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註: 標題“航母”一詞是誇大說法, 其實只能稱為"水上機母艦"
東北海軍誕生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曾是中國最強大的艦隊﹐擁有中國第一艘環球航行的巡洋艦。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也誕生在東北海軍﹐“施來克”艦載飛機曾飛臨上海轟炸……盛極一時的東北海軍在近代中國的海軍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東北海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傾注了太多人的心血﹐其中沈鴻烈可謂居功至偉。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東北海軍最後的分裂改投也與其有著莫大的關係。
沈鴻烈受命組建東北海軍
1919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西伯利亞地區一片混亂。北洋政府為防範赤色革命蔓延至中國境內﹐籌劃在黑龍江上建立一支江防艦隊。
1920年4月﹐成立不久的吉黑江防籌辦處將3艘商船改造為“江平”號﹑“江安”號﹑“江通”號3艘淺水炮艦﹐並向中東鐵路局借調巡船6號﹐改名為“利濟”﹐江防艦隊初具規模。
隨著俄國革命愈演愈烈﹐北洋政府決定壯大江防艦隊的實力。遂調“江亨”﹑“利捷”﹑“利綏”3艘炮艦及武裝拖輪“利川”號﹐組成北上艦隊開往東 北。1920年深秋﹐北上艦隊抵達哈爾濱﹐與“江平”﹑“江安”﹑“江通”﹑“利濟”4艦組成東北第一支常駐的正規海軍艦隊﹐正式命名為吉黑江防艦隊﹐編 有艦船8艘﹐總排水量約2200噸﹐直屬於北京海軍部。
1922年﹐因北京政局混亂﹐海軍部財政困難﹐吉黑江防艦隊經費無著﹐欠餉已達10月余。張作霖乘機籌謀﹐使吉黑江防艦隊脫離海軍部﹐劃歸東三省巡閱使公署領轄。從此﹐揭開了東北擁有海軍的序幕。
張作霖原本對海軍沒有太大的興趣﹐讓他改變想法的是第一次直奉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慘遭失敗。退經秦皇島時﹐奉軍受到直系海軍的猛烈炮擊﹐使得他們白天不敢通過﹐晚上不敢明燈。此時﹐張作霖終於意識到奉軍必須建立一支陸海空軍協調作戰的部隊。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東三省宣佈保安自治﹐脫離北京政府﹐吉黑江防艦隊改屬東三省保安司令部指揮。1922年8月﹐張作霖決定在東三省保安司令部內設立東北航警處﹐任命沈鴻烈為處長﹐管理東三省海防事宜。
沈鴻烈﹐字成章﹐湖北省人﹐早年留學日本學習海軍。1911年回國後﹐被黎元洪任命為海軍宣慰使﹐1912年任海軍部軍機處參謀﹐1920年任吉黑江防司令公署參謀﹐後陞任參謀長。
沈鴻烈是一個永不服輸的人。據說沈鴻烈早年在日本留學時常參加摔跤訓練。由於體格矮小瘦弱﹐沈鴻烈每摔必敗。不過﹐他卻從不言敗。每次被摔倒後 ﹐從不用手拍對方表示認輸﹐而是想盡辦法與對手周旋﹐使對方既不能脫身﹐也無法言勝﹐直到裁判員吹哨子勒令停摔﹐他才放手。為此﹐同學們常戲稱之“不敗將 軍”。
由於沈鴻烈治理艦隊有方﹐加之這種永不言敗的性格﹐深得張作霖的賞識﹐把組建東北海軍的重任交給了他。所有吉黑江防艦隊﹑營口漁船保護局﹑鴨綠江水上警察局等先後也劃歸沈鴻烈指揮。
東北海軍統轄江海防兩支艦隊
沈鴻烈擔任東北航警處長後﹐他便請來在日本留學時的同學﹐建立起各級機構﹐並將一系列建軍擴軍計劃付諸實行。
當時﹐購買軍艦極為困難﹐因為各國政府限制出售軍艦﹐地方政府也有禁令﹐祗好購買商船改裝為軍艦。沈鴻烈與煙臺政記輪船公司張本政接洽﹐購入 2500噸級的廢商船“廣利”﹔向日本洽購2500噸級的廢商船 “佳代丸”一艘。每船裝4.7英寸口徑海軍炮兩門﹐3英寸口徑的陸軍炮4門。 “廣利”命名為“鎮海”軍艦﹐“佳代丸”命名為“威海”軍艦。
1924年﹐東北江海防指揮處正式成立﹐建立江海防艦隊﹐並陸續購入俄國1000噸級破冰船一艘及300噸級日本舊魚雷艇一艘﹐改裝後命名為 “定海”號﹑“飛鵬”號。至此﹐東北海軍組成了兩個艦隊﹐沈鴻烈兼任東北江海防總指揮﹐方念祖﹑宗世善﹑馮濤﹑謝渭清分別為“鎮海”﹑“威海”﹑“定 海”﹑“飛鵬”艦艦長。這4艘軍艦以營口為基地﹐巡防于營口﹑葫蘆島和秦皇島沿海一帶。在積極創辦江海防艦隊的過程中﹐沈鴻烈更是不忘海軍人才的培養。早 在1923年1月﹐他便獲得張作霖的批准﹐于葫蘆島炮臺山設立了東三省航警學校﹐任命凌霄為校長﹐訓練海軍軍官。設初級軍官班和學兵班﹐軍官班招收高中生 ﹐學制3年﹐畢業後分配到艦艇服務。東三省航警學校先後改名為東北航警學校﹑東北海軍學校﹐培養了許多海軍人才。東北淪陷後﹐遷至青島﹐改名為青島海軍學 校。在抗日戰爭中又遷至宜昌﹐最後遷至萬縣﹐直到1943年停辦。
1926年1月﹐東北江海防總指揮部改組為東北海軍司令部﹐司令部所在地設于奉天(現瀋陽)﹐統轄江海防兩支艦隊﹐沈鴻烈被任命為東北海軍司令。不久﹐沈鴻烈勘定山東蓬萊之長山八島為海軍駐泊基地。
首艘“航母”搭載水上飛機
東北江海防艦隊成立後﹐其勁敵是實力佔絕對優勢的渤海艦隊。渤海艦隊是實力強大的正式海軍﹐擁有“海圻”(4425噸)﹑“海琛”和“肇和”(均3300噸)巡洋艦3艘﹐“永翔”﹑“楚豫”(均800噸)炮艦2艘﹐“同安”(不足百噸)魚雷艇1艘。
第二次直奉戰爭前﹐渤海艦隊隸屬直系軍閥吳佩孚﹐駐青島。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奉軍攻勢猛烈﹐10月即攻佔大沽口。陸上攻擊不順利﹐直軍又把希望寄託于海軍這個法寶。然而﹐此時的奉軍也擁有海軍 了﹐沈鴻烈親自率領艦隊巡防于營口﹑葫蘆島一線﹐並在關鍵的幾處海面上大批佈雷﹐使得直軍的渤海艦隊一點兒便宜也沒佔到。直軍戰敗後﹐渤海艦隊的老巢青島 被奉系大將張宗昌佔領﹐渤海艦隊改歸張宗昌指揮。
1926年11月﹐沈鴻烈乘渤海艦隊內訌之機﹐將“海圻”艦誘至旅順掌握﹐然後又駕駛“海圻”赴青島﹐將“海琛”﹑“肇和”兩艦順利接收﹐進而 瓦解渤海艦隊﹐使之全部歸屬東北海軍司令部管轄。不久﹐沈鴻烈將江防﹑海防﹑渤海三支艦隊正式合併為東北聯合艦隊﹐總計有軍艦26艘。
在這些艦艇中﹐有兩艘特別受人矚目。一艘是“海圻”艦﹐它是當年清政府購買的﹐裝備有各種火炮34門﹐一次齊射﹐趕得上一個炮兵團的火力。 1911年4月﹐“海圻”艦從上海出發﹐出使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參加喬治五世國王的加冕慶典﹐並參與了英國舉行的海上閱兵﹐然後訪問美國﹑墨西哥﹑古巴﹐完成環球航行﹐被譽為“天朝第一艦”。
另一艘是“鎮海”號﹐它原是沈鴻烈購買的商船﹐改裝為軍艦後﹐搭載一種叫做“施來克”的水上飛機。這種飛機產自法國﹐共生產9架﹐其中8架被奉 軍訂購。 1926年﹐在所訂購的飛機到位後﹐東北海軍成立了“水上飛機隊”﹐把“鎮海”號作為“水上飛機隊”的母艦。這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便橫空出世 了。
艦載飛機重創閩系海軍
東北海軍在繳獲了渤海艦隊以後﹐唯一能與其對抗的只剩下閩系海軍。但由於實力等原因﹐兩軍交手的機會不多﹐閩系海軍不敢北上與其較量﹐整天縮在長江沿岸﹐在岸防炮的保護下得過且過。
1927年3月26日﹐東北海軍主動出擊﹐沈鴻烈命“海圻”﹑“鎮海”兩艦從長山島出發。“海圻”艦冒充意大利巡洋艦﹐“鎮海”號則偽裝成商船。
3月27日拂曉﹐兩艦進入長江﹐到達吳淞口。此時尚未日出﹐江面被濃霧籠罩﹐正駐泊于吳淞口的閩系海軍主力 “海籌”﹑“應瑞”等艦艇不知強敵已到﹐加之又是星期天﹐戒備鬆懈。 “海圻”﹑“鎮海”兩艦在霧色的掩護下﹐駛到距離“海籌”艦側方約800米處﹐驟然集中火力猛轟。 “海籌”艦船員還在睡夢中﹐結果造成多人死傷。不過﹐“海籌”艦軍官大多畢業於英國﹐受過正規的教育與訓練﹐猛然遭到襲擊後仍臨危不亂﹐馬上斬斷錨鏈向長 江上游駛去。 “應瑞”艦也棄錨上駛。因為當時的長江屬於枯水期﹐“海圻”﹑“鎮海”又是大艦﹐如果追擊就會有擱淺的危險﹐於是﹐兩艦祗得返航。
在“鎮海”號返航途中遇到閩系海軍“江利”號炮艦。方念祖艦長當即命令轟擊﹐“海圻”艦聽到炮聲﹐也進行截擊。 “江利”號見狀調頭疾駛﹐但是“海圻”艦更快更猛﹐一邊追擊一邊用副炮射擊﹐不到半小時﹐將“江利”號逼停。接管結束後﹐“海圻”﹑“鎮海”兩艦押著“江 利”號一同北上。在中國海軍交戰史上﹐軍艦俘獲軍艦還是第一次。
受到偷襲的閩系海軍從此加大戒備﹐嚴防東北艦船竄入長江。 1927年7月22日﹐沈鴻烈命“鎮海”﹑“威海”兩艦秘密駛向海洲灣(現連雲港)﹐開始了又一次海戰。交戰過程中﹐“鎮海”號首次啟動艦載飛機﹐對海石 ﹑新浦等地的目標投下了數枚炸彈。空襲結束後﹐“鎮海”號發現北伐軍的運兵船“三江”號正在海洲灣航行﹐與“威海”艦當即開炮攔截﹐“三江”號被繳獲。
同年9月3日﹐“海圻”﹑“鎮海”等4艦再一次出現在長江上﹐這次艦載飛機的目標是上海高昌廟的江南造船廠。然而﹐由於飛機上沒有瞄準設備﹐加 之地面被薄霧籠罩﹐空襲效果不大明顯。但是﹐這是上海第一次遭受空襲﹐誰也沒想到奉軍的飛機會漂洋過海地飛到這裡轟炸﹐心裡的震撼可想而知。
在1927年3月以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沈鴻烈命東北海軍屢次南下襲擾蘇﹑浙﹑閩三省口岸﹐特別是海軍航空兵的出現給閩系海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從此﹐閩系海軍祗得縮于長江之內﹐制海權盡被東北海軍掌握。
東北海軍艦船自沉青島港內
1929年﹐張學良為收回中東路﹐與蘇聯發生武裝衝突。同年10月12日﹐駐守在同江地區的東北海軍江防艦隊遭到蘇軍黑龍江艦隊和陸﹑空軍優勢 兵力的攻擊。相對於擁有4門152毫米大炮﹑8門120毫米大炮的5艘軍艦﹑4艘武裝輪船及10余架飛機助戰的蘇軍﹐東北海軍江防艦隊的8艘江防炮艦﹐則 因噸位小﹐艦炮少﹐又沒有空軍支援﹐實力遠遜于蘇軍。
戰鬥開始後﹐蘇軍艦炮發射炮彈2400多發﹐使得東北海軍江防艦隊的軍艦和岸防工事遭到嚴重破壞。 “利捷”號中彈沉沒﹐“江泰”號被炸毀﹐其代理艦長莫耀明陣亡﹐“利綏”號受重傷後撤往富錦﹐“江安”號鍋爐中彈爆炸沉入江中﹐“江平”號也中彈起火。東 北海軍的各艦雖盡最大努力作戰﹐共發炮約600發﹐造成蘇聯3艘艦船中彈沉沒﹐2架飛機被擊落﹐蘇軍艦隊司令及4名軍官中彈身亡﹐但畢竟因實力相差懸殊﹐ 終被摧毀。
中東路事件後﹐東北海軍重建江防艦隊。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東北海軍駐青島﹑長山列島﹐遠離奉天﹐所以除江防艦隊落入日寇手中外﹐ 東北海防艦隊未受任何損失﹐但在財源上卻受很大影響。因薪餉困難及內部派系紛爭﹐先後發生“嶗山事變”和“薛家島”事件﹐由於沈鴻烈處置失當﹐導致東北海 軍“海圻”﹑“海琛”﹑“肇和”艦出走﹐演變成東北海軍的分裂。沈鴻烈因此也引咎辭去代理海軍總司令職務﹐出任青島特別市長﹐結束了他在東北海軍的10年 生涯。從此﹐東北海軍的實力大大削弱﹐只剩下小型炮艦數艘﹐維持殘局。 1937年﹐日本侵佔青島後﹐沈鴻烈決心實行“焦土抗戰”﹐下令將東北海軍艦船沉在青島港內。
水上機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