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在蔡英文總統親臨校閱下,一架編號2220的S-2T反潛機,率領包括C-130運輸機、E-2預警機、P-3反潛機等組成的編隊,通過屏東機場上空。2220號機隨即降落,滑行回到典禮司令台前,兩輛消防車噴出水柱歡迎。飛機滑到定位,關閉發動機,為S-2反潛機家族在台半世紀的服役歲月,畫下了句點。
● 從S-2A到S-2T 在台服役半世紀
S-2「追蹤者」(Tracker)是格魯曼飛機公司研發的航空母艦用反潛機,在195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是美國海軍的主力反潛機種。S-2也是第一種在航艦上大量服役的雙螺旋槳飛機:由於考慮到一具發動機故障時,還要能平安降落在狹小的甲板上,因此S-2的垂直尾翼設計有特殊的兩層式方向舵。如果只剩一具發動機,必須開啟平常不用的第二層方向舵,讓舵面積增加,以對抗強大的偏航力矩。
1967年,美方提供中華民國S-2反潛機,建立空中反潛兵力,是國軍第一種反潛機。國軍先後引進S-2A、S-2E、S-2G等型號,總數約在50架左右。1980年代,由於由於S-2機隊老舊,不僅戰力下降,還發生數起墜機事故,造成慘重傷亡。國軍因此與美商合作進行代號「天山案」的性能提升,將S-2機隊原本的活塞式發動機,換裝為TPE331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並改裝新式偵潛裝備。
改良後的S-2稱為S-2T(T代表「渦輪」Turbo),1992年起服役,但因後勤料件準備不足,原本計畫改良32架,最後僅完成27架。當時擔任立委的陳水扁,對此曾經激烈批評,也建立起「國防揭弊」的形象,從此聲名大噪。
● 人氣最旺的「老小姐」
雖然一開始就陷入弊案的陰影,不過S-2T比起改良前的S-2E/G,性能的確大幅提升。S-2T曾在1995年漢光演習期間,發現並連續監控前來窺探的中共潛艦;飛行安全性也比過去大幅提升,除了一次撞山失事外,不曾因機件故障導致墜機的事故。
雖然戰力提升,S-2仍然是全軍最辛苦的機種:海上偵巡任務通常為3個小時,但是機艙極為擁擠,而且沒有空調,「冬冷夏熱」,十分難熬。
因為在海面上低空偵巡,S-2漆上深藍色系的海洋迷彩,在國軍戰機中獨樹一幟。改良為S-2T時,更在機首增加了鯊魚嘴塗裝,成為空軍中塗裝最活潑的機種,因此在基地開放中,向來吸引不少小朋友的關注。
因此這次S-2的除役,堪與當年C-119運輸機(1997)與F-104戰鬥機(1998)一樣,是「人氣老小姐」告別舞台,都引起國內大批軍事迷的關心。
● 同是反潛機 為何有S與P之分?
S-2T除役同時,國軍在「神鷗」專案下耗資500多億新台幣,向美國採購的12架P-3C「獵戶座」(Orion)反潛機正式成軍,接替海上偵巡的重任。既然都是反潛機,為何有S和P兩種不同的稱號?
在美軍編號中,「S」來自Anti-submarine,是指部署在軍艦上,執行反潛任務的機種。「P」則是patrol(巡邏),P字頭的飛機正確名稱,應該是「海上巡邏機」。海上巡邏機為了達到長時間在海域偵巡的能力,因此機身往往很大,因此也不可能由航艦上起飛。在二次大戰期間的海上巡邏機(當時用「PB」字首),主要是水上飛機,或由陸基重轟炸機衍生而成。
海上巡邏的任務,初期不見得是反潛,主要是尋找對方的艦艇。例如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美軍首先發現日方艦隊的,就是PBY「卡塔利那」(Catalina)水上巡邏機。
● 失敗民航機 變身成功反潛機
P-3其實與S-2一樣,是誕生於1950年代的機種。洛克希德將四發動機的螺旋槳客機L-188「伊萊翠」(Electra,荷馬史詩中的人物,也是天文學上的恆星「昴宿一」)修改成軍用巡邏機,1959年首飛,1962年服役,逐漸取代同公司生產的P-2「海王星」(Neptune)巡邏機。
1950年代末,波音與道格拉斯分別推出707與DC-8噴射客機,使得L-188相形見絀,生產線到1961年就結束,一共只造了170架。但由其衍生而來的P-3,卻一直造到1990年,總產量757架,成為當代最成功的反潛巡邏機。
雖然機身已經是近60年前設計,但P-3機艙內部空間寬敞,可以不斷改良,換上新式的偵測儀器,因此外型雖與1960年代剛服役時沒什麼差別,但戰力不可同日而語。一直到今天,P-3仍在美軍服役,未來將逐步被由波音737改造的P-8「海神」(Poseidon)所取代。
如果兩者相較,P-3的體型比S-2大得多,最大起飛重量是五倍。在續航力方面,S-2T約為4小時,P-3C可達12小時以上。S-2只有4名機員,P-3的機員高達9人,長程任務時甚至可以派遣「雙組員」18人。扣除飛行組員後,S-2有2名機員負責操作偵潛裝備,P-3高達6人,代表對水面與水下的監控與搜索能力,P-3比S-2強得多。
● 50年前 國軍其實就用過P-3
由於S-2已經老舊,因此國軍早就向美方爭取出售P-3,但一直到2001年,小布希總統才宣布出售P-3,加上愛國者三型飛彈與潛艦,當時號稱三大軍購。軍方初期估計要花6108億元,金額驚人,一度引發民間的反軍購運動。如今愛國者飛彈與P-3都已服役,潛艦則因為過度敏感,美國政府始終沒有正式點頭。
其實早在半世紀前,國軍就短暫用過P-3,但並非用於反潛偵巡,而是著名的34「黑蝙蝠」中隊。34中隊與美國中央情報局合作,對大陸進行電子偵察,先後使用過B-17、P2V(即P-2)等機種改裝;也因為任務特性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拿自己作為測試中共防空系統的餌,因此損失也相當慘重。
1966年,中情局提供34中隊兩架P-3A,它們的偵潛裝備被拆除,改裝上電子信號偵測儀器,預備接替P2V進行任務。不過P-3在新竹只待了半年左右,1967年初就被美方調走,還沒有執行任何深入大陸的任務。
這是因為美方當時已經逐漸尋求「聯中制蘇」,為減少與北京「關係正常化」的絆腳石,華府決定逐步降低中情局與中華民國合作的「入侵」行為。在此背景下,剛加入34中隊不久的P-3,就被迫告別台灣。此後「黑蝙蝠」的主要任務,也由闖入大陸偵測電訊,改為到中南半島支援越戰。
有趣的是,隨著1970年代中期特種任務結束,34中隊轉型,接收S-2變成反潛單位。半世紀後,當初緣淺的P-3,卻再度成為「黑蝙蝠」的座騎。
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3/2851528
留言列表