火力亦強,空戰中予取予求,絕不採用「機會均等」的對頭戰法),當稍作平直飛行取得速度時,果由後上方衝下一敵機,我在適當距離,猛然反轉作仰角對戰,敵機升高脫離,我加大速度隨之升高,作有效的一擊,敵機冒出白色煙霧,顯被擊中。

 

 僅差半寸即開花

 在攻擊之同時,我未能察覺,有一敵機由後下方跟蹤偷襲,我機左下翼與座艙下前方子彈箱頓時「開花」,飛機有失去平衡態勢,此時冒煙敵機搖擺機翼集合另二敵機,迅沿江東去。(後來消息,該三機其中一架,迫降於馬當北岸),我的左下機翼,有斷裂危險,立即減小速度傾傾斜斜的迫降於機場。

 經檢查,飛機中彈219發,中彈部位均在下翼與機腹部,最危險的3枚子彈,仍留在保險傘座墊內,若再高半尺寸,我的臀部即將「開花」。尤其令人驚奇的,在雙腳中間前面的子彈箱開了花,和機腹兩側中彈多發,而雙腳及腿,竟未中彈損傷,如此情況,除了幸運還是幸運了。

 四機編組中的2號機鄭少愚,在敵機第一波攻擊時,即中彈翻滾而下墜,緊急迫降在機場,經檢查後,僅中一彈,竟打斷方向舵的操縱線,飛機立即失去操縱作用,其「巧」真令人稱奇。

 另有第四編組群,第23中隊由孝感飛來參加戰鬥,出敵不意的來了一股奇兵,先期空戰中,敵機已失去高度,被這股奇兵擊落數架。其中有關23中隊信壽巽,在空戰中緊迫追擊敵機,因距離過近,擊中敵機後,敵機漏出滑油,塗滿信機的風擋,而失去視界,終致無法繼續戰鬥,亦屬空戰中少有的鮮事。

 2006年北京出版的《浴血長空》一書中有關二一八空戰,李桂丹的領隊機群,在起飛3分鐘,高度1500呎繼續爬升中,遭日機從後上方偷襲……李因而犧牲。至於鄭少愚座機中彈螺旋下墜,他拉起飛機與敵周旋,遭三架日機圍攻反覆12次,最後他擊傷一架,駕著中彈210多發的座機,迫降漢口。文中把張光明誤做鄭少愚!

 《空軍抗日戰史》《空軍建軍史話》《1910-1940在中國空域飛行》三書,張光明座機中彈皆29發,這原是筆誤。作者親訪張光明查證,以219發為準。

 

 李桂丹殉國始末

 在「二一八」武漢空戰中,張光明是李桂丹領隊機組的3號機,漢口機場第一批起飛迎敵,因此他也是空戰現場的當事人及目擊證人。在六十年後,張光明為文詳述當時的遭遇細節,終使李大隊長的犧牲,得以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李大隊長為第一梯隊的領隊機組長機,2號機鄭少愚副隊長、3號機張光明、4號機巴清正,於13時甫從漢口王家墩機場起飛,3分鐘後高度1500呎在機場東北角,突遇日機多架從後上方奇襲,僅一回合,三機均被擊中,長機起火,2號、4號機螺旋下墜,3號機張光明踩舵向左側滑逸出,幸運的未中彈,躲過第一波攻勢。

 李桂丹的犧牲,不禁令人憶起3個月前,高志航大隊長在周家口不及起飛,被炸殉國的往事,相較之下,李桂丹不過多爭取了3分鐘,1500呎高度,以身殉國的結局,則無兩樣!究竟孰令致之?這反映在《空軍抗日戰史》的原始檔案,就已語焉不詳。至於《空軍重要戰役專冊》刪除重要當事人,就是不欲人知真相。

 

 張光明鮮血寫戰史

 張光明在抗戰期間,7次受傷2度跳傘,他用鮮血在藍天寫戰史,他參與了「八一四」筧橋空戰、「八一五」南京空戰、「二一八」武漢空戰、「四一O」台兒莊空戰、「五三」重慶空戰等所有的重大戰役。但他卻感歎的說:「為何官方戰史記錄,與他的親身經歷,有著如此大的差距?」此時我才體會到張老將軍心中的痛!

 日本防衛廳研修所戰史室檔案資料披露如後:1938218日武漢空襲任務,由日本第三空襲部隊負責,其下海軍第一聯合航空所屬木更津航空隊及鹿屋航空隊,由南京起飛15架中攻G3M1型機(九六式陸基中型攻擊機)執行。同時由日本第一空襲部隊,所隸海軍第二聯合航空隊,抽調其第12航空隊、13航空隊,各六架艦攻A5M1(九六式艦戰機)由南京大校場機場起飛,擔任轟炸護航任務。(待續)

 

 

 

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中、日雙方戰果檢視(之五)

2010-11-02

旺報

【文/何邦立】

 編者按前文提及蘇聯援華之戰機時,作者曾使用E-15E-16,應為I-15(讀為伊-15)、I-16;根據作者來函說明:俄文驅逐機或戰鬥機發音為「Istrebit,英文的書寫法是以字首縮寫「I」作為戰鬥機的代號,如I-15I-16,但其念法則為伊-15、伊-16,將念法變成寫法E-15E-16,是錯誤的。蘇聯援華的伊-15型及型之別。第型為I-15bis、常誤寫為I-152,第型為改良型,常被寫為I-153。伊-15是最後一代的雙翼戰鬥機,速度慢,動作靈活,水平盤旋半徑小,其特性為利於纏鬥。至於援華的伊-16,早期的為5型及6型,及後期改良的10型(I-16-10),少數18型的則為帶炮機。伊-16為下單翼、全金屬的戰鬥鬥機,速度快。伊-15及伊-16均配備47.62毫米的機關槍,帶彈2000發,火力極強。

 日軍一飛行員歸航報告:發現有敵機自後追蹤,在緊急爬升左轉時,胸、臀遭槍傷,飛機進入俯衝狀態,幸運的在1500米處恢復知覺,將飛機拉平改出後,勉強的操控飛機,飛回蕪湖基地。

 依戰鬥機出勤時間(日本時間)紀錄顯示如下:915分:12架艦戰機從南京基地(代號P)起飛。

 1000分:蚌埠練兵場機場落地加油待命,其中一架因故障中止任務。

 1215分:11A5M1戰鬥機與15G3M1轟炸機空中會合,目標直奔武漢。

 1350分:全抵漢口上空。

 1352分:與中方I-15I-16在漢口機場以西23000米高空交戰。後各機戰線脫離返航。

 1425分:武湖上空與敵5I-156I-16遭遇。

 1620分:7A5M1返航南京基地,其中3架途中曾落蕪湖基地。

 (註:中日時差1小時,接戰時間相於中國時間1252分)

 日方戰果:共擊落敵機14架,犧牲4人,重傷1人。

 

 日12航空隊戰報

 第一小隊2號機橋本(Hashimoto)二空曹報告:

 1352分瞥見中國飛機編隊從機場起飛,在環顧無追擊者狀況後,俯衝而下攻擊,僅一回合,在1500米高度,擊落一架I-15機也衝散了對方隊形,隨後進入個別纏鬥。我追擊另一I-15機至400米高度,接近至20米距離,正要開槍射擊時,見敵機墜向揚子江。

 我接著又爬升回1500米高度,見機尾4-133編號的四小隊2號機南義美會合,航向機場東北方,這時看到中國飛行員的降落傘飄降中,並射擊之。回航時發現右上方有一友機與兩架I-15纏鬥,我也加入戰鬥,此時目視四小隊長機小林擊中一架I-15,冒出白煙,高速下墜,這架I-15試圖迫降,但在觸地瞬間翻覆。

 歸途路過武漢,見3I-151I-16敵機,因油量不足又缺子彈,急避之。最後於1545分降落南京基地。

 橋本自述中,未提及其長機總領隊金子隆司大尉(LtKanekoTakashi)及3號機早川廣治(HayakawaHiroji)二空曹的下落。

 

 參戰5人失蹤3

 第二小隊2號機相曾幸夫(AisoYukio)三空曹的報告:

 1352分看到一架I-15在機場西北角,他對著該機猛衝過去時,瞥見右側有兩架I-15爬升中,即刻轉向,向其中一架拉近距離,並攻擊之,射了200發子彈將之擊落。隨後發現有敵機自後追蹤,在緊急爬升左轉時,胸、臀遭槍傷,並失去知覺,飛機進入俯衝狀態,幸運的在1500米處恢復知覺,將飛機拉平改出後,勉強的操控飛機,飛回蕪湖基地,於1530分落地。

 檢查3-159號機發現:左翼尖及機尾各被擊中兩彈。機身中彈3發。2發在右側機身,其中一彈射入座艙罩。左側一發射穿座艙罩留下2彈孔。顯然的兩顆子彈從後方入艙,造成相曾的槍傷,一顆傷及左大腿臀側,顯然當時相曾上身正做右轉動作,另一顆子彈穿擊機身時,動能已低嵌入右胸。

 相曾亦從未提及其長機宮本繁夫(MiyamotoShigeo)一空曹被擊落情形。

 總結:12航空隊參戰5人,失蹤3人,重傷1人。

 

 一場空中遭遇戰

 第三小隊長機森貢(MoriMitsugu)一空曹的報告:

 在飛機場北方33500米處,瞥見一群敵機,正準備掉頭去追,隨後看到一架I-16在右側爬升,即刻轉頭追趕射了50多發子彈。再繼續爬升攔截空中一群敵機。當追擊一架I-15時,另一架I-16向我對頭開火。在空中轉了兩圈,瞥見一友機追擊其右下方之I-15機,我俯衝向I-15開火後,急速拉升,此時聽到一聲巨響,兩架I-15互撞。

 爬升後遇兩架I-16,一從右上方,一從對頭來的攻擊,而周遭全是敵機。混戰中,我在爬升轉彎動作追逐一架I-15時,瞥見另一I-15在追擊友機,我立刻放棄原目標趕來相助,突然眼前一架I-15正在爬升,即刻開火,但見該機冒著黑煙而逝。交戰56分鐘後,發現座機遭擊中,左翼油箱漏油,此時1402分我即刻調頭,過武湖時左油箱已空,勉強落在蕪湖(代號Q)基地時,右油箱亦將盡。

 

 

 

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中、日雙方戰果檢視(之六)

2010-11-03

旺報

【文/何邦立】

 雙方戰果分析,應以雙方實際犧牲人數為準,逆向交互檢查雙方戰報,佐以參戰者證據,逐步還原真相,做法有如民航客機失事調查中之交替檢查驗證(Crossexamination)使真相終能水落石出!

 日方戰果共擊落14I-15,另一架可能擊落,2I-16和一架CB-2轟炸機。自己犧牲4人,重傷1人,比對中方戰果,是役擊落日軍驅逐機12架,轟炸機1架,我方損毀戰機5架,受傷2架,犧牲5人,負傷1人,為何雙方數字如此南轅北轍?

 排除戰時雙方刻意擴大戰果,以鼓舞民心士氣因素外,當時科技水平,並無照相槍等設備,要查證實屬困難,因此多憑當事人證詞,外加友機佐證,唯其客觀性較差。

 

 交替檢查驗證

 有時擊中敵機,冒出黑煙或白煙,或見敵機下墜,進入螺旋狀均被認定擊落。事實上可能僅是擊傷,卻能僥倖生還。理論上應以飛機殘骸來確認,然實務上亦有其限制,諸如擊中後最終墜入叢山或落水(海)或找不到殘骸……

 因此雙方戰果分析,應以雙方實際犧牲人數為準,逆向交互檢查雙方戰報,佐以參戰者證據,逐步還原真相,做法有如民航客機失事調查中之交替檢查驗證(Crossexamination)使真相終能水落石出!

 從日方二一八武漢空襲空戰經過略圖中,各小隊成3機戰鬥隊形(僅2小隊2機編隊),12空的12小隊前後護衛木更津轟炸大編隊在前,13空的34小隊在後護衛鹿屋空轟炸機編隊。4個小隊呈菱形編組,但前後間距因轟炸機群編組而拉大。

 

 釐清接戰情況

 此可從12空及13空歸航戰報中,1352分看到我方戰機位置、高度、爬升狀態中得知,雖然空軍抗日戰史記載不夠完整,但印證了參戰者張光明的第一手資料,雙方接戰狀況可釐清如下:

 第一小隊3機於1352分在機場東北角俯衝而下,突襲我第一梯次剛起飛爬升中的4機,2號機橋本以為擊落了我方2號機(鄭少愚),只一回合,後就改為個別纏鬥,相對應的我方3號機張光明最早發現日機由後上方突襲(從停機坪開車滑行起飛3分鐘,高度1500呎),並目擊領隊機李桂丹被(金子大尉)擊中,冒黑煙起火。

 同時看到2號機鄭少愚被(橋本)擊中失控下墜,4號機巴清正被(早川)擊中,飛機呈螺旋狀墜落。張光明在第一時間蹬左舵滑出,感到子彈在右機翼外側劃過,隨後遭3機不斷的追逐……由於剛起飛3分鐘,《空軍建軍史話》中,多位機場維修地面目擊證人,看到大隊長(第一架領隊機)被擊中起火的敘述相符;與張光明所述不謀而合。

 張光明敘述,我方第二梯次起飛的是22中隊長劉志漢隨後率7機起飛(空軍抗日戰史則是李桂丹率22中隊11機迎戰),由於日方第二小隊2機,在相關位置,距離上在第一小隊之後(接戰時間亦略晚),此可從2號機相曾敘述看到一架I-15(張光明遭擊後),向機場西北方向飛去,同時看到2I-15正在爬升中(對應空軍抗日戰史,這是劉志漢與王怡),相曾擊落了王怡,隨後亦遭擊重傷,而攻擊劉志漢的應是長機宮本,空軍抗日戰史中敘述兩人纏鬥中,劉志漢藉著觔鬥,咬住敵人尾巴將宮本擊落。(日方記錄宮本失蹤未歸),此同時劉志漢亦為另一日機(第3小隊長機森)擊中跳傘。

 《空軍抗日戰史》中強調,敵機之前6架攻擊我機6架,其後6架攻擊我機之後5架。

 印證日方資料,第125機奇襲我前6機,其中1小隊3機攻擊我前4機、2小隊2機攻擊我隨後爬升之2機。在第一波攻擊後,我方損失李桂丹、巴清正、王怡,劉志漢被擊中跳傘,鄭少愚遭擊,操縱索故障迫降,張光明飛機中彈219發重傷,幸運返場迫降,可謂損失慘重!

 

 吳鼎臣不慎撞落友機

 在後護衛鹿屋空轟炸機編隊的13空第三小隊,1352分看到機場北方33500米處一群敵機(此是由孝感南飛的23中隊8I-15),機場西北方23000米處有6I-16正在爬升中(21中隊)。長機森的證詞:「瞥見友機追逐右下方之I-15(李鵬翔),我亦俯衝而下向I-15開火,因感覺後有追機,遂急速拉升,但聽一聲巨響,兩架I-15互撞(吳鼎臣、李鵬翔)」,此時高度3000米,日方第三小隊接戰的是22中隊後5機。森寫下擊落2I-15的戰果。

 《空軍抗日戰史》中有一段:「……吳鼎臣擊落敵驅除機一架後,因見我機一架為敵驅逐機攻擊,即行往援,適前方一機轉頭,遂至相撞,乃跳傘,機毀人安」。文字內容曖昧,好似吳鼎臣與日機相撞。

 〈憶抗日悲壯歲月〉一文中,吳鼎臣回憶保衛大武漢一節中;「……我猛然看見一架敵機正在緊追我的友機,十分危急,我趕快追到敵機之後,準備向它襲擊,說時遲那時快,我的飛機左翼突然被另一敵機所撞擊,飛機已無法控制,頭朝下向左旋轉,我無法可想,只好用降落傘了,我跳出飛機後,在空中頭朝下腳朝上往下掉,掉到離地面56百米的高度時,把傘拉開,平安地降到了地面。」吳文中所述,撞的是日機。(待續)

 

 

 

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中、日雙方戰果檢視(之七)

2010-11-04

旺報

【文/何邦立】

 敵機冒出白色煙霧,顯被擊中,同時張光明機亦受另一敵機從後下方攻擊,左下翼及座艙下方頓時開花,飛機有失去平衡態勢。

 《浴血長空》一書中,武漢大空戰一節中「李鵬翔中尉在與日第13航空隊的1架九六式艦戰機的格鬥中處於危險境地,他的隊友武亭純中尉趕來救他,武亭純加足馬力俯衝下來,一下子占據了敵機的尾後位置,就在武亭純4槍齊發的同時,敵機卻翻身脫離,原來敵機早已發現背後的襲擊者,武亭純提防不及,撞上了李鵬翔的飛機,他只好棄機跳傘,而李鵬翔則因為受傷過重,隨座機墜毀犧牲」。此段敘述,不知何故,用的是「武亭純」,會是「吳鼎臣」的音譯錯誤?或另有隱情!

 133小隊先接戰的是22中隊的後5機,由於纏鬥而失去高度,隨後23中隊8I-15趕到加入戰鬥,雙方展開激戰。從2號機金子的證詞,混戰中呂基淳隊長可能遭其毒手。至於3號機濱田失蹤未歸,應是被信壽巽擊落的。

 

 日軍掃射跳傘人員

 《空軍抗日戰史》中僅提及信壽巽擊落敵驅逐機一架,但張光明在《抗日空戰拾粹》中有如下記載:「23中隊飛行員信壽巽,在空戰中緊追擊敵機,因距離過近,擊中敵機後,敵機漏出滑油,塗滿信機的風擋,而失去視界,致無法繼續戰鬥,亦屬空戰中少有的鮮事!」

 日方檔案資料披露,4小隊的南義美與1小隊的橋本,曾聯手對中彈跳傘的劉志漢實施空中射擊。無獨有偶的是,4小隊的井芹與1小隊的橋本,也對撞機跳傘逃生的吳鼎臣打空靶掃射,這種違反國際公約,不人道的行為,在日軍可謂司空見慣。雖然我空軍抗日戰史在這方面並未著墨,但日軍的罪行可謂鐵證如山!

 總之,二一八武漢空戰,我方前兩梯次起飛的I-15戰機,李桂丹的4架領隊機,及22中隊長率的7機,先遭1212小隊的突襲,後遭13空第3小隊的攻擊,我機因無高度,被打得抬不起頭來,幾至全軍覆沒,此時由孝感趕來的23中隊8I-15機進場解圍;由於先前戰鬥,至日機亦失高度,遂遭我23中隊生力軍的痛擊,一場混戰,雙方互有傷亡,空戰歷時10分鐘,日機迅速脫離戰場。

 

 誰擊落金子隆司

 開戰之初1352分,整體上中日雙方交戰,是11架艦戰對上19架俄制I-15機。在日方紀錄,漢口機場上空只有零星I-16的接觸,並無主要格鬥。

 21中隊較22中隊晚數分鐘起飛,空戰約10分鐘結束,也就是說21中隊10I-166機編隊,在爬升爭取高度中(由機場向東北方向起飛、爬升、左轉,至西北方2浬處),由於並未注意其後下方交戰的2223中隊,也錯失了殺敵機會!

 23中隊較22中隊早15分鐘,從孝感機場起飛,南奔到武漢,約20分鐘後,剛好抵達加入戰鬥,經過22中隊,23中隊浴血奮戰,日方亦損失4機、1人重傷、2機油箱被擊漏油,因而不敢戀戰,陸續急速脫離戰場,應該說是第23中隊擊退了日機。21中隊是最後返場落地,總共停空時間20分鐘,全隊並無任何損傷,主力未參與戰鬥,是間接證明。

 由於接戰單位與時間先後,可判別出日本失蹤未歸4機中,2小隊的宮本應是被劉志漢擊落的。而3小隊的濱田則是遭23中隊隊員信壽巽擊中無疑。

 至於張光明回憶:「當日本第一小隊3機第一波攻擊後,我方領隊4機中3機應聲下墜,僅張機向左逸出,隨後遭受3機(1小隊)尾隨追擊,幾至高度全失……張光明絕處求生,改採對頭戰……後上方一架敵機衝下,張猛然反轉仰角對戰,當日機升高脫離時,作有效一擊,敵機冒出煙霧,顯被擊中,同時張機亦受另一敵機從後下方攻擊,左下翼及座艙下方頓時開花,飛機有失去平衡態勢。此時冒煙敵機搖擺機翼集合另二敵機,迅沿江東去。」張光明擊傷的敵機,由搖擺機翼動作看來,必是日方的總領隊金子大尉無疑,據後來情報消息,該機迫降於馬當北方。

 一小隊的兩僚機橋本、早川後又接戰的對象已是22中隊後5機,由於早川失蹤未歸,若用時間位置及排除法推論,最可能是被22隊隊員馮汝和所擊落。

 又是誰將3小隊的森與金子空曹油箱擊破?令二機差點無法返場,應是23中隊分隊長王玉琨擊傷的。對應《空軍抗日戰史》中記載,王玉琨擊落二日機後,才遭受3敵機追擊圍攻。混戰中誰將2小隊的相曾擊成重傷,已無從查證,整體而言,應是23中隊的戰功。

 

 雙翼機最後一位王牌

 日海軍航空隊隊長大佐職(相當聯隊長),下轄艦戰機分隊與陸攻(轟炸)機分隊,分隊長為大尉職(相當大隊長),12航空隊完整的配製為九六式艦戰機45架、九六式陸攻機18架,此次空襲武漢,擔任護航的總領隊,12航空隊的金子隆司大尉(日本王牌飛行員),空戰中遭22中隊張光明擊傷,後中途墜落喪命。是役,中日雙方大隊長均殞命,可謂戰況慘烈。

 此役張光明擊傷日機,但並未列入中方紀錄(官方只承認擊落或共同擊落日機)。抗日空戰中,他先飛霍克機,後飛I-15ⅡI-15Ⅲ,均是雙翼戰鬥機。張光明先後參與了814筧橋空戰、815南京空戰、二一八武漢空戰、四一台兒莊空戰、五三重慶空戰等重大戰役,出生入死,贏得一等宣威獎章(出入敵陣30次以上轟炸任務)、及四星星序獎章(擊落日機4架半戰績),可謂實至名歸。

 若再加上考證後的金子隆司大尉這一架,則張光明真正戰績應是5架半,所謂的空戰王牌(Ace)飛行員。他可說是二戰前雙翼戰機最後的一位王牌飛行員。卻在戰後72年被認定,也算一段佳話!(待續)

 

 

 

武漢二一八空戰考證 指揮系統的缺失與責任(之八)  

2010/11/05|何邦立

當接到警報起飛後,爬升至4500米高度上,這時發現機群進入了連續的積雲。張光明回憶道,當日天氣晴朗,天氣很好!真正交戰的高度,戰報中記載的單位,究竟是公尺(米)或是呎,亦有待進一步釐清。

《空軍抗日戰史》中記載,二一八武漢空戰,空軍四大隊李桂丹大隊長率22中隊10人、23中隊8人、21中隊10人,我方參戰共計29員。書中提及有名姓者僅22人,計229人、234人、219人。經查證《空軍忠烈錄》,查出22隊趙茂生、23隊陳懷民與孫金鑑、21隊張效賢,4人均曾參戰,但仍差3人姓名不詳。

當時中日雙方交戰已半載,空軍作戰部隊指揮級的期別,大隊長、中隊長為中央筧橋航校二期生,到副隊長為航校三期生,分隊長為航校四期生。航校五期一班在隊上屬資深隊員,至於航校五期二班生,原採義大利不淘汰制訓練,因改為美式嚴格訓練,改制關係而晚了一年,與航校六期一班生同時畢業,投入戰鬥。航校六期二班生,當時才剛畢業月餘,正接受部隊戰術訓練中。

 

武漢空戰的參戰人員

時任22中隊隊員、航校五期一班的張光明特別指出:「他們隊上的分隊長是楊慎賢與李文庠;至於李鵬翔與王玉琨則是23中隊的分隊長。同班同學張明生,隸屬21中隊,飛的是I-16而非I-15,而軍中袍澤經常將兩人混淆,兩人不同隊,飛的機種也不一樣。只是張光明、張明生一字之差而矣!」

《空軍抗日戰史》中,將22隊的李文庠與21隊的張明生,隊別相互誤植。至於航校四期的李鵬翔明明是分隊長,卻寫成隊員,且未載名隊別。《空軍忠烈錄》中記載:「李鵬翔烈士亦以機毀負重創,流血遍體,殉國」,一筆帶過。事實真相,是遭友機吳鼎臣不慎撞落。連隊別,職別都記載不實的戰史,張光明感嘆地說:「這是為何他不願意看空軍正式檔案資料的原因!」

談到22中隊的長官,張光明特別指出,樂以琴豪氣干雲,勇敢善戰,在高志航之後,不作第二人想。同學李有幹在淞滬戰爭中犧牲得早。巴清正與梁添成是他最欽佩的同僚,平時沈默寡言,戰時奮勇殺敵,編隊作戰中絕不脫隊,幾乎無役不與,雖無顯赫戰功,卻是真正的空中勇士。梁添成參加了二一八武漢空戰。次年,在重慶夜間空戰中不幸殉國。

至此武漢二一八空戰的參戰人員,仍差23中隊、21中隊各一人,當時23中隊成員中,還有航校第五期一班的王蔭華與五期二班的王殿弼、曹世榮三人。21中隊的成員中還有六期一班的王文驊與金安一兩人。若依各期班參與作戰編組的研判,最可能的是23隊的王殿弼與21隊的王文驊參與此役。

 

漢口機場的跑道走向

1910-1950在中國空域飛行》一書中,西比史密斯(SebieSmith)為14志願轟炸中隊的修護官,有關1937年冬天漢口機場的情形,有如下的描述:「漢口機場的跑道長約一萬呎出頭,係用粘土碎石與砂子等築成,相當寬廣,尤其是道肩,均鋪上足夠的碎石緊密的壓實,可供飛機滑行而不致陷於泥中,因此我們將飛機沿著道肩,面向跑道停放,以免當機場泥濘不堪時,飛機陷入泥中,我們也遭遇到滯留不去的大雪,天氣酷寒而惱人,地上的積水盈寸,我們必須在惡劣情況下將飛機滑出。」

張光明更進一步,親自手繪漢口王家墩機場平面圖,機場長800米、寬500米。萬呎跑道,東北-西南走向,由於修護廠棚座落在機場西南角,因此飛機發動,滑入跑道,當時向東北方向起飛。

這說明,中方第一梯次4架領隊機組,緊急起飛3分鐘,爬升中,在機場東北角遇襲,與日本海軍第12航空隊歸航戰報所述完全一致。間接印證在《空軍建軍史話》中,地面修護人員所見,在約200公尺高度,大隊長飛機被擊起火爆炸,並非空穴來風!

張光明特別指出,《空軍抗日戰史》雖屬官方原始作戰檔案,含混的記載,給人印象是,李大隊長第一批起飛接戰的高度是3000公尺,地點是在武漢機場西南方的上空﹔但事實的真相是在機場東北方,高度約1500呎。空軍抗日戰史中蓄意的將接戰地點帶向反方向,高度又提升了2500公尺,所圖何為?這才是戰史研究者,值得深入探討的關鍵問題。

 

天候狀態與交戰高度

《空軍抗日戰史》中,對「二一八」當天武漢上空,天候狀況未加敘述。但印證蘇聯志願隊的戰報﹔「當接到警報起飛後,爬升至4500米高度,這時發現機群進入連續的積雲。」張光明回憶道,當日天氣晴朗!真正交戰的高度,戰報中記載的單位,究竟是公尺(米)或是呎,有待進一步釐清。

中日交戰之初,我主力戰機為霍克,諾斯羅普輕轟炸機等美式裝備,其高度表刻度均為英制,使用的是以呎為單位。半年後,我方主力戰機改為俄製I-15I-16,高度表用的是公制,以公尺()為單位。至於日機亦採用公制。故研究戰史高度時,不可不慎!

筧橋空戰時因颱風天的影響,雲層很低,日海軍九六式陸基中攻轟炸機,低空投彈,吃了大虧。隨後日軍在戰略、戰術上有所改變。改由戰鬥機護航,執行轟炸任務。一般轟炸機的巡航高度為8000呎至12000呎,水平投彈高度為8000呎,因此戰鬥機的掩護高度在12000呎(4000米)左右。

空軍抗日戰史中,218日之戰鬥,其中6時許,天尚未明,衡陽機場上空發現敵轟炸機,高度為8000呎,只此一處用的是呎。至於漢口空戰,所有記載的高度,用的均是公尺。

 

 

2010-11-06

旺報

【文/何邦立】

 我急得跳起來,憑我在大教場的經驗,再不起飛,我們在王家墩的一百多架戰鬥機,再也來不及全數離地了,更不用談戰鬥……

 張光明在《抗日空戰拾粹》中指出,我機在緊急警報中,倉皇起飛迎敵,領隊機組原計畫作戰高度6000公尺。但事實上是,第一編組群4機離地才400公尺,被襲中彈,長機起火爆炸。至於第二編組群前兩機,劉志漢被擊時高度約2500公尺,後5機高度達3000公尺,第三編組群23中隊,進入戰鬥空域的高度為3500公尺,剛好解除了22中隊的危境!

 

 戰機性能與戰術應用

 俄機的來到,剛好填補了半年以來中國空軍消耗殆盡的美式裝備,外加俄志願隊連機帶人的援華作戰,讓中國空軍恢復了元氣,為爭取武漢制空權,燃起再戰的決心!

 三菱九六式艦載戰鬥機,為日本第一架單翼,全金屬的戰鬥機,問世之初,創下一萬呎高度,450公里時速的世界紀錄。27.62毫米的機槍,800發子彈,其性能較美式霍克及波音P-26佳。至於俄製I-15I-16,均非其對手。甚至在太平洋戰爭初期,與美英各型戰機交鋒,仍略占優勢。後為日本海軍的零式戰機所取代。

 日本九六式艦戰機性能上占優勢,在空戰中若取得空優高度,每次採取俯衝攻擊,打帶跑的戰術,則我方完全處於挨打的地位,幾無還手之力。但中國空軍在裝配了I-15I-16飛機後,利用兩機性能上的特性,相互截長補短,發展出搭配戰術﹔以慢速雙翼的I-15纏住九六式艦戰機不放,再以高速的I-16,伺機偷襲,打帶跑的戰術,也獲得不錯的戰果。

 九六式艦戰機,由於油量航程的限制,無法對遠程陸攻轟炸機進行全程的護航任務,因此與就近起飛攔截的中國飛機遭遇纏鬥時,其留空時間就備受限制,一般來講僅20分鐘上下。為奪取空中的優勢,日機常放棄其原先護航的任務,改變為空戰格鬥的局面,所以九六艦戰機,雖有整體性能上的優勢,但日方轟炸機的損失率,並未因護航任務,而有顯著的改變。

 

 防空預警與空優高度

 1937921日起,空軍第四大隊22中隊,23中隊陸續將殘餘霍克機,先交21中隊,最後全部移交給五大隊接收,並分梯次赴蘭州,接收剛入境的俄製I-15機(2223中隊),I-1621中隊),並進行換裝訓練。1213日首都南京淪陷後,中國空軍陸續向西(漢口),向南(南昌、廣州)轉進。航空委員會指示各戰區,分別在漢口、孝感、長沙、衡陽、韶關、廣州等地修建、擴充機場,以便對武漢,廣州進行保衛戰。

 1938年元月,四大隊開始布防武漢周邊的孝感機場,2月中旬移駐武漢,隨後三大隊、五大隊也先後以武漢周邊機場為前進基地,隨時進駐。航空委員會為了武漢的空防,提高獲取敵情資料能力,密切監視敵機動向,從廬山、南昌、上饒、新州、宿松、黃坡、孝感等地為要點,沿線各鄉里、城鎮為基礎,遍設綿延不絕的對空監視哨網絡,又透過情報機構,在敵機場附近派出諜報人員,密切監控敵機動向,航空委員會軍令廳在漢口江漢碼頭,設有作戰室,負責接收各地情報,並指揮各機場適時轉入各級戰備。

 敵機一旦從南京、合肥等基地起飛,很快就會被我方監控人員發現,透過各種方式,直接向武漢航空委員會作戰室報告,坐鎮的地面總指揮官,作戰處處長可即時下達指令,各機場緊急起飛應變。籍防空監視哨預警系統,至少可爭取1030分鐘的應變處理時間。

 雙方誰能取得空優高度,也就掌握了制空權,這是決定空戰勝負的關鍵。由於日機在數量及性能上皆優於我方,且採取主動出擊的優勢,我方被迫進入防禦態勢,再加上日方欺敵戰術,或天候限制等等因素,影響我方情報的判斷,時常警報不斷,飛行員疲於奔命,卻不見敵機來襲。或緊急警報甫起,敵機已臨空,造成不及起飛,低空遇襲的命運!

 雖有防空預警系統,但指揮官的判斷、緊急起飛令下達的時間,才是空戰勝負的另一關鍵!

 

 地面總指揮緊急起飛令

 劉毅夫的《空軍史話(上)》中,雖對二一八武漢空戰未曾著墨,但對「四二九」武漢二次空戰,有精彩生動的描述,地面總指揮官延遲下達緊急起飛令,致日機臨空,我機甫起飛一千餘呎,其狀況與李桂丹大隊長遇襲,如出一轍。詳如下述:

 突然參謀大叫:「敵機三批沿江飛來,第一批快到黃岡了!」

 我不用看地圖,業已曉得這個距離,早已進入了緊急警報圈兒了,我急匆匆地問他:「為什麼還不起機呀?」我問的是參謀,實際上也是提醒兼參謀長的邢鏟非,等我進房裡,他長長嘆口氣說:「總指揮部不准起飛呀,我問過啦,他認為時間太早。」我毫不考慮的頂撞他說:「這是什麼怪道理?敵機如果飛在7000呎高空,一到黃岡就可看到了我們的飛機場,黃岡到王家墩只有20公里啊!」

 突然情報電話又響了,邢鏟非接電話,他耳聽,眼睛焦急的望著我們,嘴裡小聲覆誦:「敵機三批,都是驅逐機,第一批已過了黃岡!」

 我急得跳起來,憑我在大教場的經驗,再不起飛,我們在王家墩的一百多架戰鬥機,再也來不及全數離地了,更不用談戰鬥,我幾乎用出要爆炸的聲音,但仍是哀求的口吻:「總站長,快接黑旗命令緊急起飛吧,拉紅旗子已經來不及了,現在起飛,已經不夠跑道,戰鬥一定要吃虧,再遲疑我們全部空軍力量都要被敵人打地靶了。」(待續)

 

 

2010/11/07|何邦立

總指揮第一句就要槍斃我,當即見到兩架九六衝下來,把兩架克塞打得起火掉下來,他才不罵了。

總站長也很難過,參謀們都因階級低,不敢講話,但總站長終於又用犯上的冒險精神打了請求起機電話,結果被上邊一口拒絕了。想不到,理由是:我們如果早起機,油是不夠,太危險……這真是……唉!

我立刻急出了眼淚,我看看窗外機場上四周的150架飛機,和那些可愛可敬的青年飛行員,這是我們國家僅有的起死回生的力量啊,如果今天一下子被日機打光,武漢也將立即不保,我陡然又想到了,總站長是軍人,我還是客串的半個軍人,軍人講服從,客串就不必這一套;於是不再遲疑,頭也不回的跑到門前,跑到警報旗桿下邊,我飛快的取下綠旗和紅旗,急急拉起緊急起飛的黑旗。

 

非戰之罪

黑旗升空,整個機場立刻爆發了戰鬥的活力,所有人們都在動,飛行員跳上了飛機,地勤人員開始搖車,對面的四大隊幹得最快,毛瀛初、董明德等首先開車起飛了,其餘所有飛機也都先後開了車向起飛位置滑行,全場叫起了怕人的馬達吼聲

我平靜的望望天空,已有五十多架飛機,爬到了1000呎,還有五十多架剛剛離地,也有的仍在跑道上加油門起飛,還有20架仍在場邊向跑道滑行,兩架克塞也在等警報黑旗掛起後,忙著落地又起飛,一切都顯得很緊張,匆忙,也有些混亂。

自從空軍打仗以來,這是第一次大規模的緊急起飛,飛機場上還有十幾架老毛病的飛機,無法開車,飛行員便跳下飛機,往總站跑。我掛了旗,冒了生命危險,盡了國民之責,進到總站裡準備接受憲兵的拘禁,剛剛進了房,總指揮部的電話來了,我以為這一定是捉我的電話了,心裡卻不恐慌,也不羞愧,因為我已聽到了日本九六飛機向機場俯衝的聲音,同時也隔著敞開的窗子,看見兩架九六正衝向剛剛起飛的克塞教練機,我心裡為這兩架即將犧牲的羔羊痛苦。

電話是總指揮來的,我隔了幾呎遠還聽到耳機裡鏗鏗罵人聲,我只能聽清楚邢總站長說:「是不敢是,是劉興亞(我的本名)掛的黑旗」事後邢總站長告訴我,總指揮第一句就要槍斃我,等我說到是你掛的黑旗,他嘟噥了一句,我未聽清楚,當即見到兩架九六衝下來,把兩架克塞打得起火掉下來,他才不罵了﹔也因此我未受軍法處刑。

第一批臨空的36架敵人九六戰鬥機,已經和我們升空飛到一千多呎高度的I-16打上了,我其餘已起飛的飛機仍在爬高,敵人第二批飛機也未臨空,如果它們再早到一分鐘,我們雖不至於全軍覆沒,但損失必定夠慘了。就是這樣,我們已經夠狼狽了,先起飛的四大隊飛機,都是先挨打後反抗,幸而無人被打下去,起飛較晚的24隊,剛離地就挨打

至此,事態已水落石出;武漢空戰我方犧牲慘重,實乃指揮不當之責!

 

指揮系統的缺失

吳鼎臣在《憶抗日悲壯歲月》一文中,保衛大武漢與激烈的空戰一節中,有一段如下記載:「當我們飛到4000米高度時,就與比我們飛得高的日本戰鬥機相遇,顯然處於劣勢。為什麼我們會常常處於劣勢呢?因為機場上的指揮很混亂,當時機場上除了我們的戰鬥機以外,還停有轟炸機和不能作戰的飛機,一有警報,這些飛機先要飛到別處去躲避,以免留在機場遭到敵機的轟炸。我們戰鬥機是編隊起飛的,起飛後再盡量升高。由於我們起飛遲,往往尚未升到足夠的高度,就和敵機碰上了,同時指揮部規定,我們的飛機不能夠離開武漢三鎮的上空,敵機飛得高,很容易發現我們,而我們則不容易找到他們。」

以上一段參戰者的文字,也印證了劉毅夫在《空軍史話》中所述﹔總指揮遲遲不下達起飛命令,造成次次挨打的局面。壯士碧血染山河,實非戰之罪,指揮系統錯誤的觀念才是元凶。

話說東北空軍於1931年瀋陽事變後式微。不肯內戰的陳濟棠廣東空軍,於1936年兩廣事件北飛併入中央。廣西空軍、及規模較小的其他各省空軍,戰前均已納入中央體系。因此抗戰初期的中國空軍,是以中央筧橋航校生為主體,當時共畢業六期,約500餘人。七期以後,在昆明畢業的,已改名為中央空軍官校。

1938年武漢空戰時,飛行作戰部隊的指揮職,由我筧橋二至四期生擔任(大隊長二期、中隊長三期、分隊長四期)。各隊隊員則為筧橋五期、六期生任職。

 

無實戰經驗者指揮

空軍的作戰指揮體系,多由筧橋航空班(中央航校一期)負責,該期由陸軍黃埔六期軍官帶階轉入,在筧橋接受短期的訓練,共結業80人,限於當時環境和設備,訓練不足,僅具基礎飛行的經歷,當然更談不到空軍的戰技、戰術思想。由於階級較高,自然就分別擔任地面高階指揮,高司參謀之職。

中央航校二期,由黃埔八期軍官與民間大學招生,接受完整的飛行初級、中級、高級訓練(原應是筧橋航校第一期生),畢業時由準尉任職(武漢空戰時已升至上尉職)。最後造成高階無實戰經驗的領導指揮低階作戰的怪現象,由於外行領導內行,造成抗戰半年,上百飛行員犧牲的慘痛代價,而不自知。此乃制度體系上嚴重的缺失,有以致之。

究其原因,乃建軍時間過短,日軍就入侵,造成重要軍職無法循序漸進的歷練陞遷所致。當1932年筧橋航校建校之初,蔣委員長從陸軍保定六期中選擇周至柔,取代廣東航校能飛的毛邦初為校長,已種下未來領導指揮體系上的問題。

張光明特別指出,中日開戰年餘,每次空戰我方均居高度劣勢,次次挨打,此狀況延續到1939年「五三」重慶空戰時,由毛邦初將軍指揮,才得改善,這是第一次中方取得空優高度的作戰。(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kj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